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孔子的伦理思想内容和特点 |
范文 | 武成帮 摘 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史上有着别人不能超越的地位。孔子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伦理思想见解,具有很强的超越时代的特色,他的伦理思想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塑造了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点,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教育、政治、经济、饮食、做人等等。他的伦理思想不仅对中国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周边国家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孔子的伦理思想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阐述孔子的伦理思想内容和特点。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会具体阐述孔子伦理思想多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 孔子 伦理思想 仁 德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孔子在政治上的伦理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的“仁”贯穿于多个方面,当然也会贯穿在政治上。他主张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为政以德,他认为德治是最高的治国方略。在《论语》当中也有明确的句子,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要求统治者用道德治理国家政治,自己就会在众多星辰的中央,别的星辰围绕自己旋转。这就说明只有统治者实行德治,国家才会稳定,才会有秩序,不会颠倒。用德治理国家体现了仁政,仁政可以使统治者得到民心,使国家更加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各种礼节得以贯彻,好的风气就会在整个社会贯彻。道德和政治紧密结合有利于二者同时发展,并且相互影响。一个国家只是一味的谈礼,而不大力贯彻德,这样的礼只是表面上的,很难深入人心,只有德治大力贯彻,礼会得以从内到外的得到加强。所以说用道德治理国家非常重要,要把道德作为一定的政治规范。 孔子在政治思想的阐述中,德和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两种事物,二者是共生的。 政治中的政本身包含正直和公平的意思,要求为官者在处理事情时,要公平和公正。公平和公正本身就是道德的一部分,这就说明为政者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在论语中也有很多记载这方面的内容:“政者正也”。這里的“正”就是正直、公正的意思。除了“政者正也”,孔子也提到了其它的语句,比如:“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荀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证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的这些都是在强调为官者要道德品质高尚,同时也在强调治国理政方面加强道德统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用政法和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只是暂时性的免于罪过,但是百姓没有了廉耻的心。假如用道德和礼教诱导和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一颗廉耻的心,同时民心也会归顺。这句话是在劝诫统治者要注重德治。孔子不仅强调德治,而且也注重加强百姓的道德素养,就是加强对百姓的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时德治是一方面,同时道德教化也是一方面。孔子把道德教化看做治理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同时百姓也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这样这个国家就会很好的管理,并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管理。孔子说的道德教化不仅是文化上的教化,而且主要指的是伦理道德上的教化。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从“为政以德”又提出“仁政和德治”,他提出的这些治理国家的观点成为古代明君的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反对“暴政”,指的就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重税”和“重刑”。要求统治者心存百姓,为百姓着想。二、 孔子在做人方面的伦理思想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由“仁”演化出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同时孔子提出的方方面面的伦理道德又体现出“仁”。孔子说过很多带有“仁”的语句,比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孔子是非常的重视“仁”。在提到“仁”时,随之不得不提的一个语句是“爱人”,人们常说“仁者爱人”,很多情况下,提孔子的思想时,这两个词是共同出现的。当人们在实践“仁”时,需要有“爱人”进行指导。孔子提出“仁”,又根据“仁”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比如:孝悌、忠恕、信、义、宽、勇、中庸、礼、让、等,可以说是“仁”的演化。 孝悌之道。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孝悌是非常重要的,孝悌是天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源性的事物。《论语》当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孝悌的句子,“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做人,不但非常孝顺爹娘,而且还敬爱兄长,这种人还喜欢触犯自己的上级,这是很少发生的事情;不喜欢触犯自己的上级,但是喜欢造反,这种人基本上是没有的。君子踏踏实实的做事,事情做成功了,“道”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孝顺自己爸妈,敬爱自己的兄长,这就是“仁”的本源。这里说明孝顺的重要性,这是为人的基础,也是做其它事情的基础,同时也是和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孝是一个人的根基性的东西,假如没有根基,很难做成其它事情。孔子从孝出发,然后又推导出尊敬师长,善待朋友,在扩展又到“泛爱众”。《论语》里提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也是在强调孝顺的重要性,强调在家里孝顺自己的爸妈,离开家要尊敬师长,说话要有诚信,亲近有德之人。