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金融海啸下提高和创新高校就业服务的具体对策 |
范文 | 何 思 王坤钟 华元果 摘要面对金融海啸,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形势这种外因固然重要,但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内因作用也不容忽略。笔者立足广东高校就业服务现状,通过对广东省11所高校就业服务的实证研究,致力于探讨金融海啸下提高和创新高校就业服务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就业服务 大学生就业 金融海啸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29-01 金融海啸下,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据调查,广东省各高校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就业服务意识、就业信息、供需策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基于此,笔者对广东省11所高校的687位同学进行访谈调查,旨在研究金融海啸下如何提高高校就业服务质量。调研后的主要建议如下。 一、提高就业服务的意识,转变学生择业的观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高校就业机构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所必需的指导思想。高校就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应“以学生为本”,形式多样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更要考虑学生个性化特点。不管是职业规划讲座,求职技能培训等内容的传授,还是讲座、咨询等形式的采用,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首先,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需帮助大学生消除其精英意识,帮助其树立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其次,督促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高校就业机构应该鼓励毕业生减低期望,拓宽就业领域,到基层去就业,到中小城市去就业。非常时期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必须鼓励毕业生采取各种曲线就业线路。 二、加大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网站建设的力度,拓宽就业信息发布的渠道 (一)建立和健全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网站的建设,保障就业信息能及时有效地传达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服务网站建设较为滞后,存在就业信息量不足、就业信息发布不及时、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于绝大部分通过网站获取招聘信息的毕业生来说,这将增加他们找工作的难度。因为他们必须去其他学校的就业网站或者一些专业求职网站寻求信息,那里的信息针对性较差,搜索成本也高。建议高校的就业机构指派专门的网站维护人员和职业指导老师共建和共护就业信息网。共建包括建立有特色的就业网站、建立信息及时有效传达的就业网站;共护包括维护就业网站正常运行、维护各类就业信息的清晰可辨。 (二)拓宽就业信息发布的渠道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需要拓宽就业信息的渠道,避免单一的网上发布渠道的局限性。因为少部分毕业生因缺少电脑,上网次数较少,往往不能及时捕捉到网上就业信息。针对于此,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需要通过在宣传栏、宿舍楼下张贴通知、海报来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三、加大宣讲会和招聘会的举办力度,提高宣讲会和招聘会的质量 (一)增加宣讲会、招聘会数量 宣讲会和招聘会作为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两个常规服务项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途径,历来为毕业生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就业岗位。金融海啸之下,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大与企业尤其是校友企业、国家重要行业、重大投资项目的沟通和联系,采取多方位就业“营销”手段,多种形式推荐学生就业。 (二)提高宣讲会、招聘会质量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在加大宣讲会和招聘会的举办力度的同时更要顾及其质量。金融海啸下,总有部分宣讲会和招聘会企业打着招聘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企业甚或欺骗毕业生。为了节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成本以及为免上当受骗,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该严格审核进校招聘单位的真实招聘意图。另外,宣讲会和招聘会现场的组织情况也是衡量招聘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金融海啸下,部分高校采取的门票保护措施应当被取消,省内各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该达成一致共识,保证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求职氛围。 四、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能 (一)延伸就业指导链条 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就业方面的讲座和技能培训。对于大一新生可侧重对其进行专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引发他们对于职业、学习、生活的思考。针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各类渗透教育,教育载体可以采取各类讲座、模拟训练、推荐实践和实习机会等形式。通过一系列渗透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需求,从而调整学习计划和弥补自身缺陷;针对毕业生开展各种就业技巧方面的强化训练,例如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公关礼仪。 (二)加强就业咨询,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 就业咨询服务主要是为了解答大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各种疑难问题,它包括前期的职业规划、求职过程中的技巧,以及确定offer阶段的就业抉择。受金融海啸影响,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面临毕业生就业心理方面的咨询尤为突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这些心理特征导致的各种不良影响如果不加以适时排解,将会对毕业生的求职造成巨大困扰。因此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必须加强就业心理的咨询工作,及时地为毕业生献计献策,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三)拓宽就业实践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丰富毕业生的社会阅历 目前部分毕业生将求职难归因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企业本着节约培训成本和用人成本的用人原则,倾向于招收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甚或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因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往往劳动技能高,上手快。站在毕业生角度,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需拓宽就业实践渠道,推荐低年级学生去各种企事业单位实习。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目前广东省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紧缺,到2012年,这类人才缺口可能达到400多万。可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各种劳动技能是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就业机构应加大与企业签订就业实习基地的力度和规模、举办各种实操性强的商业策划、创业大赛、就业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到企业参观和学习的考察团。 注释: 卿云波,文秀军. 新形势下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陶国富.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及取向.人民日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5443/1368340.html.2005(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