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读书笔记
范文

    侯阳笛

    摘要法学的整体任务在于认识和调整各种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具体到宪法学,则是以宪法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本文认为要认识宪法现象,必须确立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我国目前大体上可以说处于规范宪法学的研究阶段,林来梵先生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一书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①②。

    关键词宪法现象 法律现象 理论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30-02

    在《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中,林先生首先为规范宪法学设定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们必须让宪法学返回规范,确切地说就是返回到适度的接近规范主义(Normativisums<德>),但又不至于完全退到法律实证主义的那种立场,立足于这一立场,宪法学的核心任务应该在于探究宪法规范……,并力图围绕宪法形成思想。”不难看出林来梵先生所说的规范宪法学的第一层含义是从宪法规范出发,并使之成为规范宪法学的核心。笔者认为这一层次上的规范宪法学,大致等同于传统规范科学的规范分析宪法学。第二层含义:“在理论上首先确认权利规范在整个宪法规范中的价值核心地位,其次进而追求宪法规范向‘规范宪法的升华。”这里的“规范宪法”林先生借用了美国宪法学家K?罗文斯登所提出的normative Constitution这一宪法概念,是一种体现了立宪主义精神,具有规范实效性的宪法规范。林先生坦言:“这是规范宪法学的一种理想形态”“具有最高宪法实效性。”笔者认为,这一层次的规范宪法学正是区别于传统规范分析宪法学的精辟之处。因为事实与规范、应然与实然、有效与实效始终是相对区别的,而这种在实践中运行的“规范宪法”是有实效性的。林先生在此处已经把这种规范宪法提高到了更高的理论内涵的层次,显然不仅仅是一种规范科学的方法论了。但是,此处的宪法规范的实效性究竟要如何证成呢?要理解林先生的观点,显然不能把视域局限于既定的、固有的宪法规范,只能从更广泛的、超验的宪法规范综合体的角度去把握。这一尺度笔者尚存疑问。

    在确定了规范宪法学的概念之后,林先生以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这一主线,依次讨论了宪法规范的认识手段、宪法规范的价值核心、规范宪法的生成条件以及规范宪法的制度保障四个问题。在此,主要谈谈对前两个问题的认识。

    一、规范宪法学与宪法解释学有无划界必要

    林先生将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划分为根本方法、普通方法以及具体方法三种。由于宪法学的根本方法涉及到宪法学研究的哲学立场、价值取向等根本问题,林先生论述了“事实”与“价值”、“应然”与“实然”、“宪法之科学”与“宪法之解释”之间的关系问题。林先生虽然不赞成英国哲学家D·休谟所提出的实然与应然的二元哲学观点,但还是采用了应然与实然的二元主义思路。如他首先批判了我国学者过去的从应然推出实然命题的错误做法,指出“这种方法所涉及的问题恰与法哲学史上的争议南辕北辙,后者在于是可否从实然命题中演绎出应然命题,而前者则是从应然命题中逆推出实事命题。”当然,这也不等于林先生承认从实然推出应然。从他在规范宪法变动的条件中,对“良性违宪”这一概念本身的宪法学批判中,对规范与现实的冲突并不一定表现为违宪的态度可以看出。林先生的规范宪法学是从事实和价值出发,走的是一条相对区分应然与实然的二元模式。总体上来说,在《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中,他还是偏向于使用实证主义方法的。比如,在分析讨论宪法规范的价值核心,从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和获得救济的权利等角度构建宪法规范的人权价值核心时,就运用了大量的规范分析法。而正是由于规范宪法学的这一极易犯的不自觉的错误,林先生指出,规范宪法学保持价值和方法开放性的必要。可以看出,他是将宪法解释学作为构成规范宪法学众多方法中特定重要方法,尤其是在他所界定的第一层次的规范宪法学上,宪法解释学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林先生是不主张将规范宪法学与宪法解释学之间划界的,甚至认为规范宪法学是宪法解释学的上位概念,是一个价值开放的“知性体系”,而范进学教授则认为,宪法学的研究可大致基于三个层面:价值宪法学、规范分析宪法学、宪法解释学,后两者的研究分别指向分析法学、解释法学,理论基础分别是分析实证法学、哲学与语言诠释学,并且规范分析宪法学之悖论在于事实与规范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张力。

    就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学来说,其主要采用的是法律实用主义解释理论,是一种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经过阐明宪法文本的意义,再回到实际解决问题的,实然——应然——实然模式。这是建立在区别应然与实然绝对二元模式上的,而林先生的规范宪法学的理论根基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相对区分应然与实然命题的二元模式上的。宪法解释学对应的是林先生在规范宪法学的第一层次上使用法律实证主义的一方。而林先生则是把规范宪法学建立在K·罗文斯登的“有立宪精神,并有规范宪法实效性的宪法规范”这一假设上,实际上是突破了传统的规范主义的脱离社会的局限,达到了整个宪法实施过程中的规范。但是,正如林先生在绪论中所说的,规范宪法学基本上仍然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宪法学研究的立场。那么在当下我国宪政发展需要明晰、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的今天,相对的区分规范宪法学与宪法解释学,以期达到应然与实然,规范与事实、规范与价值之间的互动,应是有所裨益的。

