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门户开放”: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 |
范文 | 赵自坤 摘要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提出顺应了当时发生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形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免于被瓜分的命运。而中国幸免于瓜分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列强之间矛盾加剧而形成的均势状态,以及中国人民坚决的反抗斗争。“门户开放”政策只是客观上起了帮助中国的作用,这种客观上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在美国人的意念中,却成了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 关键词 “门户开放” 中美关系 理想主义 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73-02 六十年前,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得以彻底翻身,又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因此而举国沉浸在失望、挫败甚至是愤怒的情绪中。当时在美国盛行着关于中美关系的神话,而这种神话由于新中国的建立而彻底破灭。在美国人看来,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抛弃了美国为中国设计的所谓强大、自由、民主的道路,几代美国人在中国经营的事业,包括教育、医疗和宗教事业都成了泡影,把几亿中国人民塑造成美国的顾客和基督徒的梦想似乎要永远的破灭了。“1949年当中国的‘百年奇耻大辱以人民共和国的的诞生而告结束时,美国最显著的反应是一片沮丧之感,认为中国人已经背叛了他们的恩人。” 尽管美国人关于中美关系的神话不过是无稽之谈,但美国人对此却深信不疑。要理解这种“神话”出现的原因,必须要从那个所谓保护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门户开放”政策来分析。 一、“门户开放”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内容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东亚地区旧有的格局,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竞争,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同时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甚至到了爆发战争的边缘。 此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的事务。但是有4亿人口的中国作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对美国企业界和商界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从各个方面对政府不断施加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华政策。1898年12月,美西战争结束,美国政府得以腾出手来考虑中国的事务,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在远东的角逐。然而,此时中国已被列强瓜分殆尽,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有三种选择:一是以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参与瓜分中国的竞赛,在中国谋取一块势力范围;二是与其它列强合作甚至结盟,搭乘别人的车维持中国门户对美国开放;三是站在局外单独行动,由美国自己宣布对中国的政策。 第一种选择使美国面临三个困难。首先会遇到因美西战争而引起的国内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压力,尤其是1900年大选即将来临,麦金莱总统不敢公然站在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对立面,在外交上引火烧身。其次,美国如参与瓜分狂潮,势必会导致与其它列强的争夺,甚至有可能引发战争,而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与其他列强相差甚远。再次,当时美国在中国的主要贸易干线都在其它列强的势力范围内,美国没有实力从列强那里夺取这些地方,而开辟新的贸易干线又得不偿失。第二种选择是美国一直奉行的传统政策。然而,在中国有较多利益的英、法、德、俄、日五国中,俄法德三国因强迫日本还辽已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而俄国又是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最起劲者,很难与美国合作;日本因与俄法德对立,处于孤立境地;对华第一贸易大国英国有可能是美国的最佳伙伴。但是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还远不如英国,与英国合作,美国只能处于配角的地位;而且英国与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如果与英日合作,就势必导致结盟,这会限制美国的行动自由,是美国的外交决策受制于英日的利益。不结盟是美国的传统的外交方针,自立国以来,美国从中受益甚厚,美国不愿放弃这个传统方针。 客观形势决定了美国只能采取第三个选择,提出自己的对华政策。此时,美国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远东的稳定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一个独立完整的中国行政实体的存在并能在其境内维持秩序是这种稳定的重要保证;中国的解体会破坏列强在中国的实力均势,甚至会引发一场世界战争;美国应当改变对亚洲不太关心的态度,积极参与远东事务,维持中国的完整,以增进美国的商业利益。 恰在此时,英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立即将之拿来为己所用。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于1899年9月和11月通过美国驻英、法、德、俄、日、意6国使节向这些国家政府送出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在这个照会中,美国希望各个列强能够同意3点要求:一是,他们对于在华各自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之内的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二是,中国现行税则适用于在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装卸的货物,而不论其属何国所有,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三是,在各自势力范围的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只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的铁路上,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不实行不同的运费标准。 1900年,列强纷纷派兵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美国担心各国趁机把势力范围变为各自的殖民地,便于7月3日向各国发出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声称,美国政府致力于寻求这样一种解决办法,以“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门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 以上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两次“门户开放”照会,从总体上来看,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等;二是尊重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这个政策宣布于1899年,时值我国被瓜分之祸迫在眉睫之际。后来在我国历次的民族危机中(如1915年,1931年,1937年)以及多次的国际会议上,美国又曾反复重申这一政策。这样便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门户开放”政策成了美国对华关系的政策基轴。 二、“门户开放”政策的实际历史作用及被美国放大的“效用” (一)“门户开放”如何“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门户开放”政策尽管完全是根据美国利益的需要提出来的,但并不能以此简单地否定它在中国的国际政治中起过某种微妙的历史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并非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而是由于国际政治斗争极为复杂,因此某种外政策在实施中所起的实际作用,有时并不取决于某个国家的主观意图,而是取决于各种交织的相互矛盾的力量的合力。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是达到某种势力均衡,或者是达到谁也不曾预想到的后果。 