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范文

    摘 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傲人的成绩。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因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基层群众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出现双弱困境、权利困境、能力困境。对此,本文将从利益、制度、受教育程度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 基层群众 政治参与

    作者简介:艾淑飞,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16

    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表现之一,政治参与行为是“政治权利关系的内部矛盾的行为体现,是典型的政治主体行为,实际是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行为体现” 政治参与也叫参与政治,它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在互联网+的时代,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而作为现代民主政治核心的政治参与则是一个国家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路标,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群众有序政治参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一、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手机、网络等媒体的频繁使用和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政治参与不可或缺的新媒体手段。据《2013 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新闻搜索在电脑和手机上都位居用户使用惯的第一。基层群众所占人数比例相当大,要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须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进行研究。

    (一)新媒体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出现双弱困境:弱政治取向、弱政治参与

    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手机等革命创新不仅使得社会焕然一新,更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文明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质与量的发展。但作为公民组成部分的基层群众这块却显得薄弱,他们没能够利用好新媒体带来的有益环境进行参与政治,于是弱政治取向和弱政治参与现象充斥其间。政治参与要得到落实,首先要有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取向,其次是要有政治参与行为,将意识、取向付诸于政治参与实践。只有意识、取向没有行为、实践不能称其为政治参与。如今,手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没能激发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热情,反而走向边缘化。基层群众参与政治的意向非常薄弱,他们大多数都认为自治机构人员根本就不会理睬“像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即实践活动离不意识的指导,受意识的支配。这一哲学刚好诠释了双弱困境,政治参与实践是政治意识的基础,政治参与意识又引导和支配着政治参与实践,因此,在双方都呈弱化的趋势下,双弱的现象不可避免。

    (二)新媒体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出现权利困境

    权利的提及必然会涉及义务,基层群众依法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也要依法履行有序政治参与的义务。现在的状况与理想目标存在着差距,基层群众的参与权得不到保障。更令人心寒的是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是否享有这一权利都认识不清。我国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具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早在五年前我就已达宪法规定年龄,但我连选票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参与选举。基层群众的选举权往往被代替,被剥夺。由于最终的结果以票数定论,所以“选举过程就是使选票转变为席位或者职位的过程”。 投票成为整个选举活动中的关键点,被选举人为赢得席位就会采用各种手段,拉票是常见的,但在基层,群众的选票被代领的现象司空见惯,特别是竞选者想继续担任时。从中可得出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权利困境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认识不到位;第二,对自己的权益被剥夺无动于衷。同时也要指出,基层群众更无意识通过网络、手机新媒体去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新媒体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出现能力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内因是引起事物变化的根源。能力问题关系参政主体否能有效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有学者这出“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必须考察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功能方面的实际能力,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只要能力才能保证机会的平等;没有能力,机会平等就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正真的机会平等必须通过能力的平等才能实现”。 过去基于资源有限及获取信息的途径狭窄,基层群众参政的总体水平较低。如今网络、手机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并没有给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人们政治参与能力与素养反而走下坡路。手机、网络给人们更为真切的体验是物质层面而非精神层面。毕竟是互联网+时代,手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不外乎通讯与经济,微商、代购、销售等无一不成为大家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甚至有人利用手机、网络进行诈骗,央视新闻曾经报道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利用手机诈骗被捕。《论语》中有句名言: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领导的带头作用在民主政治进程中占据突出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傲人的成绩,主要是靠党领导和决策的正确性。基层群众普遍认为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他们知道自己能力不够,但不会想办法去提高自己参政能力及素养,而是安于现状。

    二、新媒体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的原因探索

    在现代化政治参与实践中,基层群众也表现出的不管双弱困境,还是权利困境,亦或是能力的困境,深究其源不外乎利益的诱惑、制度的不完善、基层群众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一)利益左右基层群众的政治取向与政治参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经济利益关系。无利不往也,国与国建交基于国家利益,将范围缩小到基层群众,也可以得出利益在群众政治参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亨廷顿曾言,“如果你认为通可以期望从其他活动中得到的报酬相比,从政治介入中得到的报酬价值较低,你就不可能介入政治。” 人的需要是构成利益的心理基础,只有在需要的驱动下,人们才会努力追求、争取。而政治参与活动给基层群众所带来的利益是间接的、缓慢的、不易见的,不像其他活动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下可以给他们带来看得见的直接利益,比如手机网络客户端一般能完成人们想要的直接经济活动。基于以上情况,人们要进行政治参与活动通常会考虑两种状况:第一,在政治参与活动过程中是否得到自身利益要求的满足;第二,政治参与结果是否具有利益延伸性即特殊利益。自身利益的满足包括多方面,如与本人发生直接关系的政治意向,想要更多了解内部情况的好奇心等。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从政治意向及政治好奇心所得到的自身利益的满足程度远不及其他活动。就特殊利益而言,在基层主要是指家族利益或宗族利益。在此要提及一下的就是我们又爱又恨的裙带关系,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并且根深蒂固。基层社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观念十分坚固,因此只有政治参与活动直接关系到家族、宗族利益时,相关利益者的政治参与行为表现得异常活跃。

