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自信视域中的积极维护
范文 摘 要 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石,但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面临着“失真”和“失声”的严峻形势,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唯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双创”,同时引导国家文化“走出去”才能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安全 基石
作者简介:董强,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305
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观念上层建筑,是一种政治文化,要想遏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就要从文化上找到突破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文化自信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不竭动力,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保证。
一、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意识形态安全则是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威胁的状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要不断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执政党建设。文化自信作为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从不同的侧面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
(一)文化自信能坚定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认同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文化自信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从而为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思想保障。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受尽屈辱以后做出的历史选择,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經过近百年的探索,不断使其本土化、时代化、中国化,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文化自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以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源泉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心,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高度认同。在多元思潮泛滥的社会中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在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独立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致的,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因此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坚定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广泛认同的同时,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思想源泉。
(二)文化自信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和归属,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法宝和关键抓手。坚定的文化自信,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源泉、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
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对本民族的文化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怎么可能完成“双创”的任务。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双创”的价值基因和引领。同时也只有全面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文化自信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双创”的过程中总结凝练出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发挥着唤醒时代共识,凝聚人民力量的巨大作用,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支撑。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驱动。
(三)文化自信能增强人民的政治认同
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一套独具中国特色和理性魅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近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迈向了民族复兴和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心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和弘扬,就是从人民的文化心理入手,增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从而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文化自信面临艰巨形势及其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一)文化自信面临的艰巨形势
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失真。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的了巨大成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自信。然而实际生活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却逐渐失去了声音。在有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中“失声”。这些都是文化自卑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没有了方向和动力,文化自信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失声。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古代历史中,从来不存在传统文化的虚无或者消解。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文化经历了四次虚无的浪潮,岌岌可危。我国传统文化大部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到来,对传统文化带了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无法在网络虚拟空间掌握话语权,只能任人解读。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有些人就在网上发表“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贪图婚外恋”、“李白是第一古惑仔”等颠倒传统文化的言论,严重损害了传统文化的形象。传统文化一旦失去了魅力,文化自信也就失去了生长土壤。
三是西方国家霸权文化的侵蚀。苏联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对以我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无孔不入地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就在网上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散布反对马克思言论,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恶意的批判和否定,企图从文化上动摇和扰乱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西方霸权文化,使得公民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信仰产生了混乱和错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在社会上盛行,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就成了水上浮萍。
(二)文化自信的艰巨形势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一是动摇党执政的思想根基。思想和组织是维护一个政党统治的两大支柱,组织是硬力量,思想是软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的。然而文化的不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失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甚至包括部分党员心中失位。面对多样化的价值选择,许多人不再坚守官方主导文化,不再坚持主流价值观念,不再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而是转向了西方文化。长此以往,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会逐渐失去市场,失去地位,势必会严重影响到我党执政思想根基。
二是削弱人民的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中华民族靠着其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沧桑后依然保持着强大凝聚力,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失声,逐渐失去其特有的魅力,人民对传统文化没有了认同,不能从内心真正找到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广大人民的思想阵地就很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攻破,意识形态安全不容乐观。
三是阻碍主流思想的传播。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破坏,使得多元社会思潮在国内不能健康发展,增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一些社会思潮为了引起人民的关注,走向极端化,在主流社会沉默的情况下以极端的思想绑架主流社会。同时很多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从西方传入,主动突破思想争论的界限,开始与社会力量结合,企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在多元思潮的干扰下,主流思想不能深入广大人民,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三、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信仰和政治灵魂,必须仅仅依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进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许多场合都强调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成果作用发挥不出来的严重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不是教条,给我们提供的是立场和方法,在中国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他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当今中国正处在崛起的摩擦期,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极具挑战性的,我们必须积极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推进马克思主義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当人民最关心问题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就自然成为人民的坚定信仰和毕生追求,这样的意识形态阵地是任何人都无法攻破的。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制高点,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为了填补空白,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反复强调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教育、宣传,得到广大人民的认知和认同,并自觉奉为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现实生活中,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政治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转换为政策制度和执行行为,使人民在生活中切实享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利”,自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
(三)实现传统文化“双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庸俗的、功利的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更是凝心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不竭动力。
(四)引导国家文化“走出去”
“走出去”就是敢于在文化交流中展现自身文化的优势,敢于以包容的心态吸纳域外文化的精华。“走出去”,体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信心,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走出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创新,不断融合,从而提升自身文化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拥有竞争力的文化才会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人民在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必然团结一致,勇往无前。但引导国家文化 “走出去”,不能忘记传统,丢掉特色。
注释: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人民日报.2017-01-0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粟盛玉、朱康有.“知行合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意义.知与行.2018(4).19-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