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伦理共和视角下爱国统一战线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
范文

    陈翔

    摘 要:以伦理共和的视角探析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意在强调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共荣,以文化共和为指向,表征对世界的一种新态度。树立伦理共和自信,构建伦理共和模式,形成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必将有助于我们在国内国际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将统一战线嵌入到国家治理之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肩负着更好地完善“大统战”格局的重任,是走向战略大局的共和,也是走向伦理的共和,更是走向文明的共和。

    关键词:伦理共和;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

    一、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意蕴

    “伦理共和”是指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共荣,它以文化共和为指向,表征着对世界的一种新态度[1]。当前,人类正由“轴心文明”走向“对话文明”,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承认、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学习,其起点和终点都是以平等、民主、宽容为特质的多元性立场的贯彻。在爱国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坚持“伦理共和”理念被认为是最合理的因子,有其合理内核。“伦理共和”的理念对于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更具有建设性,它以文化共和为指向,即实现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共荣,这是必须确立并坚持的基本文化立场和价值追求。经济的全球化不代表文化的趋同,“伦理共和”正是表征了对人类文明的这种新态度。

    1.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共荣。“共生”是1879年德国著名的真菌学奠基人DeBary首创的生物学概念,其本义为“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表达不同的物种、生命体共栖共存的一种状态。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认为“共生”是对诸多合作者之间的一种稳定、持久、亲密且平衡的组合关系的描绘。文化的发生发育与生物体的发生发育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在世纪之交的世界文明体系和世界民族关系中,文化的共生共荣发展势态是值得充分考量的议题。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我们的文化有一个前所未有的使命,它是对新感觉的权威的、永无休止的寻求。”[2]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多样性是物质稳定性和物质进化的保证,学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到“共荣”是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化觉悟。“伦理共和”强调多样性文化的共存理念,实现不同文化生命之间的沟通与平等理解,主张通过平等的理解达成伦理共识,迈向“文化共生”的新时代。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平等理解的精神内核,与爱国统一战线的最初目标是一致的。

    2.以文化共和为指向。“伦理共和”是针对文化帝国主义或所谓“全球化文化”而提出的,以文化共和为指向,主张对文化多样性保有尊重与承认的“新态度”。文化帝国主义被认为是“运用政治与经济权力,宣扬并普及外来文化的种种价值与习惯,牺牲的却是本土文化”[3],而文化共和对于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滋生蔓延而言,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文化共和的伦理基础是“和实生物”,“生”是“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通过“和”可以产生比本源更丰富、更具有生命力的新质,“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但是形成“和”的要素必须具有多元性,只有具备不同特性的事物联结到一起,才能成“和”,才能形成整体,“生”成新质。同时,“和”又意味着新旧交替必须在成熟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因而文化的共和应当尽量采取和谐有机的方式,消灭冲突的同时又要超越冲突、实现融合。因此,在构建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进程中,以文化共和为指向,尊重和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文化生命的“共生”,实现多样性文化的共栖共存、共生共荣,进而完善大统战格局。

    3.表征对世界的一种新态度。希腊哲学家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4]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伴随“轴心时代”而来的“轴心思维”,驱使人类崇尚文化一元主义。然而,无论这种自然的文化观念如何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任何民族,都不能推翻文明共生的趋势。任何宣扬一元文化或文化中心主义的论述,都正在受到大众的质疑。“文化共生”的新时代,亟需改变的是人类对待世界文明的文化态度,人类对待自身传统文化以及异质文化的解读,不能再囿于“文化了解”。现代解释学认为,历史文本和作品文本的真义必须通过“理解”而不是“了解”获得[5]。理解“不仅仅意味着对作者意指含义的把握,而且也意味着对含义是如何与作者的世界或我们自身的世界相吻合的这个事实的把握”[6]。只有“文化理解”才能达到文化生命的贯通,才能实现“对话文明”,实现诸文明、诸文化、诸民族之间的伦理共和,表征对世界的新态度。

    二、伦理共和自信: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

    国际话语体系高度关联统一战线,既是对实践的回应,更是对中国话语权的主张。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统一战线文化自信,实质上蕴含着一种富有建设性的内涵:它是一个促进积极行动的建设领域概念。显然,伦理共和自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生长力和包容力的自信,其实质就是通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融合贯通,以及陈旧文化的衰落与新生文化的良性衔接,保证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伦理共和自信的树立,不仅为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更是赋予了其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根基。

