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孙伟祖 白士俊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等于计划经济的教条,打破了西方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不能兼容的信条,而且在实践上成功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法、路径和模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经济制度持续创新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制度创新;新阶段;新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9-0010-07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项崭新实践。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由实践经验总结的一般规律不断转化为科学的理论,正在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理论层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经济制度创新的硕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着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本质属性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发展出来的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市场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巨系统,涵盖居民、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方方面面,并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具体类型。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尽管差别很大,但是它们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在正常运行中都必须具有一般的通则和规范,这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础要素,这些基础要素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市场主体完全独立,自主决策,自负其责。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等基本经济问题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独立自主的供求决策来决定。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供求双方遵循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调节供求,社会主义市场是建构于契约之上平等交易的总和。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优势和生命力是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效率的基石,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靠竞争,不断深化改革去除传统体制中限制竞争的因素,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推动经济高效配置資源、创造财富。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改革和开放就是要不断突破传统体制的封闭性,通过不断创新对外开放形式,确立对外开放比较优势,在微观主体不断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的。 从一般规定性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包含了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的要求。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要解决物质生产问题,也可以说是财富创造问题,而分工是人类社会财富创造效率的源泉。但是,分工会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分离,由此产生协调生产与消费的需求,分工也会产生协作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建立于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双方更需要协调调控。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引入市场交换连结了供给与需求,联系了生产和消费双方,不但解决了分工带来的矛盾,也革除了传统计划体制的弊端。市场交换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充分的信息,价格能够发挥信息充分显示供给的基础作用,所以,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也是围绕价格改革展开的,通过渐进式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价格核心地位,价格替代直接的指令计划联系供求双方的利益,双向调节,引导资源高效流动,形成了新的供求平衡机制。价格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挥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也是一个竞争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塑造的过程,由于竞争日益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市场主体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如一般市场经济所要求,通过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供求、价格、竞争发挥高效资源配置的功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首先,生产的商品化。不仅产品和服务商品化了,而且各种生产要素也商品化了,为了买卖而生产成为常态。其次,经济关系的市场化。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依靠计划联系起来,而是日益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中心,生产经营自主,经济行为规范,围绕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初步形成了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反映灵敏的市场机制。再次,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依靠国家法律确立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依靠道德、契约、政策、法规等建构市场规则和秩序,从而形成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产权关系和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础环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作为“新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具备了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主要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自身本质属性的一般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首先,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虽然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但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而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在分配制度方面,虽然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再次,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让市场发挥其自动调节、资源配置效率高等优势;最后,在宏观调控上,坚持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形成的国家调控的特有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优势,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兼顾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经济基础框架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与之适应的经济基础,即一个具有完备框架体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框架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新和加速了这一建构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这一体系是什么,如何建构做了集中的阐述,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做出了具体部署,因此,理论的总结与实践的进展不断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框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最核心的内容角度来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由几个方面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包括:(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3)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4)间接手段主导的宏观调控体系;(5)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6)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的法律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充分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吸收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成果,集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科学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和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定阶段和时期有其优势,因为它能够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因而在国民经济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起到了快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短期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然而,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信息完备充分,即计划部门能够准确无误地了解即使是十分微小的微宏观经济信息;二是决策准确及时,能够针对宏观和各种微观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三是利益一致,能够保障经济活动者的利益完全一致,从而使决策安排得到完全的贯彻实施。但是,现实中这些条件极难具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日益复杂多元,排斥市场作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社会资源错配,科技落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经济结构扭曲僵化,消费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甚至恶化。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传统体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然而,怎样改革?要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怎样的改造?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探求当代世界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开拓创新的超人胆魄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具体地说,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认识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的突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做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并且对计划经济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解释。第三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指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力。”[3]236这种认识第一次打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僵化观点,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了。1985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148-1491987年2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2]2031990年12月,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2]364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更加坚定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 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突破了一直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私有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搞计划经济,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私有化等的束缚,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的崭新命题,并且寻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实现形式。 事实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只是现在社会资源运行和配置的两种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它们本身并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因此,市场经济既可以与私有制相联系并为其服务,同样也可以与公有制相联系并为其服务。发展市场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创新,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中心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党的十四大上得以确立;此后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又对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做出新的概括;党的十六大更进一步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新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从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出发,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决革除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协调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一以贯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中,我国推进了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市场得到比较充分的“发育”,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我国与国际的经济交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经济体制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治理制度。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符合当代我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给国民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中存在着新旧体制并存的现象,在一定阶段使经济秩序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这些都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得以解决。 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78年至2018年,我国GDP由3645亿元跃升至90万亿元,年平均实际增长速度约10%,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还不及其1/3,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4.62万亿美元,从排不进全球前20名,到现在位居全球第一名,实现了跨越发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并且是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提高到1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在國际地位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稳步上升。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之后建立,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当列宁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之时,恰恰是在最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则直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诞生,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这就要求回答在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首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怎样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探索,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和规律总结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性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也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有了现实的载体,从而实现了对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知行合一。二是跳出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教条和实践禁锢,正确认识了计划和市场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发展手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创新基本经济制度,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在市场经济中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不仅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也鼓励、支持和引导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高效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并且,创立了一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不是否定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是简单复制国外市场经济的理论,更不是套用西方新自由主义“药方”和思维。早于我国,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市场经济探索,20世纪20—30年代的“兰格模式”,提出用计划模拟市场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改革中采用“市场社会主义实验”假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奥塔·锡克则在捷克提出所谓“第三条道路”模式。这些探索不是没有为理论找到现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路径和模式,就是改革实践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普遍陷入经济停滞、社会混乱的灾难境地。事实强有力地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找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实方法、路径和模式,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成功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版)(1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魏亚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