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议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转型
范文

    杨莉

    摘 要: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科研起步晚,在学校规模发展过程中,对科研不够重视,导致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当前,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经验,转型背景下的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不断调整和优化科研队伍,建立多渠道的科研经费筹措机制。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 ;科研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5.020

    文章編号:1009-6922(2018)05-108-05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对于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水平同样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民办本科高校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转变,科研工作整体进步较快。据《2017年中国民办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年度研究报告》显示,152所民办本科高校中,2016年有52.9%在SCI、SSCI和A&HCI三大外文检索期刊发表论文,比2015年提高4.6%;2016年平均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87篇,比2015年增加1.85篇,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在某些领域和学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工作整体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当前,随着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求,市场化特征明显的民办本科高校如何在这一轮转型发展中“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这是时代对民办本科高校的新要求,也是转型发展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自身内涵建设的需要。教学和科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学校发展的两大支柱。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高校继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必须的,但如何实现科研的转型,以形成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局面,是民办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定位不明确

    从办学定位来看,民办本科高校基本属于教学型高校,教学处于学校工作第一位。教师教学任务重,周学时超过20学时、同时承担两至三门课程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是高职称的教师,教学工作量也达8-12学时/周。较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难有时间进行科研,更别说深入企业、行业进行实践探究。对于转型发展,部分教师存在“应用型高校不需要科研”的片面认识,认为只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能体现应用性,没有把怎样实现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研究不被教师所重视。学校虽然意识到科研有利于促进教学,但在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先抓好教学,因此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还是多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完成情况来评定,科研被定义为“锦上添花”之事,在学校所处的地位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科研难以有效推进。

    (二)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水平不高

    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科研基础薄弱,学校或教师的前期科研积累都较少。学校虽然教师数量大,但师资结构呈现“年轻化”和“老龄化”两极现象。年轻教师缺少科研经验,研究水平有限,“唯职称”“唯论文”而科研的功利心态明显。即便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大多也缺乏到企业行业的实践锻炼,对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的研究较少。老年教师或高职称教师,往往因为科研精力有限或获得职称后不愿意再开展科研工作而造成科研动力不足。学校科研团队建设不成熟,老年教师、年轻教师没有形成科研合力,老年教师不愿做,年轻教师没有能力或资格做。再加之民办本科高校对专业、学科的设置过分强调市场化,专业间的差异大、学科间的联系小,专业、学科的整合研究难度大,“单打独干”较为混杂的研究体系使民办本科高校很难申请到一些省级重点项目,尤其是国家级科研项目。因此,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特别是应用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限。

    (三)科研扶持相对有限,科研条件相对较差

    相较于公办本科高校,社会对民办本科高校的实力、教师水平等认同度不如公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能够从上级管理部门争取到的纵向项目和从企事业单位争取到的横向项目十分有限,民办本科高校教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领域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应用科研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政府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扶持,特别是在科研经费的划拨上,相对较少。仅以四川某民办本科高校为例,2017年立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4项,相应的配套经费超过11万元,但所有项目经费全部由学校自行解决,没有政府一分钱的科研拨款。另一方面,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基本属于“以学养学”,再加之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还未接受教育部的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因此,学校的资金投入更倾向于用于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运行投入方面,对科研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即使在一些项目上能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但与公办本科高校的科研投入比较,差距依然较大。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民办本科高校能投入专项科研经费实属不易,由于缺乏政府投入,靠民办本科高校自筹解决的有限的科研经费制约了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科研平台不多,也限制了民办本科高校借助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借鉴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与转型发展中的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德国在科研工作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转型中的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强化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快捷实用

    按照德国联邦政府教育与科研部规定,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是以应用为导向和贴近实践的,更多的是寻找马上可以得到实施的问题解决方案,明确将应用研究确定为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内容,重视技术开发、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学校科研的着力点。

    (二)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授的科研引领作用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鼓励教授直接到企业科研机构兼职,他们可以与企业直接合作,进行企业所需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当这些科研项目被相关企业迅速推广时,科研成果便得到高效快捷地转化。同时,这些应用性、技术性极强的科研成果又可以被教授转化成教学资源进入课堂,提高了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促进了学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这样的激励政策让教授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科学知识,又建立起丰富的企业经历和广泛的社会人脉资源,真正成为了“双师型”教师。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完全实行学术自主,教授的职业生涯进程由其在学术界的声望和社会认可度决定。因此,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成为教授提高自身社会认可度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保证研究质量,学校对每个科研项目在人员构成、项目推进、合作交流、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同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特别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充分调动并发挥教授的科研引领作用,给予教授充分的研究自主权。科研团队的组建由教授负责选聘,做出明确分工,高级助教、大学讲师、学术助教、专职特聘教师等初级技术人员需要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教授负责根据企业需求设立科研项目,确定科研方向、技术开发类型和科研任务的分派,其他相关人员及企业工程师、技术师傅和学生负责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确保了科研质量。

