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疫情时代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
范文 | 李洁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国家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近年来,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新时代大众爱国主义表达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和创新路径文章通过对疫情时代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研究,发现在经历了疫情防控的洗礼后,通过网络表达爱国情感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常态。这对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1-0006-06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最醇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体中华儿女而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次生动体验和重大考验。经历了疫情防控的洗礼,处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通过网络表达爱国情感已经迅速发展成為一种新常态。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分析成果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探索研究后疫情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对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 政策及理论依据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奋斗拼搏。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其必要性、重要性。他认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3] ;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4];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5]。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6]16-1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7]。 通过仔细研读近10年(2011—2020年)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225篇关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学术论文,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频次不断加大,研究重点不断聚焦。从前几年每年不超过10篇的发表论文数,到2020年12月10日,当年已发布59篇,主要研究范畴涵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践路径等方面。崔海英[8]认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依托网络平台,通过话语表达、媒体传播等网络行为,开展网络空间价值引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旨在激发爱国之情、夯实强国之志,引导广大青年在现实世界中自觉实践报国之行。 赵丽涛[9]指出,囿于情感或个人信念对舆论走向的深刻影响,“后真相”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弥漫着深度焦虑。这种焦虑折射出“后真相”中的虚化历史与极端民粹倾向、拟态环境因素、资本逻辑宰制风险、图像表意狂欢等问题,给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王雪超[10]强调,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有的放矢,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焦点困惑;重视平台建设,占领网络阵地;创新话语表达,注重价值引导。 二、 机遇和挑战 (一) 现状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和跨界融合,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获知信息、沟通交流、学习工作、应用生活的主要平台渠道。疫情期间,网络空间为人们关注国家动态提供了渠道,为每个中国人展示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平台。众多事实表明,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贯穿中国抗疫全程的精神红线和思想主潮[11]。互联网与爱国主义叠加产生的正向效应在疫情期间更加扩大,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迸发出的爱国情感,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直接、热烈、充分的表达。我们欣喜地看到,“90、00后”这些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在疫情期间一片沸腾的网络爱国主义舆论中,不断筑牢爱国主义意识,积淀爱国主义情感,践行爱国主义行为,迅速成长为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二) 背景特点 网络是各种思潮和言论激荡碰撞的空间,是新时代青年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特别是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渠道。青年群体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受众和重要传播者。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从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最多,占比237%[12]。2020年5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腾讯微信团队共同发布了《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其中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025亿,支持20多种语言,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是政府机构与民众之间连接最广、粘度最高、互动性强的移动终端;微信就业人群中,年轻人、大学本科生是主力。从年龄分布看,558%的生态主体超过一半员工年龄在 16~29岁之间。从学历分布看,550%的生态主体超过一半员工是普通本科学历[13]。从《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来看,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128亿户,成为全球覆盖最完善的4G网络;到2020年3月底,全国已建成5G基站198万个,5G网络在教育、医疗、媒体、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得到持续拓展[14]。 网络新媒体是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表达的重要平台,网络爱国主义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一项主要且有效的教育形态,以其时效性、参与性、实效性等特点,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及时、丰富、广泛、生动。 第一,时效性强。网络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青年能够随时随地关注国家大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依托网络空间信息化、数字化等特点,加速爱国主义信息的传播速度,并通过各级各类网络社交平台,采用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诠释和展现爱国主义内涵,在被广大受众认可的同时,也使人们对“爱国”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理解,迅速达成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第二,参与性强。网络爱国主义将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网民凝聚在一起,使得爱国主义的影响无处不在,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氛围。每一位参与进来的网民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很开心自己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接收者,可以双向参与相关话题的探讨,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开展互动交流[15]。在网络空间中,青年一代的爱国言论表达更加自由,他们自觉参与的意识很强,很重視爱国主义行为的仪式感,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实效性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依托网络空间,凝聚爱国主义力量,吸引更多青年网民参与,通过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互动,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思想,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9年《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并上线微信公众号“新闻联播”,完美地将传统爱国主义严肃的特点与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当主播用年轻人喜爱的通俗语言传递着主流声音时,众多青年人迅速被吸引,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充分激发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怀,在网络空间实现了有效地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导。 (三)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其一,国际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环顾世界,依然有部分敌对势力整日不忘搬弄是非、蓄意挑衅,制造形形色色的负面舆论,妄图通过操控网络舆情抹黑我们党和政府形象,达到思想文化渗透、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如疫情发生前期,国际传播平台上出现的“丹麦刊登辱华漫画”、美政客称病毒为“中国病毒”、多国无理要求中国赔款等[16],诱发出非理性行为,对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设置了各种障碍,稀释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所以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时研究制定合理应对的方案。 