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孝顺父母的语句,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也是在强调当父母还健在时,要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体现在多方面,作为学生,认真学习就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是一种孝顺。 信之道。信就是讲诚信,遵守约定。做人、做事讲信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处在社会当中就是与人交往,交往过程中就涉及到具体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讲诚信,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说道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的为他人去办事;当我们与朋友进行交往时,也要问自己又没有做到讲诚信;当老师教授学业时,就要问自己有没有经常复习。这里所表达的就是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说到做到。假如每个人都讲求诚信,社会会变的越来越完善,发展的越来越好。在现代社会,信可以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公司和公司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信的影响非常大,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要认真的处理政事,同时要讲求信用,国家要节省财力,爱护自己的百姓,根据时节合理使用民力。孔子认为信对于一个国家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乎着国家的强弱和生灭,所以要重视信这种道德规范,要作为一种标准去实实在在的去践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信用,是很难做人的。就像是大车少了輗和小车少了輗,车子是不能转动的。所以说作为一个人是不能没有信用的,假如一个人少了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不能随便答应自己不能做到或者违背义的事情,尤其是答应违背义的事情,本身就是不好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表明一个人的诺言符合信义才能够履行。 宽之道。这里所说的宽指的是宽厚、宽容。我们与人交往时要懂得宽容,不要过于斤斤计较。这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我们平时要有这种道德意识,切实的运用到为人处事当中。孔子也说过很多关于宽的语句,比如:“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里所说的宽指的是宽恕的意思,就是对待别人应该宽宏大量。在平时不仅对待朋友要宽宏大量,而且对待陌生人也要宽宏大量。孔子也用很多例子来说明宽厚,孔子对宽厚之人也是赞扬的态度,比如“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孔子的“爱人”思想和“宽”思想表达的是相近的意思,都是对待他人,做到心中有爱,并且要博爱。在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为温和的方法是宽恕,把彼此的伤害系数降到最低。在日常的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别人时,要有宽容的心胸,假如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很少,社会秩序就会很稳定,社会就会平稳的运行。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有度,不要极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中庸之道首先要谈一谈“中”这个字,中就是刚刚好的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就是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德,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孔子说的很多语句都包含着中庸思想,比如:“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在做事时没有一个中庸的心态,就会导致狂或者狷,这样对己、对人、对事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按着中庸的伦理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和提醒自己,做到不狷不狂。中庸之道所蕴含的智慧非常精深,无论事或者人怎样变化,按着中庸思想采取行动,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把事情处理的圆满、得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也在教人们在情感上,喜悦要有度,哀伤也要有度。中庸这种伦理道德规范,使用的范围非常广,可以用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古语当中有很多关于人与自然之间中庸思想,“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捕鱼时不要只为一时的利益,而把池塘的水抽完,把鱼儿都打捞上岸,这样来年就没有鱼可以捕捞;把森林烧毁打猎,来年就没有野兽可以捕捉了;用骗术,只是一时的,而不是长久的营生。懂得中庸这种伦理道德规范,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言行举止就会有方寸,恰到好处。 勇之道。勇就是勇敢的意思,古代用兵打仗时,冲锋陷阵的将军都非常勇猛。孔子說过很多关于勇的语句,比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还认为这是君子必备的,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勇、仁、义是联系在一起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体现了一种大勇,为了仁、义,宁愿死也不会苟且偷生,这些人是值得敬佩的。君子有勇且有义就会做一些品德高尚的事,小人有勇没有义就会做一些品德低下的事。“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直接就说出了什么是无勇,当一个人见到正义的事情没有去做,就是没有勇,在孔子看来,勇就是君子必备的道德素质,就是一种为了正义慷慨就义的品质。“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由仁。”孔子说这句话是在表达一个有德行的人,必有善言;一个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再进一步表达,具备仁和德的人,必然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具备仁和德。孔子提出的很多伦理道德规范是相互贯通的,越是道德素质高的人,具备的道德优点越多。所以,我们也要学习古人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 敏之道。“敏”就是勤敏、努力的意思。