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斯大林与20世纪社会主义 |
范文 | 陈立旭 〔摘要〕 斯大林在20世纪确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强国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全世界,使之成为全球性运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犯的错误,也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了消极影响。总的看,斯大林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功绩大于过错。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斯大林;20世纪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64-06 斯大林对20世纪社会主义做出过重大贡献,但他的错误也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过消极影响。总起来看,斯大林对于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功绩大于过错,对此,我们应该按照列宁“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的观点,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一、 斯大林确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国地位 在列宁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经过长期斗争,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生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在帝国主义统治世界情况下的一个奇迹。但是,由于经历长期内外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初建,到列宁逝世时,苏俄与当时世界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处在弱小地位。 斯大林继列宁之后成为苏俄最高领导人后,特别是建立苏联后,领导苏联人民展开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强国建设。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继续执行一段时间列宁在世时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之后,开始采取将全国经济建设纳入统一规划和计划的政策。应该说,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时期,苏联搞这种统一规划和计划的政策,是从当时苏联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的,是合乎苏联当时国情的,苏联的统一规划和计划,也是搞得好的。苏联政府各级计划部门、经济部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全国的经济统管起来,对全国各级、各类的生产、经营、销售加以规划、计划、核算、监督和协调,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掘了全国的经济潜力,使苏联经济有了一个跃进式的发展。 斯大林根据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果断采取了农业“征收贡税”制,很快筹集了大批资金,迅速增加了商品粮,为高速发展重工业创造了必要条件,使苏联的工业在1930年至1940年的十年时间里,以平均每年16.5%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工业总产值一跃而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经济、外贸、财政、金融,都处在良性的高速发展之中,不仅财政收支平衡,而且有足够的财力进行新的投资。1918—1928年间,苏联(俄)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20亿卢布(按可比价格计算),而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一数字就分别增至80、181、405亿卢布。作为一个国家重工业水平的衡量标准——钢产量,苏联从1928年的430万吨,到1940年已猛增至1840万吨。同期石油产量也从170万吨增至3420万吨,煤产量从3550万吨增至16470万吨。1940年苏联发电量为486亿千瓦时,比1932年增加了49%,超过西欧各国发电量的总和。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起至斯大林逝世为止,全国工业增长了几乎20倍。〔2〕 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军事工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并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仅用了几年时间,生产的飞机、大炮、坦克的数量就跃居世界前列。即使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的军事工业也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到1945年初,苏联拥有的大炮比欧洲军事强国的德国多2.2倍,坦克多1.8倍,战斗机多6.4倍。苏联军事力量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增长了苏联的综合国力。苏联工业的发展及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牵动了苏联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建立了世界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的科研体系,使苏联的科技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在斯大林领导下,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苏联人民中形成了高昂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那时,在苏联人民当中形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在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头半年,在斯大林的带动下,有包括500名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书记和各区委书记、270名苏共党中央机关负责人在内的110万名共产党员到前线去作战。〔3〕战前和战后,在苏联青年中,自愿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贡献,一时成为风尚。苏联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军事和科技力量的强大,全民在苏联共产党周围的坚强团结,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前无古人的实践中初步显示出比较优势,确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强国地位,不仅使苏联本身成为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而且对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形成了吸引力。历史上与俄罗斯有着密切联系的周边国家,正是在斯大林领导苏俄时期,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而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形成,又进一步巩固了苏联的强国地位。 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短时间内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一事实,非同小可。其重大意义在于:它真正使社会主义苏联在世界上站住脚了,从那以后,一个进步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仅在世界上生存了下来,而且迅速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势力用武力消灭不掉的强国。这产生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使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物而存在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二是使社会主义对世界人民产生了感召力和吸引力,苏联强国地位的确立,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思想对无数希望改变现实、不甘接受苦难即命运的人的吸引力。〔4〕那时,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人,都把走苏联的路当作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为此后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上的伟大贡献,毛泽东评价说:“我们认为斯大林的思想和观点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虽然其中有些错误,但主要方面是正确的。”〔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然有对斯大林的公正评价,认为“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把全部力量都彻底地贡献给苏维埃国家的建设事业”。〔6〕 二、 斯大林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国地位的确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回顾20世纪的历史,可以肯定,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时期开始的。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迅速强大,首先改变的是欧洲政治格局。当苏联的经济力量接近英国、法国、德国时,它已经对欧洲政治局势发生影响了;当苏联的军事实力超过英、法、德时,苏联的政治态度已经成为左右欧洲政治局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在欧洲政局中举足轻重,苏联自然也就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极大影响了东欧各国,明显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苏联具有横跨欧亚两大洲的特殊地位,使它能对亚洲政治发挥重要影响。这样,一个强大的苏联的出现,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第一,资本主义独霸全球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世界重大政治事务的决定,必须听一听社会主义苏联的意见才行。第二,由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局面也一去不复返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相互发生矛盾时,都试图拉苏联支持自己,这进一步扩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裂痕。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真正成为冲击资本主义统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强大的力量。这些结果的出现,当然是由于有社会主义苏联的支持,使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不再是孤立的力量,更是由于有苏联的支持和引导,使各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有了正确的方向。每一个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都不再是孤立的行为了。 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形成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由于有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使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力量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中国等亚欧一些国家能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的影响、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与斯大林有直接关系。