    1.何谓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是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党对统一战线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态度,是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以及支持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共有的政治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之上的自信,但是这种自信绝不包含文化封闭与文化扩张的含义。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化主体,同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区域异质文化的“共和”持有积极的态度,并将其付诸于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的积極行动中,达成多元文化的携手同行,共建统战格局。爱国统一战线伦理共和自信的树立,要以“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中国精神的对应和互动为参照,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为何树立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这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足根本,为中华民族保持稳固的民族自信心,筑起坚强的修复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爱国统一战线伦理共和自信的树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统战文化协调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传统文化与现实之间难免会存在一种势不可挡的“文化堕距”。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树立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是必不可少的信念选择。爱国统一战线文化必须持之以恒地保持高度自信,使统一战线的话语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熠熠生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生根、开花、结果。

    3.如何树立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树立爱国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新时代,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把握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要由“文化”向“文明”推进,强调包容兼并的开放态度,从整体上把握和肯定文化传统所呈现和演绎的文化类型与文明形态。唯有基于整体性的肯定与自信,才是对民族文化生命形态的自觉,才是对民族文明坚韧生命力的自信。爱国统一战线伦理共和自信的树立,同样要遵循文明的规律。爱国统一战线的布局涉及中华56个民族,文明与伦理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同样是关乎人类精神世界的顶层设计,致力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但是,中国文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强大的伦理传统支撑。因此,伦理道德有足够的自信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指引。树立统一战线的伦理共和自信,不仅体现了伦理型的文明信念,同时又体现了伦理道德屹立于世界文明体系的气派。

    三、伦理共和模式: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遵循

    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强调广泛团结、包容差异等思想共识,要求突出同心奋进、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理念。在这个可以称之为文明的“黄金时代”,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的构建必然要遵循“伦理共和”的价值品质。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协商民主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感情融合的过程。爱国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超越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开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门。

    1.合作共赢模式。人类有着高度交融的现实利益和休戚与共的未来,共赢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实现文化的共和,共赢的合作将变得理所当然。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共和的要求。合作共赢的前提是接受,接受并承认对方文化的存在——接受是被动的行为,而承认则是主动的认可。有了这一层面的认知,承认才有变成尊重的可能,才有互相参照的意愿,从而相互学习与合作,实现共赢。贯穿这一过程的心态,是对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与体会,是秉持走向“文化共和”的理念而开展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是力图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某种与时俱进的突显,也是通过商谈对话促进经济社会“共生”势态。

    2.共建共享模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情怀,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理应在全球发挥应有的感召力和导向带动力,而共建共享的模式正是感召力和导向带动力的外在体现。文明体系的共享基于共建的前提之上,“因为共建所以共享。”自由主义伦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人都是先天自由的,每一个个人基于自由而做出选择,并承担由自由选择而带来的所有责任。显然,在以自由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共建”是个人或群体的自由选择,而“共享”则是因其自由选择而生出的责任。如果正是“因为共建所以共享”为共享提供了合理正当的依据,那么就构成了“只有共建才能共享”的资格限制。因此,在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的构建进程中,基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互建,人类共享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这一文明成果也将成为历史必然。

    3.协商民主模式。协商,强调的是每一位参与者的理性,要求参与者同时具备个人理性和公共理性,要求协商参与者在协商过程中能够超越个人利益去谋求公共利益,达成一致性结果。民主,强调最大限度的包容,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从而尽可能作出最合理的决策。坚持协商民主,是爱国统一战线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是爱国统一战线理论层面的重大创新,是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方针。任何话语体系的构建都应建立在对话协商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多元理念的“共和”,所谓的包容、慎思、公共理性、平等才得以化身实质性的民主符号。在全球化的大趋势和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创新协商民主模式,实行双向参与,在协商民主模式下创造亲和政治;通过协商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宽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构建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

    四、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力量日益变化,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也是构建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为爱国统一战线描绘了内涵丰富、目标高远的国际意象。

    1.爱国统一战线具有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爱国统一战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具有一致性。“和合”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和合”的价值观引领着中国与世界的和谐交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以和为贵”,和谐合作。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爱国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的任务和使命不尽相同,因此团结的对象也不断变化,统战的内容和方式也千差万别,但其根本理念与核心从未变过,始终在发展中求“和”。习近平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7]在构建伦理共和这一要义上构建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一致性與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尊重多样性发展与差异性存在的共通之处,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努力形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最大合力。以和为贵,以和为指向,努力走好中国道路,彰显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为人类发展做出新贡献。