对于“门户开放”政策是如何起作用的,两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见解可谓一语中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徐中约先生在其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门户开放政策只是一项原则宣言,而不是美国政府的正式政策;美国既不打算、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这倒不是因为列强回应了美国的呼吁,而是因为他们害怕相互之间会发生对抗与冲突。由此而形成的均势,挽救了清帝国,使其免遭立即覆亡的命运。”美国学者克拉布也认为:“(海约翰的声明)在将来事件的进行中没有实际上的效果。”“中国在这时期从肢解中被救,不是由于美国国务卿的劝告,而是由于许多力量之间为了分赃而竞争。”当然,义和团运动中所彰显出来的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也使得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的代价过高。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坦承,瓜分中国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精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四分之一的生灵”,“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而“门户开放”在阴差阳错中所起的这种作用,因暗合了美国人关于拯救中国的神话,而被美国人大肆渲染。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的所有民族运动,以及在这中间所取得的伟大功绩,都被美国人认为是他们帮扶的结果。 (二)美国的理想主义外交传统及其在“门户开放”中的体现 美国自由派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说过:“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的面孔。所有国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保护国家的完整和利益。但是一个国家设计和执行本国外交政策的方式,受到国家特性的巨大影响。”豖他所谓的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国家特性,就是美国人用一种狭隘而顽固的意识形态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又用一种灵活的、多重标准的实用主义方式去从事外交实践。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美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神圣‘使命。这显然有点虚无缥缈的‘神话。但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处于衰落中的满清帝国给了美国进行拯救和改造的“机会”,所谓的机会是指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和悠久的文明,而自近代以来处于衰落之中,其可塑性似乎为美国提供了用美国的模式改造中国人的信仰、道德、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无穷无尽的机会。还有什么比一个具有古老文明和庞大人口的中国被美国改造,并在美国的监护下实现现代化更能证明美国制度和价值观的巨大威力呢?中国成为实现美国民族抱负、国家使命和树立美国国家威望的巨大实验场。实验的成功不仅可以证明美国文化的普世性,而且也可以提高美国的国家荣耀和地位,因为成功的输出自己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大国地位的象征。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大批传教士接踵而至,试图改变中国人的信仰,并进而改造中国的文化。 因此,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人到中国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给予,不是为了占领,而是为了改造。与其它国家同中国的关系不同,中美关系是以双方深厚的友谊为标志的,美国人在中国的“善行”,美国对中国的“保护”和中国人对美国的感激和信赖铸造了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中美关系神话的构建及其被广泛的接受满足了美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需要,中国成为美国拯救世界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在诉说着美国的伟大。专栏作家约瑟夫·克拉夫特(JosephKraft)曾评论说,中国一直是满足美国人自恋症的地方,是美国自我陶醉的焦点。豘 正是基于他们这种自我崇拜式的诉求,在美国人看来,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市场,也反映出美国试图保全中国以实现其在中国的理想。 显然,美国对中国的这些所谓的“无私”帮助在相当大程度上不过是无稽之谈,其提出者完全忽视了华人在美国所遭遇的不人道的待遇、美国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以及屡次口惠而实不至的对华政策对中国民族主义情感的伤害!当然,坚信自己一切可以例外的山姆大叔,对自己的这些作为是不会计较的,而只会去指责别人在“背弃”自己时的“忘恩负义”!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传统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尽管美国自始至终从未为这项政策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甚至有时不惜牺牲自己的这项原则。但“门户开放”政策本身适应了当时发生在中国的客观形势,因而成为“盛行了五十年的‘神话”豙而这种神话由于美国偏狭而顽固的理想主义外交传统,它遮蔽了美国人对中国局势的认识,尽管“适应我们(美国人)感情需要,却不符合正确判断和行动的要求”,这种神话是“过去对未来施展的魔法,是死人压制活人的咒符。”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共产化导致的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灭,在美国激起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使美国人完全不能接受这一现实,这样就加剧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两国的对抗。 注释: [美]迈克尔·沙勒著.郭济祖译.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商务印书馆.1982.6. 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人民出版社.2007.199-204. DepartmentofState,1968,UnitedStatesRelationswithChina,N.Y.,Greenwood,p.414.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9.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国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提的是“保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照会中原文用的是“行政实体”(administrativeentity),而以往很多中国学者把其翻译成“保持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这种翻译是错误的,“行政完整”和“主权完整”二者意义相差远矣!美国外交史学家贝米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这句话时,使用的是斜体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中美关系史丛书委员会主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5.51-52. 徐中约著.计秋枫,朱庆葆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79. O.EdmundClubb:20thCenturyChina,N.Y.,ColambiaUniv.Press.1978.29. 中美关系史丛书委员会主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5.23. ArthurM.Schiessinger,Jr.,TheCyclesofAmericanHistory,Boston:HoughtonMifflin,1986.52.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9. T.ChristopherJespersen,AmericanImagesofChina,1931-1949,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6,p.188 [美]乔治·凯南.美国外交:1900-1950.芝加哥.1969.37.刘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8. 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王宁,周先进译.汉斯·摩根索“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