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校生核心素养框架及要素探析
范文

    滕佳华

    

    摘? ? 要:“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支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职业技能、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提出职业院校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创新、工匠精神、一专多能、自主学习、信息化、沟通与合作、绿色素养以及国际视野等八个要素。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校生;核心素养;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2?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4-0068-05

    近年来,全球经济大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提振与发展。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将制造业定位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2014年初,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要求,各类学校必须把核心素养扎实、稳健地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但迄今为止,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充分开展核心素养研究。[1]在此形势下,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标准和多需求,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需重新审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目标,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助力制造强国的建设。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对职校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进行探究,以寻求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和目标。

    1? ? 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一词舶来于西方,是指“关键的或必不可少的素养”。目前,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二是欧盟构建的“核心素养指标”;三是以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为代表的“21世纪技能框架”。[2]虽然各国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即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并具有共同性、发展性和可教可学的特征。[3]

    2? ? 构建我国职校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观念要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于每个学段。

    核心素养指引了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然而,2016年我国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仅仅对中小学学生作了共性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呼唤构建适合职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人才为本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提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依据,职业教育须结合自己的独特性,构建自身的核心素养框架及具体要素,以培养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素养,为保证我国制造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技能人才。

    3? ? “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校生核心素养框架及要素探析

    经过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依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在借鉴2016 年 9 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职校生核心素养分为职业技能、自主发展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如表1所示。其中:职业技能包括创新、工匠精神、一专多能三个方面;自我发展包含自主学习、信息化、沟通与合作三个要点;社会责任涵盖绿色素养、国际视野两个方面。

    3.1? 创新素养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新行动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过程。[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制造 2025”战略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将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人才,然而,很多人认为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只需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不用关注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5]實际上,我国要在预定时间内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不仅需要研究型的创新人才,更需要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职业教育应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质疑心理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多渠道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为中国制造及服务一线提供急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切实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2?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从业人员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爱岗敬业、注重细节、持续专注的态度和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众所周知,德国制造几乎是高质量的代名词,是世界制造强国的代表,而这与德国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德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代表,与德国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德国职业教育将工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技工,也为“德国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6]

    目前,我国产品质量总体还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因此,“中国制造 2025”战略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自2016年以来,“工匠精神”连续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制造强国的实现迫切需要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职业院校历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7]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应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工匠培育与传承的成功经验,营造中国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的氛围,真正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为我国从“中国制造”到 “中国质造”的转变以及制造强国梦想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支柱。

    3.3? 一专多能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伴随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制造业的发展将步入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制造的多学科集成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能型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了解跨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将使不同制造岗位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将衍生出大量服务型人才从事智能制造的配套工作,涵盖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全过程,这些服务型人才将是既懂专业技术又懂营销、管理等其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8]职业院校应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使毕业生能够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从而为 “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和综合型人才。

    3.4?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9]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认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能够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的熟练工人,而无需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10]然而,目前制造业正在发生革命,工业4.0、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制造等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层出不穷,学生必须拥有自主学习的素养,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是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完成的任务。教师应灵活采用教学策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并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以从容应对当今世界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全球化的复杂性挑战。

    3.5? 信息化素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物联网的出现,信息化正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正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因此,如果职业技能人员信息化素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将会严重制约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千百万劳动大军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将信息化素养培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中,促使学生在工作及实践中能够科学运用“互联网 +”思维和技术,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添砖加瓦。[11]

    3.6? 沟通与合作

    根据师曼等学者的研究,沟通与合作素养是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的素养之一。2015年,某网站评出“企业最关注应届生哪些能力”,其中,团队合作能力占84 %。[12]由此可见,沟通与合作是学生融入企业、团队生活的必备素养。“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产业形态将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型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转变,订制式个性化生产更加普及,这就要求技能型人才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沟通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教师可在日常授课中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讲解、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为学生应对未来制造业的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3.7? 绿色素养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全球资源、能源的日趋紧缺,如何以绿色、低碳的形式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共同课题。“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要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制造业绿色、低碳化的实现,亟需大批具有“绿色素养”的职业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将高效、清洁、低碳、低耗、循环等绿色概念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为“绿色制造”的实现提供大量具备“生态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能够对传统的制造业技术、工艺以及生产体系进行节能环保方面的改造,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构建绿色生态制造体系,从而保障制造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13]

    3.8? 國际视野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因此,职业院校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素养,还应具有国际视野。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制造业发达国家的优秀职教经验及人才培养方式,引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制造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4? ? 结语

    核心素养是人们为了从容应对21世纪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建构的能力与素养体系。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职业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标准和多需求,构建职校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和体系,逐步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为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楼飞燕,王曼,杜学文.德国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55-58.

    [2] 乔为.核心素养的本质与培育: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3):20-27.

    [3]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 吕景泉.中德职教漫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 段向军,舒平生.“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6):62-65.

    [6] 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7] 潘建红,杨利利.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形成与传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12):101-107.

    [8] 周静.“工业4.0”战略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教育与职业,2017(2):16-21.

    [9]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1 (2):78-83 .

    [10] 梁卿.国外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0):81-84.

    [11] 钱娜.“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中高职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2):94-96.

    [12] 欧阳志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职业院校德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6(29):72-77.

    [13] 高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6):11-17.

    Abstract: “Made in China 2025”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high-level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is the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world in the 21stcentury. Based on the dema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y for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skills, self-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re qualities tha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ossess are eight elements: innovation, craftsmanship spirit, one specialty and multiple abilities, independent learning, informat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green literac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2025;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key competencies;essential factor

    责任编辑? ? 盛? ? 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7: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