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
范文 摘 要 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子女在跟随他们在城市的打工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极易产生自卑、孤僻,极度空虚、不信任感、不公平感以及被排挤感等心理,有的甚至产生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为此学校、街道、妇联、社工机构等单位要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 异地务工人员 子女 心理问题 教养
作者简介:张赛宜,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 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等。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87
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员融入城市。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累计达16,934万人,2017年1-3季度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累计达17,969万人,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人中,有的已经是二代甚至是第三代异地务工人员,他们长期生活在工作的城市,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尽管他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但由于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以及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和户籍等,却出现了“融不进、回不去、离不开、立不稳”的情况,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甚至有个别的人因此出现了异常心理,部分跟随着农村异地务工人员来到城市生活的子女,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 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跟随父母到打工所在地生活前,几乎都是在老家农村生活的,他们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在家庭教育结构缺失的环境中,有的由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带大,有的被寄养在亲戚家,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加上有的孩子由于不得不离开家乡跟随父母生活而被迫与从小所依恋对象和环境分离,再加上到了新环境后的诸多不适应,致使他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心理。
(一)自卑心理
绝大部分农村异地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非技术型工作,因此,往往勞动时间长,收入水平低。加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原因,父母工作流动性大,经常更换住所和工作岗位,以及居住条件较差,生活不稳定,跟本地生活条件较优越的同龄人相比,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极易产生自卑心理;部分转学来城市的孩子,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和社会见识不同以及物质条件的差异,使他们变得敏感脆弱,谨小慎微、多愁善感,优柔寡断,自卑压抑。长期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极易产生负向情绪,遇事敏感冲动、令人费解,难于沟通,甚至产生极端的犯罪行为。
(二)孤僻心态
异地务工人员工子女远离家乡,甚至离开养育他们的爷爷奶奶,陌生的环境让他们无所适从,惊恐不安。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时,他们内心压抑,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可是,由于父母本身的教养水平以及忙于生计,很少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无法与父母的沟通,另一方面,在面对老师和同学时,又因极度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心而羞于启齿。从而产生绝望无助感,有的因此而自我封闭、自我孤立,逐渐形成了孤僻、冷漠、郁郁寡欢的性格,有的在行为上表现为“与世隔绝”或“我行我素”,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三)极度空虚
由于极度自卑以及长期的自我封闭,父母不力的教养,使得许多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青春期的男生)破罐破摔,内心空虚,失去生活的方向和目标。有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觉得亏欠子女,一旦把孩子带到身边,又百般溺爱,百依百顺,造成孩子自控能力差,甚至放纵自己。他们中有的孩子缺乏上进心,不愿接受父母和老师的管教,自由散漫,脾气暴躁,人性自私,有的因过分空虚而沉迷于虚拟世界寻找快乐,上网、游戏、常常登陆黄色网站等,有的甚至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逃学、抽烟、泡吧,酗酒、吸食毒品,有的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被排挤感
由于异地务工人员的特殊地位和工作背景,他们有的无法或很少享受到当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资源。往往很容易产生被排挤感,从而产生心理愤恨,这种情绪也会影响他们的子女,使被排挤感在第二代人中延续,由此而导致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愤世嫉俗、产生不公平感,引发与社会与政府对立的情绪,形成犯罪隐患。为了宣泄负向情绪,有的人极易被有心之人利用,被错误信息引导,参与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对抗,产生犯罪行为。
(五)不信任感
由于缺乏沟通及长期的自卑心理,很多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不善沟通。有的甚至在被伤害时,都不敢向父母、老师和同学诉说,产生孤独无助感。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遇到挫折时主动放弃社会支持,不相信社会。甚至不信任同学和老师。散失生活目标,看不到希望,长期生活在不信任、孤独无助、压抑的心理状态中,没有朋友,没有社会支持,使他们丧失生活热情,产生绝望感,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六)不公平感
因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大都从事低技术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而收入相对较低、生活压力大。同时由于户籍等问题,他们无法享受务工地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他们的孩子与当地户籍的同学比,极易产生不公平感,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把自己放在被欺凌的位置上,从而对社会、学校、家庭产生强烈的怨恨感,有的产生反社会行为,稍不如意时就出现过度的行为,如嘶声竭底、摔东西,甚至打人,报复。当遇到挫折或欲求不满时,他们往往以出走、自杀、要挟、伤害他人等过激行为方式作为回应,由此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有的地区,他们已经演变成为当地青少年犯罪的生力军,这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务工所在地的学校、街道、妇联、社工机构等单位对他们提供帮助,及时发现、纠正其错误认知,使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家校联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农村异地务工人员的家庭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学校非常有必要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教养水平。学校应经常性地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儿童心理等相关课程,帮助农村异地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掌握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开展活动促使家长相互学习,改进与子女沟通的方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使农村异地务工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的教育网络,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家校一体的教育气氛。
2.摈弃偏见,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一些事实:部分教师和当地的城市居民,对农村异地务工人员的子女有歧视心理,有的老师在批评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时,有意无意间会抛出这样的话:“听说你在老家成绩很好哦!你看看你现在考了几分?”“瞧你这个样子还是比较适合你老家的学校!” 这样的冷嘲热讽、无情打击,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他们越来越自卑、孤僻。教师应该摘下有色眼镜,尊重孩子,热爱孩子,客观的评价每个孩子。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从心里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他们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育人氛围,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新环境,产生新希望。
3.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要掌握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孩子的普遍心理,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为基点,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吝赞扬。对孩子身上的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都应该毫不吝啬地加以认同、肯定、赞扬,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保持下去。鼓励孩子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展现自我,在过程中肯定他们,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从而加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孩子,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一对一帮扶,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學校,帮助和鼓励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充满希望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当地政府层面
1.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异地务工人员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实际困难
如: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中就明确,广东2012年试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广东高考,解决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些城市也正在执行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的相关政策,这就大大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立足”城市。
2.健全管理机制和保护机制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要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登记在册,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动向,降低辍学率;同时相关部分要完善企业的用工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聘用童工的现象,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做到“有书读、读好书、做好人”。
3.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及道德教育
相关部门要在异地务工人员聚居的社区及其子女就读的学校,开展法律法规及道德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立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道德规范,懂得分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学会保护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4.丰富文化生活,增强异地务工人员的归属感
在异地务工人员聚居的地方兴建文娱设施,举办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定期宣讲政策条例,帮助他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孩子的心态,与家长的心态息息相关,希望在家长的带动下,孩子也能逐步融进当地生活,建立信心,减少敌对情绪,形成快乐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5.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增加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就业机会
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中,最易走向犯罪道路的是辍学在家,无所事事的孩子,他们既缺乏监管也不听劝告,学校也无法发挥教育作用,成为“灰色地带”的人,很容易成为社会上的混混,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当地相关部门要积极关注这些孩子,有的地方政府实行“补学历、教技能”教育,对这些人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既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又大大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6.发挥着社工机构的作用,整合多方力量
要加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应联合街道、妇联、社区等各方面力量,给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特别的关怀。发挥社工机构的作用,对有教育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甚至可利用已有资源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团体辅导,促进家庭内部、孩子们之间的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希望农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消除不良影响,使他们跟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幸福、温暖的童年,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艾超、王建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犯罪原因的实证分析——以C市T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研究对象.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7(5).
[2]邵国祖.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矫正对策.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3]张丽波、孙显清.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