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的创新 |
范文 | 吴昱颖 摘要:在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对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重要影响,它在催生新的信息传播范式出现的同时,也对现代人的思维意识和观念形成了最直接的冲击。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高效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需要时刻面临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促使高校必须积极推动对在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本文立足于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现状的了解,重点提出应该如何推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63-02 一直以来,高校就是各种思想学派和意识形态相互聚集、相互影响和传播的文化阵地。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社会舆论聚集和传播的最主要的平台,新媒体也成为最重要的舆论斗争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在全民上网的新媒体时代,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不仅关系到个体学生的教育成长,更关系到未来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品质如何,也关系到是否能够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理想信念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 1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发展困难。 1.1新媒体传播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都面临非常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长期受到来自各种西方舆论的压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互联的网络环境下,信息传输和通讯变得异常方便,国内外的经贸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越来越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来了解外面的世界。除此之外,国际互联网的畅通发展也给一些居心不良的境外势力创造了机会,不少境外组织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开放、移动互联以及其隐蔽性等特点来向国内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1]。大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到到大量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网络讯息,而其中不少就是由境外势力炮制的舆论信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国内的大学生等知识阶层进行意识形态思想的渗透。大学生又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长期受到这些复杂思想和观念影响,就可能会让大学生对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和自身的价值理念等产生质疑,大量怀疑情绪如果在校园内蔓延,不利于高校思想文化环境的建设。 1.2新媒体发展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都是比较固定的,即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传授模式为主,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学的效果。而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尤其是移动自媒体等新兴媒介在信息通讯上的高效、即时、便捷的传播模式使得大众信息传播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的交互式传播模式,任何组织或个体都可以既是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这使得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学模式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学生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渠道更加多样、信息内容更加丰富,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思想传播方面的话语权也会被削弱。可以说目前发展并不十分规范的互联网环境对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教学模式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2完善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 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高校意识形式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的探寻是十分必要的。 2.1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路径创新最重要的一步。首先,应该切实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其能够更好地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理念结合起来,以此来探寻真正适合时下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意识形态教学活动时,还是应该继续扎实推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文化素质,确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路线。其次,高校教师还应该加强意识形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化运用。尤其是要加强对新媒技术的运用,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搭建起更加便捷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教师要擅长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与新媒体等媒介手段结合起来,可以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微课教学平台来上传相关片段式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平台来下载并开展自主学习。 2.2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 积极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大学生的日常交流和互动,多了解和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并且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诉求等,并且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其面对的思想问题和困难。高校要将师生沟通等互动交流机制纳入到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中来,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互动交流机制来切实增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互联网电子邮件、微信聊天等方式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等,仔细聆听学生对个人、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困惑和质疑等内容的倾诉,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并且要站在师者和朋友的立场来给学生答疑解惑,使其能够真正消除自己内心的思想障碍,帮助学生了解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使其能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构建更加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打破师生交流的壁垒,以此来有效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2.3加强高校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等特点,它必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意识变化活动等实际内容结合起来。因此,过去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以静态化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是过于陈旧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舆论收集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以网络为交流媒介的舆论信息传播环境下,过去那种以“堵漏”为主的舆情控制模式已经不再广泛适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化信息交流模式几乎已经是不可逆转。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应该首先顺应网络化的发展潮流,高校应该以引导舆论和预防监督为主,通过互联网平台或其他新媒体手段来切实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相关的网络谣言等负面舆论要及时进行官方辟谣,对于那些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的舆论信息,要采取积极的舆论监督措施,通过快速、及时的舆论反映机制来牢牢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2]。此外,建立舆论预警机制,还应该在高校内部建立起了解大学生意愿、诉求的信息发布平台,为大学生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且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和交流途径,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媒體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情况。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的转变,改变过去过于强势、生硬的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多采用能够与大学生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手段和方法,多给学生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并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公开、透明的形式来推动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开展。 2.4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人才队伍的建立也是重要的创新路径。在当前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必须构建一支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新媒体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素养,保障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始终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相符。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需求,还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了解当前的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互联网通信工具,及时掌握高校大学生的舆情动向,并且掌握对大学生的舆情管理工作方法,使其能够在面对重大舆情时,完全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话语权。对于高校来说,打造一支专业的意识形态教育人才队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对专业人才的打磨[3]。 近些年,伴随着数字化信息传播的加剧,人们在普遍享受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必须面临网络信息爆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各种舆论、思潮以一种泥沙俱下的态势在网络平台堆积、传播,这对于已经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上网人群的大学生来说,如此泛滥的思想文化和观念的传播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积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丽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3):90-92. [2]张思军,余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挑战与路径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12-117. [3]李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32-134. (责编:陈静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