他领导下的苏联迅速成为强国,直接影响着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仅在建设中学习借鉴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成为多国共同进行的事业,而且在发展共同事业中形成了与西方对立的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打破了帝国主义称霸全球的局面,使世界上出现了一种能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新生力量。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冲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世界上形成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潮流。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产生了四个具有进步意义的基本事实:第一,从根本上摧毁了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根基。帝国主义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称霸全球了;第二,打破了几个帝国主义强国左右世界政治的局面,为联合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三,开辟了各民族根据本国实际走出独特的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主义在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第四,推进了国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创造了前提。这四个基本事实,标志着人类历史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新纪元的开始。 三、斯大林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真正作为一种现实的有生命力的实践模式,是斯大林创造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所提出的构想,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大多数或主要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他们没有机会亲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没有对此作更多的论述。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建立了工农政权,在经济上以剥夺城市剥削阶级财产为基础,建立了以工业国有化为特征的公有制,在军事上同反动势力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同时他也探索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由于当时处于过渡时期和战争环境,他虽然曾尝试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新经济政策尚处于实验阶段,还属于过渡性的政策,并未发育成熟为稳定的社会制度结构,列宁的过早去世,使他再没有机会继续他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了。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他在列宁逝世后继续了一个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后,按照列宁的原意,由“退却”转入“进攻”,开始探索在俄国建立稳固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构。 列宁和斯大林在实践中,都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只能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实现、同时建成的结论,取得了在苏联单独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共识。斯大林将这一理论变成现实,经过了很长一段的摸索时间。1928年春,必须建立一个稳固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为苏共全党的共识。当时,苏联城市工业已经国有化,但农村还保留着私有的富农经济。两种相矛盾的体制并存,孕育着矛盾的危机。1928年终于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实行了集体农庄制,由此奠定了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经济基础——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与此相适应,为了保证全社会各种经济结构、生产管理部门能够统一、高效、有计划地运转,斯大林建立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决策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其特点是由国家统一作经营决定,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再与之相适应,苏联建立了民主集中的政治体制,其主要特点是由执政党集中行使领导国家和全社会的权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起改称最高苏维埃),拥有立法权;最高苏维埃产生政府,领导行政工作;最高苏维埃有权规定司法机关的职能和权力,有权组织和监督国家的司法机关;各民族之间则按照1924年宪法和1936年宪法和规定,实行各自治共和国联邦制,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到1936年,这一模式已经初具规模,斯大林于当年宣布:苏联已经基本建成社会主义。1938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出版和联共(布)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和巩固。 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二是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是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首先,这一模式是在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当时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认识水平和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无可否认,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局限性,包括列宁和斯大林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灭剥削,实现公有制,建立统一计划、无市场的产品经济体制。当时,社会主义刚刚开始实践进程,没有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斯大林建立的这个模式,在经济、政治等主要方面努力体现马克思所确定的未来社会主义原则,是自然的。但斯大林同时又结合当时苏联无产阶级所面临的实际,进行了新的创造。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模式实行的国有化和集体化两个层次的公有制,保留了商品和货币,坚持了共产党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其次,这个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时实践社会主义的环境、条件相结合的结果。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环境,迫使苏联不能不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此又不能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因此,这个带有特殊性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然,这一模式在后来的运作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又因其没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革,造成了僵化。但是,我们在指出这一点时,不要忘记把一定的历史事实放在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列宁逝世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如何在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法西斯主义的进攻下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作为列宁继任人的斯大林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斯大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了他的探索,也交出了他的答卷。 时代变了,情况不一样了,人们尽可以对斯大林当年的答卷评头品足,许多是非功过、成败对错,可能在今天才能看得清。但是,连坚决反对斯大林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历史事实是:尽管在今天看来,斯大林创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毛病极多,弊端林立,但斯大林模式毕竟使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在世界上,并且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它当时能起到的进步作用。 四、 斯大林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全世界,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前虽然把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扩展到世界主要国家,也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运动,但尚未做到把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实际斗争推向全世界。斯大林的功绩之一,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全世界,这是此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重要阶段的斯大林思想、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强大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及其对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都对世界人民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上半叶,走苏联的路,争取社会主义前途,成为世界进步人们所知道、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力量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同流派,但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许多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力量也打出了社会主义的旗号,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世界各民族国家,必然会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殊性的存在而产生不同的具体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由此形成了追求社会主义前途的目标相同,但具体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不同的争取、发展社会主义的许多模式。