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清代小城镇的功能及特点 |
范文 | 肖国祥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而大中城市的数量较少,并且其对基层市场的辐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清代市镇不属于行政区划单位,而清代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弥补了这个“辐射真空”与“权力真空”,起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使得整个国内市场的网络趋于完整。但是,小城镇具有过于依赖外部市场,缺乏内生性;受制于当时的生态与生计现实;功能较为单一,结构简单等特点。 关键词清代小城镇功能特点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95-01 一、清代城市的概况 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及民生用品的长距离贩运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内市场显著扩大。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商运路线增长,东西向贸易有重大突破,尤其是长江一线,上游拓展至宜宾,长江中游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余东西向贸易,最有发展的是南方的珠江水系,尤其是西江船运;其次,长距离贩运贸易品种增多,贸易量增大;最后,随之而来的是新兴商业城镇的大量出现,清代兴起的大中城市有广州、宜宾、卢州、长沙、襄阳、樊城,尤其是汉口,到清乾隆时,其人口达到了10万,成为华中和东南贸易枢纽,号称“九省通衢”。筠门岭最早开圩于明万历年间,据载:“明万历中期梁国标从福建迁此搭棚卖烟、茶,尔后渐成圩。”明清时期筠门岭开始繁荣起来,到道光十八年,它已经成为一个“界联闽粤,冠盖辐辏,商旅络绎”的区域中心市镇。据曼兹曼统计清时共有1700多个城市,市镇即小城镇则有30000多个,其比数很接近1比20。清代市镇人口的比重也愈来愈大,超过一半的都市人口散居于小城镇中。这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是不同的。探讨清代小城镇的功能及特点有利于理解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具有较强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二、清代小城镇的功能 (一)商品流通功能 市镇存在的历史价值,恰在于它为不同类别的商品流通提供了自由灵便、不拘一格的现实舞台。作为商品中转站及现货交易市场,市镇的商业功能展露无遗。从经济中心地的角度看,“当农民在基层市场上出售产品时,无论是出售给本地消费者,是卖给以基层市场为基地对商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或只包装的商人,还是直接卖给从较高层次集镇到基层市场上来的买主,商品在市场体系内的向上流动就开始了。收购代理人和购买商从中心地和中间集镇到基层市场上来,他们也从地方城市和中心集镇到中间集镇来。无论这些收购商品的商号是商业性机构还是加工或消费地方产品的工业企业,这些商品都通过市场体系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中心”豍商道的开辟促进了商镇的发展,使筠门岭镇成为闽粤赣边区盐粮流通的中转站。筠门岭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这一商道上盐粮流通的中转站。 (二)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社会安全或社会福利。在社会学家眼里,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社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明清市镇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粮食补助、收养孤贫等社会性的服务项目之上。朱氏一直维持着筠门岭的地方秩序,为商贸活动提供了较稳定的环境 (三)边缘社会的诸种功能 明清市镇是乡村社会商业贸易和游戏、娱乐的中心舞台。在这里,广大基层民众的情感得以宣泄、心态得以平衡。泡茶馆,吃闲酒,观百戏,逛街市,舞龙耍狮,河舟竞渡……凡此种种,都诱使普通民众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施放给充满欲望的市镇。筠门岭镇经常会举行庙会、赛会如打醮,届时非常热闹,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与醒目的经济功能。此外,小城镇还具有加工农副产品与制造各种社会必须品的商品生产功能。 三、清代小城镇的特点 (一)过于依赖外部市场,缺乏内生性 筠门岭镇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商品集散和转运的埠岸,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手工业或产品投放市场,就是筠门岭转运量最大的油、米、豆也是从贡水下游的几个主要农作区运来,会昌的情况向来都是“土地瘠薄,农利甚稀。”豎它的崛起依靠的是筠门岭商道开辟后赣南闽粤商贸的兴盛等外部条件,它过于依赖外部市场。作为筠门岭镇腹地的赣南,从明代中期开始,有大量的闽粤流民进入。闽粤流民开发山区,带动了赣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依赖于江南等外部市场和外地商人的带动而形成的赣南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是一种“依赖型”农业商品经济。豏赣南只是成了简单的资源输出地和商品的初级加工地。赣南商品经济是在外部市场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不是内生性的,因而,其兴衰发展和外部市场同步。筠门岭镇由于自身的特点,深受赣南商品经济日趋衰落的处境的冲击。 (二)受制于当时的生态与生计现实 清代赣南人口增长很快,“乾隆年间赣南人口已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人口的增长使后来地旷人稀的赣南山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这使得清代赣南的粮食供应相当紧张,会昌尤甚。会昌县,“野无旷土矣,所收三倍于昔而米贵独甚于今,以生齿日蕃而食之者众也。”豐这种境况无疑会影响筠门岭商道的粮食贸易,直接影响筠门岭镇的进一步发展。民食的紧张,土地的缺乏,多山的会昌被迫过度开垦山地。会昌“无水之田尽种豆麦种粟种翻薯,”,这植被破坏不仅带来水土流失,引起河床升高,而且使“山土松动”,无法保持水分,其直接后果便是加剧水灾的危害。自然灾害的加重,水利淤塞,土地沙化和山林资源的日渐匮乏,导致原本严重的生计问题更加艰难,而要解决生计又必须不断开发山区,两者在会昌社会已呈恶性循环之势。赣南的其他地方也是如此,生态与生计的矛盾使赣南无法轻松地发展商品经济,而是顾虑重重,举步维艰。无法超越的生态和生计现实,使得赣南山区商品经济无法进一步发展。这直接影响了筠门岭镇的持续繁荣。 (三)小城镇的功能较为单一,结构简单 市场结构和运作的非经济导向以及农户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导向,这两个特点也使赣南农村市场在近代的发育过程中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筠门岭镇以输出米、大豆、竹、木油、菽等农产品为主,而以输入食盐、洋货等手工业品为主,这样的贸易结构反映出筠门岭镇自然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市镇功能单一,结构简单,基本上是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山区交换经济。这种格局使整个赣南农村从属于自然经济并在大的区域市场中处于相对落后和不利地位,也限制了商品经济在当地的深化和进步。显然,这对当代赣南市场经济发展和山区小集镇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