其二,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时有发生。网络空间相对自由,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各种不同意识流的观点都有可能找到发表的机会。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揭秘”的幌子,引用或剪辑片面、碎片化的“虚假事实”,歪说乱说经典,调侃甚至污蔑英雄,对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又如,每当发生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伴随而来的各种所谓“真相版本”“事实解读”或者“背后故事”等,总是会出现网络评论区的多种猜测,甚至是臆想等情感宣泄和伪民意泛滥[9]。这些都对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现实问题和挑战。 其三,网络舆情引导难度加大。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人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每天爆炸性增长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多种媒介源源不断地进行传播和输送,潜移默化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话语体系[17]。舆情升级的速度快、规模大较之以往出现极大改变。有些网络媒体平台千方百计挖掘热点、炒作旧案,甚至爱打擦边球,只为“博取大众的眼球”。同时,当前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信息发布者、平等的意见表达者,导致舆情事件的突发性、关联性、隐蔽性等增强,极大增加了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这些都为我们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 路径探索 (一) 着力打造网络爱国主义平台 一是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云端”课堂建设。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及时将爱国主义故事和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如,疫情期间,各大高校依托“雨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将抗击疫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极大增强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得到广大青年的共鸣和认同。又如,北京科技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开设院士领衔、在线讲授的“大国钢铁”全校公开选修课,并在人民网公开课上线,让更多的学生“知钢懂钢”,增强学生在“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过程中的使命意识和爱国情怀[18]。 二是持续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平台建设。深入开发优质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碎片化的点点滴滴网络信息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精髓。“学习强国”APP 平台就是一个最佳范例。作为一个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多技术应用的互联网学习和宣传平台,“学习强国”以权威的内容、及时的信息、丰富的资源、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便捷的操作,迅速受到广大民众喜爱,被赞誉为“指尖上的精神‘加油站”。同时,我们可以加大、优化各级各类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的栏目设置,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开辟和打造爱国主义思想传播、理论知识学习的全新阵地。 三是持续加强网络爱国主义传播平台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19]。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力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要加强红色教育网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等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传播渠道。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的多家知名博物馆近日集体开启直播,带领千万网民“云看展”;故宫博物院推出的“VR故宫”“全景故宫”“云”游故宫观展等,也让大众享受到了优质的“文化盛宴”;还有很多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利用5G、VR、360度全景等技术手段让网民享受身临其境的良好体验。 (二) 创新话语体系完善教育内容 一是创新爱国主义话语体系。学会使用“小语言”表达“大思想”,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尽量不用或者少用概念性表达、抽象化措辞等,推动话语内容符合人们的网络思维,贴近新时代的生活特点,提升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如,近年来在微博、微信、知乎、抖音、果壳等社交平台上出现的“厉害了,我的国”“14亿护旗手”等网络热词,最大限度地贴近青年的审美需求,用喜闻乐见的新鲜话语,使广大受众轻松愉悦地浸润于爱国主义氛围中。又如,2020年3月11日,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发布了《休舱这天,终于看清你们的脸》[20],这条新闻虽然只有一条短视频加一句话,却瞬间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画面展示的是武汉方舱医院休舱之后,医护人员排成一列,依次对着镜头摘下口罩,露出了一个个美丽灿烂的笑脸的情形。网友们[20]纷纷留言说:“看着他们笑,我却感动哭了。”“我们终于看清了这些‘天使的面庞。辛苦了!谢谢你们!” 二是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坚持“内容为王”,强化思想引领,注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整理。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提出“议题设置理论”[21]195,即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应主动设置议题,开展主题引导,将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贯穿舆论引导全过程,不断完善网络空间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体现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特质。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推动网上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飙升”,微博话题“我和我的祖国”阅读量超634亿[14]。又如,“复兴路上工作室”制作的《跟着大大走》系列条理清晰、语言亲切、风格多元,处处渗透着爱国主义精髓,在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一经播出,短短几小时即获得数以百万计的网民点赞。此外,“人民视频”制作的“人民战疫”特别节目,采用直播的形式,充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引导人们走出疫情的陰霾,用爱和希望拥抱未来,得到众多好评。再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截至2020年12月6日,一共发布2 464条短视频,关注度最多的前十条分别是: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3 4854万)、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2 8103万)、上海自制抗病毒喷剂(2 6512万)、请说中国制造有毒的人,不要戴中国制造的口罩(2 3451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2 2298万)、大阅兵:7秒之后,告诉你什么叫做排面(2 1273万)、无腿女孩走红网络(2 1801万)、孩子过年偷偷回家,家人的反应太让人泪目(2 0508万)、首个新冠病毒测试试剂盒通过检验(1 9182万)及火神山工地,全国人民都是你们的后盾(1 8232万)。可以看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完成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获得大量网民点赞和关注。还有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制作的“中国人的故事”系列,运用视频、文字、图表、H5等多种形式,汇集成一个个网络正能量的“暖新闻”,“中国人的故事”微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了163亿。 (三) 创新设计网上爱国主义活动 强化网络空间价值引导, 发挥青年一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寻找身边爱国故事,发出自己的爱国心声;通过创作主旋律、正能量文化作品,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青春告白祖国”专题系列节目,已在全国2 900多所高校、3 800多万大学生中展开,通过“说”“拍”“演”等多种形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验解读理论、宣传成就、展示风采,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展现爱国主义情怀。各大高校贯穿全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收集了众多“读”“写”“拍”“画”“创”类网络文化作品,在各校园新媒体上竞相展示。