应该说,斯大林在主观上是让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按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模式发展的,但是由于斯大林在40年代之前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争取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同道路,在总体上是宽容的,由于斯大林对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采取支持态度,客观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我们不能因为斯大林此后对不同模式社会主义所采取的怀疑甚至压制态度,而否定斯大林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对各民族各国家争取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同道路采取了宽容和支持态度这一客观事实。而当时斯大林的宽容和支持,正是社会主义向多模式方向发展的根本前提条件之一。 五、 斯大林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一些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过探索。他继列宁之后,深入思考了如何在苏联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关于一国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问题上都取得过突破性进展。尽管他在探索中出现不少失误,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斯大林做出的多方面理论贡献。 斯大林是首位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数十年的人,他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贡献不可忽视。正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苏联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形成了比较符合当时苏联国情的稳固的政治结构,建立了与人压迫人根本不同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了统一的经济体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的关系。一句话,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苏联国家,是在斯大林领导之下形成的。尽管这个国家有许多缺点和弊端,但它毕竟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不同的新生事物,并且在此后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斯大林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过预见,尽管这个预见还有不足,但由于他亲身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比较长,对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相对较深刻些,因此他对未来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度超过了前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斯大林深入研究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不仅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起到了指导作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也有很大启发。毛泽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专门组织了一个研讨班子,研究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苏联民族关系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他关于民族方面的理论创造,与此前的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是很丰富的。可能斯大林在具体处理民族关系时有一定失误,但他的民族理论观点,应该说是正确的,至今也没有过时。 此外,斯大林在军事理论、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都作出过重大理论贡献。这些理论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积极探索和丰富创见,对后人探索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具有引导、启迪、激励和借鉴的价值。 正是基于上述各点,毛泽东曾公正地说,斯大林“代表了我们整个的一个时代”。〔7〕 六、 斯大林的错误产生了消极影响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犯过错误。这些错误与斯大林的功绩相比,当然不占主流。但是,由于斯大林居于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地位,而当时的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居于领导地位,他的错误对当时各国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消极影响,对20世纪社会主义起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斯大林亲手创建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他自己以为这是最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因此他在40年代后期,一改过去的宽容态度,不再容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依据他的地位和威信,强求别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依照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搞建设,甚至亲自派专家帮助这些社会主义建立与苏联基本相同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如果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大胆尝试建立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便视为异端,必须更改过来才放心。他对铁托领导建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模式持否定态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探索,是在斯大林逝世后才得以展开的。斯大林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当作框框,去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压制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者,也使许多国家不得不实行不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体制,由此造成的消极作用,不仅影响当时,而且影响长远。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东欧剧变,就与此不无关系。 斯大林有专断作风。后来,毛泽东对斯大林的专断作风,多次予以批评。斯大林的专断作风,在苏联内部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党内缺乏民主,很多重大问题,都是由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不仅如此,斯大林在晚年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了,甚至压制党内持不同意见的人,以至于发生了肃反扩大化的事情。斯大林的专断作风,还体现在处理不同共产党的党际关系和处理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共产党,在当时是可以左右其他共产党的路线、方针的,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更以老大哥自居。如果苏联对别的共产党、别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方针、政策看不上眼,就要压制。当时人们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是“老子党”,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斯大林的专断作风,压制了苏联的党内民主,束缚了其他国家共产党的手脚,形成了不正常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可以说,从历史根源上说,斯大林对后来苏联党内消极因素的增长,对各国共产党之间矛盾的产生,对苏联后来滑向霸权主义,负有责任。 斯大林在世时,并没有处理好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当时苏联主要采取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的方针,而没有适当采取一些不放弃原则前提下的和缓方针,这使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没有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无疑,单纯的对抗方针,是形成世界冷战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有重大失误。主要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使苏联经济发展出现积累缓慢、后劲不足、人民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情况。这种情况又成为苏联后来在与西方长期对峙和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斯大林的错误。1956年,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特别加上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做出全面的和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8〕 尽管斯大林的错误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过消极影响,但他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贡献还是为主的。毛泽东生前就不赞成把斯大林说得一无是处,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力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他说:“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完全错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者。”〔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按照这个分寸,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10〕毛泽东还说:“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我历来是‘难免论。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赫鲁晓夫同样也要犯错误。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11〕毛泽东的话是客观公正的。 值得欣慰的是,进入21世纪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乃至社会民主党,都已经着手对斯大林的贡献和失误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88.229. 〔2〕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论文,2002. 〔3〕苏联军事百科全书〔M〕.人民出版社,1995. 〔4〕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5〕〔11〕吴冷西.毛泽东和两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J〕.当代思潮,1996,(6). 〔6〕久加诺夫.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J〕.李德胜,柳达译,国外理论动态,2005,(5). 〔7〕毛泽东.最伟大的友谊〔N〕.人民日报,1953-03-09. 〔8〕 〔9〕 〔10〕 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0,20,4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