    2.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实现全球治理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伦理共和超越国家、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打造人类和平、发展、正义、民主和自由等共同价值。中国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出场方式的“中国方案”倡导全球治理新理念,推进国际空间的统一战线工作。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切实关注全球治理的主要议题领域,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爱国统一战线中蕴含的全球治理理念并不谋求对现行全球治理体制革命式的颠覆,而是创新完善。“中国方案”聚焦于规则制定和治理机制的创新:一方面要增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新兴力量在全球治理规则制定、体制建设和问责制度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满足新兴国家的诉求;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8]“伦理共和”思想的构建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普适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在全球治理模式上,伦理共和旨在建设和谐世界,为全球治理秩序的改革注入新理念。

    3.爱国统一战线强调面向未来的中国担当。爱国统一战线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以人类作为类的发展来统筹思考人类社会发展,把对话、协商、沟通、求同存异等“伦理共和”原则融入到国家关系的构建中。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强调各国家、文明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人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9]爱国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的构建,是立足世界和平,面向世界展现的中国担当。“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是一个需要同心筑建的大思维,中国将率先展示中国担当,凭借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之力量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

    五、走向伦理共和: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展望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肩负着更好地完善“大统战”格局的重任,是走向战略大局的共和,也是走向伦理的共和,更是走向文明的共和。从伦理共和的视角探析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必然要在两者之间进行生态因子的适应性调整,使“伦理共和”不再是游离于体系建构之外的理念,而是跃升为现实的“人文力量”,彰显其“伟大的说服力”。时代的变化发展塑造了“文明”超越“主义”的必然性,只有终结“历史的终结”,让“文明的平等对话”超越“文明的冲突”,才能最终实现“文化的共和”,文明之“理解”的善良愿望才有可能摆脱其乌托邦的形式而成为现实交往的原则。

    1.终结“历史的终结”。美国学者福山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大规模失败,标志着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和‘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并因此标志着‘历史的终结。”[10]福山的这一论调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抨击。人类的生命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哲学史、文明史,任何不能对人类超越自身的生存困境作出努力的所谓“文明”,对人类的延续来说,都是一个“大地上的异乡者”。但是,以“伦理共和”为指向构建的爱国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其文明品质就在于,“道德的热情”与“知识的真诚”的结合,必将有助于实现这一文明品质在国际上的良性循环。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的统一战线,强调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精准结合,是以科学的和文明的形式对大统战格局的追求,这正是对“历史的终结”的否定和超越,以此终结“历史的终结”。

    2.超越文明的冲突。21世纪伊始,人类社会刮起了一场所谓全球化的文明飓风。世界文明体系的走向也期待着一场酣畅淋漓的“洗礼”。“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11]在中国政治社会关系和谐中思考新时代的统一战线问题,对统一战线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有效开启其当代性,以回应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显然,文明冲突的结果,既不应当是文化链的断裂和文化壁垒的筑建,也不应当是文化自我与民族文化个性的丧失,而应当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和文化承续的过程中,赋予全新的世界性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人类社会越來越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超越文明的冲突、寻找文化的共通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更为迫切的价值意义。爱国统一战线力图走向“伦理共和”,这是由冲突、对立向理解、融合的转换,是对人类发展史做出的最具有建设性的努力。

    3.实现文化的共和。走向“对话文明”的时代,实现文化的共和,不应该再以“潜在信念”的形式存在,而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新时代的文化,不是作为一种对某个传统价值向民主价值转变的阻力而存在。实现文化的共和,恰恰对人类朝着惟一的一个文明方向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力。文化的共和,是人类应对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趋同、反思和变革原有的价值体系所作出的最富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选择,是世界文明体系中一场深刻的文明跃进;文化共和形成的“合力”将最大限度地彰显“伦理共和”理念在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合理性。在这个时代,不同文化必须学会在和平对话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生长。否则,误解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综上所述,爱国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同心圆式的力量结构,“伦理共和”与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相契合,更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新时代统一战线在“伦理共和”的指向下,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打造人类和平、发展等共同价值,显示出巨大的新颖性。这既是世界文明体系的一次“精神洗礼”,又是一次名为“在一起”的伦理启蒙。

    参考文献:

    [1] 樊浩.伦理道德:如何造就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哲学形态”[J] .江海学刊,2018,9(56) ∶ 66.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 34.

    [3]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5.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57 ∶ 138.

    [5]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470.

    [6]赫施.解释的有效性[M] .王才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 16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 267.

    [8]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8.

    [10]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1.

    [1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 297.

    【责任编辑:张晓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