再如,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 “我们的节日”等系列网络主题活动,运用“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各种网上纪念活动;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结合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组织线上报告会、表彰会、文艺演出等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此外,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网络公益活动等也是很好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如,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国文明网、人民网共同主办的“闪光的足迹——我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你”大型网络文明传播活动,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利用网络化、互动化、可视化、片段化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基层”、“新中国70年我知道”网上问答、“你是我的英雄”网上讲故事活动,生动地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引导和激励人们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22]。又如,中央网信办持续推进的“网络公益工程”,通过微行动不断汇聚网上网下正能量,推动全民公益、全网公益,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助力。 (四)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网络舆论是新媒体时代看得见的民意人心,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为后疫情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一是要坚持常态化舆情监控制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弘扬网络正能量,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注重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有效疏导和控制负面舆情,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二是完善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完善舆论监督机制,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舆论监督之中,巩固和扩大舆论监督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标准和依据。三是加强网络舆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防护技能,提升人们的责任意识、自觉性、主动性,学会识别并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从而规范约束自身及家人的信息传播行为,远离网络安全隐患。 第二,加強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一是增加队伍体量。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宣传骨干、辅导员骨干等组成的工作队伍。同时,整合现有队伍资源,将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网络志愿者等全部纳入网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队伍范畴。其次,增强队伍素质能力。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高政治素养、网络文明素质、信息化能力水平,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有担当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队伍。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立项工作,分类别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情况纳入评奖评优体系,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和职务职称评聘优先条件。 四、 结 语 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3]。文章通过对后疫情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探索,发现进入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已经逐渐从现实延伸至网络空间,并取得了蓬勃发展。新时代教育者要要转变教育思维、弘扬网络文化正能量,在更广阔的网络平台唱响爱国主旋律;要积极构建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提升网络空间爱国话语的影响力,奏响网络育人最强音;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的积极作用,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谱写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1022(02). [2]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1015(02). [3]习近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 人民日报, 20151231(01). [4]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20201206].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5]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28(02). [6]中共中央国务院.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7]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20201027)[20201206].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7content_5445556.htm. [8]崔海英. 算法推荐视域下提升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2): 8590. [9]赵丽涛. “后真相”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5): 1116. [10]王雪超.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有的放矢[J]. 教育家, 2019(37): 2021. [11]宇文利.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N]. 中国青年报, 20200601(002). [12]中国网信网.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00929)[20201206]. 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13]中国通信院官网. 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EBOL]. (20200514)[20201208].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005t20200514_281774.htm. [14]人民网.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EBOL].(20200714)[20201208].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714c1467731783128.html. [15]段然. 让网络爱国主义健康发展[J]. 人民论坛, 2018(16): 230231. [16]刘有升,李倩雯. 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0): 138141. [17]钟名扬.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治理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6(4): 3035. [18]武贵龙.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4): 144148. [19]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01206].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20]央广网. 休舱这天, 终于看清你们的脸[EBOL].(20200311)[20201208].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00311t20200311_525012674.shtml. [2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2]中国文明网. “闪光的足迹——我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你”大型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启动[EBOL]. (20200625)[20201208]. http:www.wenming.cnzgwmw_yspysp_ws201906t20190625_5163292.shtml. [23]新華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20201029)[20201210].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29c_1126674147.htm. Research on Online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LI Jie (News Center,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a country. Patriot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recent years, cyberspa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essential platform for public patriotism expression, and promoting patriotism through the Internet is an effective way and innovative path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specially after the battle of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patriotic feelings by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 the Internet has rapidly developed into a new normal. Exploring and studying online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will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postepidemic era, online patriotism education, path exploration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