    (三)多元化扶持政策,拓展经费筹措途径

    为推动应用研究发展,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国家级应用研究资助项目,比如鼓励应用科技大学和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科研经费的筹措方面,形成了政府、德國科研协会、欧盟、工商界共同负责的“科研项目资助”,也称“第三渠道合同资助”,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项目形式下达,促使应用技术大学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基础与应用、实验与操作一体化研究的轨道上来,拓展了经费筹措途径,保证了科研的顺利进行。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科研转型的策略

    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从国家层面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转型确定了方向,指明了转型路径。围绕转型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经验,民办本科高校需要重新进行科研定位,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培育科研队伍、创设科研路径、多方筹措科研经费等,全面展开科研转型建设。

    (一)建立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科研评价管理机制是民办本科高校科研转型的根本

    随着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将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将进一步突出应用型和技术型。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创新,特别是应用性、技术性的实践经验会得到极大重视,这势必会增大教师对应用性、技术性项目的研究。同时,随着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政策的落地,高校自主办学权得到进一步扩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唯论文”“唯职称”的科研功利心,促使部分教师把科研目标转向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应用研究上来。基于此,转型发展中的民办本科高校首先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科研定位,重新确立“研究和推广应用技术、提升地方社会经济服务能力”的科研定位。要改变科研与应用相脱离的现状,把地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逐步将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型,既重理论研究,更重应用技术研究。突出应用技术成果研究及成果转化,真正发挥民办本科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作用,使其“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

    同时,要建立以激励教师进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评价机制。“科技评价不仅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高等学校办学行为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引导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高校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评价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突出应用性、技术性,强调适用、实用。因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定位不同、科研定位不同,民办本科高校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起与其转型发展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在评价主体的设计上,要平衡应用科研成果与学术科研成果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只把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作为评价主体的片面评价导向,增大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权重,增大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和与企业的对接程度的评价权重,考量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向校企合作项目倾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进行应用研究。同时,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特点,注重学科专业评价的差异性,有效解决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和有限的科研工作时间的冲突,可用科研成果折算教学工作量的方式激励教师开展科研,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是民办本科高校科研转型的有效路径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企业与技术需求方,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民办本科高校的蓬勃发展,机制灵活、贴近市场是其最大的优势。转型发展中,民办本科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提高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思想认识,做好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创造条件,改革创新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合作模式,努力“打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路径” 。当前,随着“双创”的不断推进,民办本科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园区(基地)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考虑到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学校可出台政策,一是鼓励教师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创新创业园区(基地)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其中的创业者,既为教学提供实战经验,又可以切实解决这些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成为学校产学研的一个平台。二是根据转型过程中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有效整合校内教师资源,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博士、高职称教师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不断调整和优化科研队伍是民办本科高校科研转型的关键

    科研转型,教师是实施主体,是决定民办本科高校科研转型的关键因素。只有培育和锻造出一支致力于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队伍,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转型才能真正落地。对教师而言,需要端正自己的科研态度,改变只重教学不重科研或为科研而科研的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应用性、技术性研究对于学校转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把应用型科学研究作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做到教学和应用研究两手抓,在确保完成教学工作、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做到把最新的前沿科技信息传递给学生,把研究的成果融进教学活动中,努力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对学校而言,要积极构建科研骨干教师的激励机制,选拔一批具备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作为科研示范,给予他们在论文发表、课题立项、职称评审、参加学术交流、深入企业实践、工作量认定、经费资助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优惠,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第三,积极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建立“老帮新”“师带生”“一对一导师制”等多形式的科研帮扶结对,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多渠道的科研经费筹措机制是民办本科高校科研转型的保障

    2017年9月1日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分类管理的新时期。分类管理后,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不同的分类帮扶政策,这正是民办本科高校科研转型发展的一大契机。政府可结合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民办本科高校联合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申报一些影响较大、实施范围较广的应用性、技术性科研项目。建议对非营利性民办本科高校,政府在财政拨付科研经费方面给予公办本科高校同等待遇。民办本科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对其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证教学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增大科研经费投入。要充分利用发展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争取社会各方的科研资金支持。社会各界要改变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看法,加强与民办本科高校的合作交流,正确认识民办本科高校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聪,孙宾宾.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定位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5(2).

    [2]李欣旖,劉晶晶,闫志军,闫志利.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目标研究--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邓知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思考--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考察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2).

    [4]徐纯,钱逸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科研建设与启示[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5]杨明.论德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筹措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7(12).

    [6]李军锋.深化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 2014(18).

    [7]艾术林,蔡远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研评价问题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

    [8]李蒙.高校转型发展中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策略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7(3).

    责任编辑:康 ? 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