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范文

    陈亚文

    [摘 ?要]东北振兴规划实施以来,辽东半岛工业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振兴新十年,在经济下行和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的大环境下,只有在辽东半岛资本和技术富集区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先进技术集群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将辽宁打造成我国东部科技经济强省,完成二次创业,实现经济倍增发展。

    [关键词]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1.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2-0055-04

     一、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1.是加快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要素流动的迫切需要。目前,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体制机制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新时期重点。沈阳经济区经多年高速发展产业扩张阶段基本结束,城市群已经连接在一起。沿海经济带14个产业园区全面启动,但受资源条件制约没有能有效积聚要素资源,海洋经济和外向战略成效并不显著。未来深入实施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点就是加快沿海和腹地的互动,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用腹地强大的基础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支撑沿海地区外向发展,最终将沿海经济带打造成东北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2.是改变基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迫切需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实施以来,辽宁省产业扩张迅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打破了重化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但新增工业项目整体技术水平低也是不容回避的,扩张性经济增长中投资拉动、要素驱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内生增长动力不强。以沈阳、大连为代表的主要城市辐射力已接近极限。为实现核心区产业升级和产业高级化目标,辽宁亟待在辽东半岛资本、技术富集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口,从而带动辽宁经济向上跃升。

    3.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辽宁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进步多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不论是高新技术领域,还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都面临来自东部和中部城市群的激烈竞争。推动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能够提质增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大连的电子信息产业、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和沈大之间各工业生产城市的竞争优势,为实施工业4.0战略打下基础,全面增强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新技术产生、完全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特别是在若干具备条件和优势的领域,掌握一大批关键技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全面升级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4.是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能够将不同区域主体连成一体,是实现区域内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好形式。加快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带动、支撑和辐射作用,增强区域科技实力。如果继续以当前粗放方式增长,同质扩张,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生态环境已经很难支撑经济倍增发展。同时,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能够有效盘活东北地区存量工业资产,全面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竞争力,这关系到国家重工业体系发展大局,关系到辽宁庞大工业资产和区域特色产业能否保持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壮大等问题。

    5.是实施工业4.0战略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由德国推动,世界最顶级科技公司和大型先进生产企业参与的工业4.0战略正处于兴起初期,其在微观生产环节上表现为工业机器人与加工部件的可交互性,宏观上通过构建智能网络,搭建虚拟工厂,将一个区域各类生产要素整合到一起,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将扩张到前端创新、生产体系与全球需求的整体管理和对接,即实现协同竞争,从而实现生产、组织、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彻底变革,催生融合工业发展。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基础工业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地区,迫切需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推动我国工业4.0战略,实现持续发展和繁荣,这需要在各个层面上的改革和突破,需要有国家层面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植。

    二、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已成为东北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区,也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1.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辽东半岛上的6个国家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达到21902亿元,占全省高新区的80.9%;人均GDP达到9808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61686元高出3639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805元高出56278元。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辽宁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强、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也是辽宁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高新技术产出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蓬勃发展,创意产业、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已经形成35个主导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13个产值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中,大连高新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走在全国前列,沈阳高新区正在建设全国一流的软件、IC装备、动漫、数字医疗四大产业基地。辽东半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带动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3.自主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辽东半岛6个国家高新区是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载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该区域集聚了大量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是辽宁省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是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源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00余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7。“十二五”以来,重点实施了“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IC装备”、“重大技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装备”等重大专项,区域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4.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商业信用为基础、政府为保障、投融资平台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和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带动了科技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对科技研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重视,以及对科研经费、贷款贴息、建站补助等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和个性化服务,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5.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顺利。广泛开展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认定工作,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医疗装备、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组建了28个省级试点联盟,成员包括沈阳机床集团、新松机器人、北方重工集团等骨干企业,以及中科院沈阳分院、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院大所和重点大学。初步构建了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牵动性强、辐射面广、长期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合作链条。