    二、宪法规范的价值核心

    (一)关于宪法规范中的权利规范

    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实证主义者看来,组织规范甚至是宪法概念的核心,林先生在认同日本芦部信喜教授的“组织规范的存在归根结底乃是为了服务于人权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对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也正是整个宪法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核心。宪法同时创设有关国家制度、国家机构等方面的实在规范,但其终极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归结于维护、协调并实现宪法自身的核心价值。”从人权规范中把握宪法规范的核心价值,还要在理论上明确授权规范与人权规范、人民主权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立宪主义中,权利保障原理集中体现于宪法的人权规范之内,而主权在民原理主要贯穿于宪法的组织规范之中。侧重于强调主权在民的思路,被(下转第333页)(上接第330页)称之为“(多数)民主宪政”的理论,而从人权规范中把握宪法规范的核心价值的思路,被称之为“立宪主义”。林先生更重视立宪主义维护权利的理念,其理念大体如下:1.宪法权利规范的体系中已包含了政治权利,维护立宪主义必然促进人民主权的确立;2.人民主权不能完全涵盖宪法权利,而且可能导致在“民主”名义下的多数人暴政。3.民主的实现方式往往体现为一种程序,其所需的外在条件离不开宪法权利的切实保障。本着规范宪法学的立场,林先生把焦点集中对准宪法规范中的权利规范(但并不全然囿于宪法文本)。

    (二)关于经济自由(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

    林先生认为,社会经济权利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是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的统一。而经济权利,“相当于传统宪法学中所说的经济自由,其中就具体包括选择职业的自由、营业的自由、合同自由、居住和迁徙自由以及财产权等有关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权利。”“社会权利,即通过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介入而保障的所有人的社会或经济生活的权利。”笔者并不赞成林先生将居住与迁徙自由等有关经济活动的权利归为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毕竟与古典宪法中注重经济民主与公平的经济自由有区别,它更强调对人的物质权益的维持与报障,且居住与迁徙自由属于传统政治权利的范围,不能将具有经济自由属性的权利全然归于经济权利。林先生认为经济自由主要是一种消极的权利,而社会权利则主要表现为积极权利的侧面。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权之所以可以实现,主要还在于相对地限制了传统的自由权。具有消极意义的经济自由与积极意义的社会权利,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此消彼长、厚此薄彼的,“零和游戏”的紧张关系。理论上,这种国家对社会进行的积极干预,不可避免地要限制和侵害私人财产权。但是,社会权利与经济自由之间并不必然是对立关系(这一点林先生也认可)。罗尔斯认为,“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从原初来看,社会权之形成,就是为了保证自由权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人类自我实现的目标。当然,为了避免公权利以实现社会权为借口恣意干涉私人生活,社会权的保障效果,应以基本能消除自由权的弊端的程度为限,即自由权的宪法保障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其自身能体现的价值,社会权应处于候补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权利与自由权在本质和功能上是一致的,可以互补的,并非此消彼长。

    具体到经济权利中的财产权,林先生从横向分析现代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提出了其规范的三重结构:即,不可侵犯条款、制约条款和征用补偿条款。从比较宪法的角度看,是非常提纲挈领的。林先生介绍了财产权保障的两种理论:1.制度性保障说;2.权利保障说。笔者偏向于权利保障说,书中提到,日本学者将财产权二分说,即1.小财产权:公民生活必需的财产权;2.大财产权: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源动力的财产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我国国情也可以讲财产权分为:1.实现人的生存权、人格尊严权意义上的财产权;2.体面的生活层次的财产权两个角度来谈财产权的保障。前者或称基本财产权,后者可称发展财产权。相应地,对财产权的制约也可以分为消极制约和积极制约。消极制约,即为了防止对人的生存权、健康、人格尊严造成损害,所施行的最小(尽可能不)的制约。积极制约,即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公民财产权进行的,但不致对其基本生存构成损害的制约。对于前者国家必须采取谨慎、严格的态度,并要以完全补偿(包括一切附带性损失)为前提条件,对于后者,则可以对政府的限制行为采取相对宽松的态度。

    注释:

    本文所述林来梵规范宪法学的观点,均来自林来梵著,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一书下文不再详细标出.

    范进学.现正与方法:走向宪法文本自身的揭示—宪法学之研究方法转型.浙江:浙江学刊.2005(2).从规范分析宪法学到宪法解释—中国宪法学研究范式转型之宪政意义.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2).

    [日]芦部信喜.宪法学.有斐阁.1992.46—47.

    此处的社会权利不同于“社会权”,如李步云教授所称的社会权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统称,是人权发展到20世纪后增加的主要内容。这里的社会权利是社会权的下位概念。

    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4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