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力推进和谐校园构建
范文

    段 勇 孙璐洁

    摘要本文审视当前和谐校园构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概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和地位,总结并提出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策略和路径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和谐校园构建能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1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做出了战略部署,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保障,因此探索围绕和谐校园,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构建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以及学校改革措施的出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学校的师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构建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自1992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始,从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三个方面对我国教育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规划和改进,使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和变化,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机制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但也使和谐校园构建面临着许多新情况,目前,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比1998年扩招前有大幅度增长,但学校数并没有与学生人数同步增加,不可避免地凸现高校教学用地用房、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等资源的短缺,给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改竿和教学质量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高、压力大即是一突出问题,有的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敏锐的感知现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相应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等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重视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办学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体高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摄入成分和与之对应的经济获得利益也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发展轨迹,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内容以及所带来的周边联系与影响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与此相联系,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也相应发生变化。

    首先,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受物质社会的不利因素影响,积极、正确的理想信念被物质、利益、金钱所迷惑,所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不思进取,很少考虑对社会的义务、责任与贡献,金钱观、奢靡观、物质享受观有所蔓延。

    其次,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生活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更加广泛。一方面,求知、求美、求乐、求好、求高、求新、求自我实现等的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他们又怕吃苦、怕受挫,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心理调节,抵抗受挫能力不够。尤其体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上,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对就业预期值较高,宁肯不就业“漂”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进一部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压力。这些都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深入细致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在一个与国际社会联系紧密、通过频繁交往而相互间学习、影响的环境之中。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及组织趁机利用民主、自由、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通过思想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妄图搞“颜色革命”,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渗透与侵害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给和谐校园构建提出了新挑战。表现在:

    第一,有的错误言论与思想过度夸大各种社会问题,煽动大学生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给和谐校园构建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各种所谓的流行文化不仅是思想中的垃圾,而且给我国青少年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毒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远离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类似“韩流”、“哈狗”以及“大话西游”、“蜡比小新”的话语与形式随处可见,并且崇尚“美女作家”、“玩酷”、“玩飘”、放纵主义或者说放弃价值、游戏人生、沉湎于感官的刺激与享受的宣泄,热爱电脑游戏,迷恋网络、街头文化、蹦迪、追星、抽烟、逃课,更有甚者吸食刺激性物品等等。这种青少年亚文化的盛行以及健康文化的缺失给大学生的不健康政治思想创造了温床,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自然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此外,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及效果都有了显著的体高和扩大。计算机网络以其匿名性、超时空性、快速性、难以控制性以及言语的非规范性吸引着大学生的加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这虽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新的渠道,但同时由于网络上信息源、信息流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网络道德的缺乏控制,不法分子的恶意行为以及各种难以抗拒的诱惑,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的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语、反动言论和网络传销、网络犯罪等,使大学生产生网络的成瘾性,甚至违法犯罪。这些都为构建和谐校园提出了新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有效手段和基本任务。因此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和谐校园精神前提的创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和谐校园精神就是通过对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和谐理念,弘扬优秀文化,培育和谐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和谐,从而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学校形象,形成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各种教育要素以校园为纽带形成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面貌,将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辐射。因而积极地推广、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精神不可或缺的基本工作。

    (二)和谐校园制度机制的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高校制度机制建设。在高校管理制度机制建设中,无论是人才培养机制,还是科研管理机制,无论是人事管理制度,还是后勤管理制度,都需要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作保障。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促进高校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进一步的落实。和谐校园制度机制的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有了思想保障,而一个健全、公平的校园制度机制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可能性提供了物质保证。因此它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

    (三)和谐校园主体素质的塑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是任何发展事物的主体,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和谐校园的主体包括学校的老师,也包括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以及校园中为数最多的学生。和谐校园主体素质的塑造就是对整体人员素质的提高,它对和谐校园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的途径主要就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来提高。具体来讲,就是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成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构建以诚信教育和成才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要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坚持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促进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形成适应和谐校园建设要求的教育教学机制

    和谐校园构建要求和谐的教育教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性工作,也要求不断改善、创新、加强。

    (一)树立和谐教育目标,形成各种教育因素合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

    作为高校,要树立和谐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校教育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主要营造学校干部、干群、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校园文化、生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学校教风、学风良好等的和谐的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形成各种教育因素合力,使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管理等要素的和谐发展。

    (二)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

    和谐校园教育主体为学生,“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理念之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系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

    和谐校园构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协调优化整合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系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齐抓共管、科学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首先,应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学会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而且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还要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群体意识。

    其次,关心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尽可能地消除、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缓解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因素,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第一,关注高校贫困生。帮助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条件。第二,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面对社会,成功就业。

    最后,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育人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实践是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沿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必经途径。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的能力和水平,训练、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具体说来,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有关理论、政策等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使其深化思想认识。二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业务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各种咨询活动;成立多媒体信息建设志愿团,为企事业单位等提供电脑维修、网页制作等服务。三是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这类活动有公益劳动、勤工俭学、扶贫助残帮困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其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我们必须树立适合当今时代特点的和谐教育思想观,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