就是在我们做事时要勤奋。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敏”的语句,比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是在强调多做事少说话,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要踏踏实实的努力,不能够懈怠。一个取得很大成就的人,都是非常努力的,天赋只是占自身的一小部分,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努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聪明又好学,向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这不是一种耻辱。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只有“敏于事”,身体力行,才能有所成就。在现在的社会中,浮躁的人很多,很多人只是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坚持,也不勤奋努力,到最后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用这些先进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敏”不仅仅是努力,也是一种坚持的努力,做到坚持和努力的结合,就会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说,“敏”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也是高尚的道德素质的表现。三、 孔子在学习方面的伦理思想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不仅在政治上贯彻“仁”这一思想,而且在学习方面也在始终贯彻“仁”。孔子在学习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系统而又深刻的伦理思想观点。 博学之道。孔子提倡博学,是教导人们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关于道德知识的书籍。孔子认为在少年时多读关于道德方面的书籍,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孔子说过很多关于“博学”方面的语句,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在说学习要时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和有相同想法的人做朋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我也不会有怨气,这是君子。孔子无论是直接上还是间接上都是在教导我们要博学,多读关于提升道德素质方面的书。孔圣人已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读提升自己道德素养的书籍,就很可能形成一些不好的道德品质,比如:“愚”、“乱”、“狂”。所以,要想提升自己的伦理道德素养,必须要多读关于提升道德方面的书籍。孔子的这一独特见解,对现代人的影响很大,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常思之道。常思就是读书时要多思考。假如只是一味的读书,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解,很可能也不会理解古人说的这句话的深刻意思。孔子说过很多年关于这方面的语句,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在表达,一个人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变得僵硬,久而久之就不会懂得变通,变成书呆子;一个人只是一味的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落后。我们在学习时要对古人说的话进行反复的思考,明白古人说的话的意思,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的意识是,一个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一个爱知识的人,一个爱知识的人不如一个以知识为乐的人,孔子在这里夸赞的是以知识为乐的人,间接的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很多有深刻含义的思想都是经过思考得来的,所以说应该从小培养一种爱思考的习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学习的知识内容要时常温习,就会明白其中的义理,还会得出自己全新的见解,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实践之道。读书是一种学习,同时,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更是一种学习。一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并不能通过单纯的读书体现出来,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出来。孔子在学习上的道德修养,不仅仅强调“学”,而且还注重“行”,只有达到二者的结合和统一才能彰显道德素养,要做到“学”和“行”的结合。“敏于行”孔子说的这三个字就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就像是练习剑术,仅仅通过看古人留下的剑谱,是不能够学成剑法的,要拿着剑每天练习才会练成剑法。在现实当中实践也是一种学习,在实践中体证古人所说的语句,同时在实践得到自己的观点。这里所说的实践不仅仅指单一的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一种行动,还是指的身体力行的学习。孔子还说:“听其言观其行”,这里的行就是指的实践,看他的实际行动,很多事情只是简单听他的语言是观察不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要在现实中观察他的实际行动。一个人的伦理道德素养的高低,不是依靠他读过的书的多少进行评价的,而是通过他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具有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卢有才.孔子的政治理想.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 [3]周先进.荀子裕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管子学刊.2016(4). [4]徐柏青.论孔子的德治思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 [5]万绪珍.论孔子思想中的“勇”.学理论.2011(19). [6]李祥宇.浅析对孔子丧葬观认识的偏差及其原因.文史月刊.2012(S3). [7]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08. [8]方铭.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9]马德邻.先秦儒道社会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上海师范大学.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