    (二)制度的不完善滋生实际操作的腐败

    前面我们阐述了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权利困境的现状,谈到人们政治参与的权利会被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理所当然的剥夺。之所以出现这种腐败现象,是因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最广范的民主实践,虽说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但一味追求量而忽视质会引起混乱,是对民主现代化的践踏。亨廷顿指出,“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所以说“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国家创建制度鼓励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到政治建设中来,都是为了今后能够为我们打造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实现现代化进程。这一动机是好的,有益于我们。由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理论制度还没来得及完善,因而一些经济社会地位较高、人际关系较广的人就钻了制度的控制,进行着不义的政治行为。只有正义的政治才能为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保障,进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实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于正义政治,柏拉图在其《理想国》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正义国的图画。“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权利的贫困主要根源于一些有势之人的不义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终究会被取缔。

    (三)受教育程度限制基层群众政治参与能力

    人民当家做主是我国的本质与核心,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群众的政治参与的规模与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群众政治参与能力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而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是其参政能力贫困的首要因素。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在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教育,思维较为活跃,眼界较为宽阔,特别在全面开放、自由的时代,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捍卫自己所拥有的权益。学生激情四射,不管在革命与战争时代还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在关系国家命运与利益的事件上总是表现得最为激烈,比如,近代的五四运动。相比之下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们表现得过于平静。基层群众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大体上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小学及初中所教授的以基础知识为主,虽然也在培育思维能力,但主要是为了能将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高等教育则不同,它在培育人的思维能力中更多地是教会你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两者的差别用寝室里所讨论的话题就可以看出,小学中学我们更多的是谈论题目、题型,而在受高等教育同学宿舍里谈论的是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有时因观点的不同还会进行争论。基层群众虽说数量上大,也正是这样使得教育资源不能广泛惠及他们,即使互联网+时代给他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及有效的参政途径,由于本身就缺乏政治参与能力,他们也很难克服自身能力的缺陷去进行政治参与。

    三、新媒体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的消解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手机网络新媒体的政治功能

    前面我们分析了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存在双弱现象并进一步探索其原因。这一问题的消解主要是从公职人员的角度出发。第一,借助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加大宣传力度。有调查表明目前网络及手机用户居榜首,在日常生活中手机网络的使用频率超高,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出门在外什么都可以不带就是不能不带手机。手机成为衣食住行的有力助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网络使用之广为宣传广开言路,公职人员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建立起基层官方微信或其他讨论组,在群众参与政治之前大规模地进行宣传。第二,进行现场宣传。现场宣传的渲染力更大,公职人员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大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的现场参与政治的宣传。不管是网络上宣传还是现场宣传,最重要的是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基层选举一般实行直接的选举方式,因此进行民主选举时应最大程度调动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宣传唤起注意:随着选战声势的增长,原本不感兴趣的人也开始对之投放注意力”, 因而宣传力度的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层群众弱政治取向和弱政治参与的状况。做好宣传工作主要责任在于基层公职人员,网络、手机新媒体的使用也为他们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 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于他们看不到自己能从中获得的直接利益,公职人员要抓主基层群众迫切的需要,慢慢引导,让他们了解进行积极的政治参与所带来的利益。

    (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法律监督

    由于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制度的不完善而滋生政治参与权利的困境,出现权利被代替、自身的根本利益被剥夺等现象。不能将其简单归咎于一些有钱有势之人贪婪的心理,应该将其视为监督体制特别是法律监督这块不力的恶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 基层作为社会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基层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实现程度影响着国家法治化进程,也反映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 完善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制度,最主要是要加强法律监督。基层群众的权利面临困境是由于监督不到位。

    (三)建立新型政治文化,大力发展基层教育事业

    文化是灵魂,建立新型的政治文化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政治氛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政治文化素养没有达到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占绝大多数的基础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薄弱,而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大众的受教育程度。在政治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见这样的问题:从纵向看,现在的人比以前的人的政治参与热度要高;从横向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政治参与热度要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必须大力发展基层教育事业,建立新型的政治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素质。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影响人,若你一直与不上进的人待在一起,那么,你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员;要是你和上进的人在一起,不久之后,你也会成为正真有追求的人。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当基层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群众政治参与责任意识薄弱时,想要轻松动员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是困难的。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松懈,怎么可能让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这明显是天方夜谭。基于这点,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改变他们的环境,最主要的是改变他们的意识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意识作主导,因此,加大教育力度,改变基层群众的观念,重新帮助他们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

    注释: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4,172.

    彭向刚、袁明旭.论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社会公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3.

    [美]亨廷顿.变革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世纪出版集团.201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5.144.

    钟俊平.国家现代化视域下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改革与开放.2015.2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