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及其建设方向 |
范文 | [摘要]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堡垒。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具有基层组织的一般性,同时由于其是由受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组成,又具有基层组织特殊性。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政治力、根植师生一线提升组织力为建设方向,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组织理论;党支部;建设方向 [作者简介]刘运玺(1983-),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南京工业大学机关党委六级组织员,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2018SJSZ042);南京工业大学2018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研究”(SZ20180211)。 [中图分类号] D26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10-0036-02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致力于提升学生党员质量和学生党建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党的十九大強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类型之一,由于青年学生组成的特殊性,其建设成效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认真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既要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出发,也要立足于学生党支部的特点,从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两个方面实现学生党支部建设“双提升”。 一、组织理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组织理论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的诞生历史并不长,但发展迅速。传统的组织理论从管理科学理论开始,以20世纪初“管理科学之父”泰勒的管理科学理论为发轫的。20世纪30年代后,学者才有意识地将“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德国古典组织理论学家马克思·韦伯首次将组织作为一个实体概念对待,其关于“科层制”的研究,为现代组织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后,关于组织理论的研究不断增多,组织和管理逐渐区别开来,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于管理学之外的新的学科“组织学”。现代组织理论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和组织实践经验之上的一系列解释和陈述,它们描述了组织要素、组织结构、组织关系、组织绩效及组织演进的内在规律,是进行组织创新、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理论依据。①现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关注组织内部关系,也注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以此考察组织的发展。现代组织理论框架虽然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所涵盖的性质、纲领、宗旨等根本不同,但也可以为推进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一个分析视角。 二、三维分析: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具有基层组织的一般性,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是由受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组成,又具有基层组织特殊性。正本清源,从组织理论的视角,高校学生党支部首先是一个组织,具有组织的基本特征,可以从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目标三个维度,加强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组织结构维度——组织体系中的基本单元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也影响着组织能力。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早在1924年中共四大上提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党支部这一党的基层组织形式正式产生。1927年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实质上推进了“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奠定了党的组织体系基础。当前,党的组织体系由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构成,其中党支部处于组织体系的基础地位,是构成党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是与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联系最直接的基本单元,在组织动员师生尤其是学生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在教育管理党员和青年学生方面起基础性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二)组织成员维度——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成员是学生党员,也就是说其组织成员是处于受教育期的、尚未参加工作的青年学生。在这一点上,高校学生党支部不同于高校教工党支部,更不同于企业或社区等党支部。组织成员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体现在高校青年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要立足于处于青年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要将上级党委主导性和青年学生主体性结合,一方面上级党委要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主体性,做好自我的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这个特殊性还体现在要立足于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并相互影响的特点,将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相结合,提升党支部在学风建设、学生活动中的组织力,发挥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组织目标维度——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奋斗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其组织目标从广义上讲和整个党组织的目标一致,即实现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理想。组织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功能即组织所承担的职责和作用。党支部所承担的职责在党章中有明确的规定:即“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具体到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其所承担的职责在上述职责基础上有两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党员的发展工作,其事关党的新生力量补充,所以既要有量,更要保质。二是教育管理党员工作,其由于组织成员是流动较为频繁的学生,所以既要教育引导,又要严肃管理。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做的扎实,才能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中的作用,进而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唱主角,在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上发挥主体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 三、双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之一,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自然是其建设方向。 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是由政党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有学者在研究中将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功能概括为“组织功能、传导功能、领导职能、服务职能、监督功能”②等几个方面。就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其政治功能主要有发展党员、宣传黨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服务党员和师生、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领导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讲,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而脱离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强化政治功能就难以落到实处。 提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对于政党组织来说,其组织力主要指政治组织力,也就是用党的指导思想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奋斗的能力。有学者在研究中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分为“引领力、执行力、建设力、发展力”③等四个维度。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来说,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其组织力主要体现在立足青年学生的特点,通过党组织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团结和凝聚青年学生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党组织工作目标和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动员能力。 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只有突出政治功能,才能把握好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方向,也只有把握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方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动员能力才能持续而强大;另一方面,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组织力,进而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方向可以归之于“双提升”,即强化政治功能提升政治力,根植师生一线提升组织力,进而落实高校学生党支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重点任务。 [注释] ①刘延平主编.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②代正光.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模式、误区、路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③周源源.高校院系党组织组织力的理论维度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