    三、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

    1.推动区域间互联互通。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总面积大,纵深长,互联互通是经济共生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应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城市间、园区间更高效的互联互通,促进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关键要素加速流动,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链,逐步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融合发展、分工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同时,强调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经济杠杆等多重作用,将经济规模、资源禀赋、收入状况、人力资本差异较大的各市整合到一起,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产业定位明晰,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2.加快创新要素集聚。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素资源集中度与东南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分散配置,还缺少对域外资源的较强吸引力,如果没有体制上的突破,很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资强度和单位土地产出。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沿海城市重点着眼于海洋经济、外向导向,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对东北腹地和其他省份创新要素的吸引力。沈阳经济区应不断凝聚东北经济区知识、技术、人才和资本等要素,打造科技领先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纵深地带各节点通过内生增长、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技术、资本、人力和土地四大要素自由流动。

    3.壮大先进技术集群。虽然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但仍处于成长阶段,多数科技企业规模较小。宜在若干具备条件和优势的重点领域,壮大专业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细分行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管理完善的产业集聚区。特别是培育一些产值超千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突出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性。支持产业集群内各主体开展协作,支持集群与腹地互动,促进高技术应用于传统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推动特色产业基地优化升级。

    4.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按照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打造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要求,推动区域大型科技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控制、影响重点行业发展,不断提升大型科技企业竞争优势。在重点领域着力打造几家产值在100亿以上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推动其向纵向产业组织结构转化,构造大型全产业链企业,充分发挥大型科技企业的引领、带动、支撑作用。

    5.引入先进文化和发展模式。摈弃落后的文化观念,大力弘扬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精神,提倡和鼓励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克服浮躁心态,逐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行为规范,营造创新气氛浓郁、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创业向上的氛围。注重科研队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化、系统化观念贯穿到创新发展的决策、管理、研究活动中。推行崇尚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创新文化,并将之植入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之中,并使之成为先进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文化基础。

    四、对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国家高新区的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工作方案。同时,根据辽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1.科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展融资担保、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

    鼓励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面向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建立促进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建立与高新区特色相适应的功能强大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通过有效发挥政府性投资引导和放大效应、引进新型投融资服务机构和融资产品品种,促进融资渠道畅通和资本积聚。逐步培育形成完善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包括多种类型的投资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方式和服务。

    拓宽国内投融资渠道。通过贷款、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企业债券和境内外上市等方式融资。政府通过财政返还、延长项目经营期限等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区域环境建设。

    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道路、桥梁、水厂、污染物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湿地、水源地、林地、农用地等生态恢复项目的投资,争取低息贷款。项目建设采取公司制运作方式。

    2.土地和项目政策。利用占补平衡政策,对重点发展产业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给予统筹安排。对于引进新建的研发与实验室项目免收生产建设性费用,由园区财政支出作为补贴。

    明确重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推动重大创新资源如新建大型高新技术项目、重要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机构、科技中介机构优先向相关园区和产业带集中。

    3.扶植和激励政策。对重点企业大力扶植,制定政府采购支持计划,将入库企业研发生产的重点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并优先购买,对重点产品实施补贴政策。同时,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和企业家培养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需求和供给对接机制及财政补贴机制。

    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如股权激励、技术入股、技术市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办转让试点等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和知识创造的内在激励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带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以及其他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开展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

    4.人才政策。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重大科技任务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科研团队。针对产业前沿领域和高端环节,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支持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校企合作,集中培养关键领域中的稀缺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和促进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扩大一线高素质操作人才规模。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引进机制、评聘机制、流动机制。加大对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资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和用人机制创新,鼓励采用人力资本、技术入股、期权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

    5.环境政策。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将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加快形成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全区综合承载力。

    鼓励退出劣势产业,强制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逐步退出,实施新增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开展淘汰产业退出补偿试点。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绿色经济发展试点示范企业,限制引进和逐步淘汰“三高一低”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加强水系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水系绿化建设,实现水系景观化。加强节能减排、节水减排监督管理,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新建工业园区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形成循环发展体系。

    责任编辑 ?魏亚男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