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环境 |
范文 | 梁恒贵 摘要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转变观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从人才培养必备的校内、外环境入手,建立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营造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又好又快的生成。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德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69-0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国高校关注的焦点。高等学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它不仅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科技人才集散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场所。如何优化高校德育环境,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国家创新进程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高教德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校德育环境的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崛起,未来社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社会进步的前哨,是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既成为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对高校德育活动及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若干层次的复杂的多元系统构成。根据大学生主要活动的范围可以划分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大部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学校环境指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高校德育环境对大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与提高具有重要的启迪、导向和熏陶作用。可见,优良的高校德育环境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长期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在高校内构建一种有利于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德育环境。首先,要培育一种崇尚创新,崇尚个性发展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和有效途径,宣传知识创新是决定民族命运的大事,宣传知识创新的意义和知识创新在知识经济竞争中的价值,宣传知识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要给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留出必要的时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个性专长,鼓励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第三,要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的实践,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激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和展示创新能力。 二、当前高校德育环境越来越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德育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转型,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呈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和心理产生了双重的影响。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和竞争性原则,一方面激励大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发奋成才;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一些大学生的投机心理和个人主义,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里沉渣泛起,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带来诸多迷惑。尤其是德育工作与当前客观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暴露出来。西方各种错误思潮在我国的渗透与传播,致使社会德育大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显得复杂多变,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学校自身的内部原因对高校德育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高校对德育环境的重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使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不尽人意,给高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多障碍,更为突出的是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忽视了学生个性心理差异,传统的“一刀切”、“一锅煮”与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要求相距甚远。其次是高校德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一些高校德育体系中评价素质要素的培养,主要是以全面反映的结构性要素中的智力商数为主,而忽视了其他不可评价素质要素,以致造成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尽管高校普遍实行了德育测评或综合测评,但由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手段的不够完善,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导向作用不大。 (三)家庭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高校德育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家庭因素中,家庭关系与社会交往对学生本人影响很大,家庭熏陶对子女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权威、持久的影响。但是在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本身都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很多家庭认为孩子已经是成年人,进入大学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已经形成,不需要再进行家庭教育。随着人们婚恋观念和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化,离婚率上升,夫妻离婚导致的破损家庭在一些大中城市已有相当大的数目,家庭的缺损、家庭关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对子女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自身素质、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也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思想和心理,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家庭作为高校德育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纳入优化、建设的范围之内。 (四)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德育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前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全球具有最大价值,最重要的交往工具,其应用范围包括社会各行业和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是最先接触也是最先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具有商业化、大众化特征的大众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上的一些不良因素正一步步地腐蚀着高校德育环境,造成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判断力的削弱,价值观的倾斜,价值取向的紊乱等。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不同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得到迅速传播,冲击着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如何理性面对大众传媒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剧烈冲击,是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三、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环境的主要措施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存事物的超越的本能。德育是开发这种创新潜能的基本手段,其中构建优良的高校德育环境正是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视角看,构建适应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德育环境。 (一)构建和谐发展的高校德育大环境 高校德育环境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构成的大系统,无论缺少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德育环境系统的失衡。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 1.抓舆论导向。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大学习、大宣传、大发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大学生成长、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受到正确、健康的教育和熏陶。 2.抓目标导向。分别制定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内容相互衔接的三维德育目标体系,并分类分层实施。与此同时,家庭也要主动了解、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力促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引导整个社会围绕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目标开展德育工作。 3.抓行为导向。规范教师、家长、市民和大学生的行为,形成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使大学生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言行能保持一致,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确立,并使其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创新人才良好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二)构建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小环境 大学是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的主要场所。所以高校首先应该把自己的小环境建设好,用学校的文明风尚去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善,让和谐之意充盈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1.创建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高校的物质环境作为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化着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态度情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要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劣,对于实现对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等都有重要影响。要切实改变德育不需要物质投入或只需较少投入的错误观念,加大德育物质投入,绿化美化校园,确保学习环境的整洁安静,食宿环境卫生有序,活动场所设施齐全,使大学生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首先,应体现高校特点,适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其次,校内基本建设布局要合理,整洁美观。通过物质环境建设体现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发挥物质环境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成为其自觉成才的稳定推动力量。 2.形成开放進取的高校文化环境。个性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不同于一般的新创新。高校文化环境是直接影响高校师生个性发展的软环境,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封闭必然僵化文化,也窒息创新的灵魂,只有不断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吸取全人类的科学文化新营养,获得不断创新的能量。进取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这种进取精神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提供了社会文化动力。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营造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开放、进取的高校文化环境。 3.营造和谐规范的德育网络环境。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更加频繁。信息时代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资源共享不仅使本校的学生可以随时得到所需的任何学习资料,并且还可以在大学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传递,此外还包括了师生之间、学科之间、全校、跨校、跨国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它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来源,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型阵地。因此高校要加强德育网站建设,大力开发德育软件,建立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优化网络德育环境,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 4.完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育人环境。学术自由和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环境。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学术自由是教育的第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缺乏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创新活力的衰竭。但长期以来,高校一直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论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自由,不论学术管理还是非学术管理,基本上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忽视了学术民主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是在一种自由与宽松的环境中产生的。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与组织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创造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自由发散的良好氛围。大学的自主则是学术自由的前提。大学的自治主要体现为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中的民主管理。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高等学校学术民主管理,使大学的自主权回归,以便培育自由的学术环境,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