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未成年人安全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范文

    王书君 张天可 郑骅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安全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群体之中,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受到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安全感。为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安全感保障机制的设立形式,笔者赶赴四川省三地区调研收回有效问卷481份,运用R语言、SPSS等统计学软件将统合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在对五大地区差异原因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针对各地提出措施,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感保障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安全感 保障 未成年人 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王书君,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法;张天可、郑骅,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25

    一、背景和现状

    (一)社会现状

    共青团陕西省委发布的《陕西省未成年人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安全感状况为“差”及“非常差”的未成年人占到全部受访者的74.48%。影响未成年人安全感的因素呈现多样化递增的形式。我国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中国每年自杀的儿童约为2580人,情绪问题和抑郁心理使得未成年人大大缺乏安全感,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往往很难走出。未成年人安全感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二)研究背景

    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S.Frued)在《焦虑论》中对安全感来源做出了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进一步阐述了未成年人安全感对成年后行为的潜在影响理论。实证研究领域内Sharma.Rama,Farooqi.M.Irfan.govt.等人分别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析了安全感影响因子。

    近年来,国内关于心理安全感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调研成果与精尖学者。在测量工具创新方面,叢中和安丽娟基编制了国内首份安全心理感的测量问卷——《安全感量表》;雷丹等人编制《灾民安全感量表》。在理论研究方面,王金良、郑海燕和牟宏伟提出了安全感与依恋类型理论 ;蒋红斌等人提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安全感的影响;沈学武等研究了强迫症患者的不安全感特点。

    但整体而言,我国安全感研究刚刚起步,相对零散。所受大众关注度不足,对于未成年人安全感问题更是鲜少提及。实验的开展相对简略,样本的选取也相当狭窄,未能突出不同地区的差异化。

    二、研究意义

    于未成年人保障而言,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分析,旨在摸清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提供建议,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

    于政府而言,目前我国政策的制定正逐渐告别“一刀切”的粗放调整阶段,进入“精细化”的政策制定时代,本文从不同地区为出发点,探寻影响未成年人安全感的不同因子,向当地政府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兼顾大局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对症下药。

    于其他未成年人监护主体而言,学校、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本文从三者的立场出发,倡导在“木桶效应”理念引导下,各个主体做好各自职责内对未成年人安全感的保护,真正编织全方位的未成年人安全感保障网。

    于学术研究而言,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于未成年人安全感研究起步晚、样本小、范围窄、重理论轻实践四大背景,笔者实际走访四川省三地市,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81份,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得出成果,开创性地将“地区差异”纳入安全感考核指标,充实了四川省安全感保障相应统计数据,填补了我国未成年人安全感研究的相关理论空白。

    三、数据分析

    (一)多因素方差分析

    从家庭、学校、居住情况三方面,选取数个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未成年人安全感程度为因变量,用SPSS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住房类型、学校开放度这两个因子对未成年人安全感的影响最大,而性别与安全感之间则没有明显的关联。

    以住房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其主效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这样的结果不难解释:我国的棚户区和其他国家的贫民窟不同,是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产物,是由于地方政府非健康的城市建设方针和发展思路造成的。棚户区大多意味着工人和贫民,意味着家庭经济处于中下层,并且青少年生活环境较差。住房类型和各个方面都有牵连,因此住房类型是影响青少年安全感的某个重要因素。

    (二)绵阳、眉山、甘阿凉三地区间影响因子差异的数据分析

    1.绵阳。在绵阳地区,学校开放度是影响未成年人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

    绵阳市的教育水平较高,以高中为例,绵阳市拥有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等国家重点高中,而这些大多是封闭式高中,寄宿制学校阻断了和外界的联系,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大量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涌现,而由于绵阳市封闭制学校数量多,这样的问题在绵阳尤为突出。

    与封闭制学校相比,半封闭的管理既不会使未成年人完全暴露于社会的各种危险中,也不会使未成年人完全封闭于存在体罚、欺凌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学校中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的安全感最高。

    2.眉山。在眉山地区, 家庭结构是影响未成年人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

    这一现象与眉山的现实情况有关:眉山市属于四川省人口流动大市,外出打工人口数量多,未成年子女多由在家的老人抚养,家庭结构遭到一定的打乱。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生活的家庭中,孩子父亲或母亲常需独立承担原应由两人承担的子女教育抚养职责,青少年经常会缺乏安全感,无助、恐惧、害怕交际,容易产生人格障碍。

    3.甘阿凉。在甘阿凉地区, 所处区位是影响未成年人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

    由于甘阿凉处于五个调研地区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增长方式粗放、单一,基础脆弱,就业、再就业压力突出,过度砍伐矛盾一直非常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相较内地更为困难;经济比较落后,城乡差距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对未成年人而言,无法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自然会降低自身安全感。城市经济条件良好,所以可以适当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感。

    四、对策及建议

    未成年人生活在政府、家庭、社会、学校四方的交叉点之上。根据木桶效应,必须五点均衡施力、重视不同主体之间的联防联动,交错合作,才能真正扎建起牢固的安全感保障网。

    另一方面,政策的落实需要针对地区差异进行差异化的调节。面对有限的政府执政资源和精力,我们倡导从影响各地区未成年人安全感最重要的环节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家庭保护——针对眉山市

    据眉山市统计局数据,眉山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大市,全市有350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10万。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家庭打乱了原本稳定的家庭结构,根据调查,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眉山市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眉山市现有留守儿童关怀政策,主要集中在保障其人身安全和满足其基本生活的层面,因此我们建议眉山市政府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对留守儿童精神层面的关注,政府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及时更新;认真选择有意愿、负责任的家庭,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照料留守儿童。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就近走读入学。

    为了避免造成“隔代亲”的现象,家长需要主动关切子女的学习情况与生活细节,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与生活感悟,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一方在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主动与教师做好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培养隔阂,其次还应该注意选择适当的惩罚方法、及时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等,多与子女协商讨论,與他们保持开放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经济上的支持。

    (二)学校保护——针对绵阳市

    调查数据表明,绵阳市的封闭学校心理问题突出。与人们一般的认知不同,封闭式的教学虽然降低了外界环境因素的侵扰,但其中的学生安全感程度反而最低,究其原因,在于封闭式的教学更容易滋生内部不良因素。

    基于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力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加强巡视、深入沟通,及时发现同学间存在的校园霸凌事件及“冷暴力”,另一方面,学校要摆脱“单向管控”的老思路。目前,我国仍处在应试教育阶段,即便是有些学校开展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也都是通过严格的作息表“半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来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对口,教育学时不足,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水平。

    针对学生心理不安全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合学生自治组织,搜集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宣泄室”,购置简单器具如沙袋、涂色图书等供同学们的压力宣泄;做好问卷普查与事后跟进相结合。借力网络,主动向同学们宣传安全感保障热线等知识。

    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有许多亲身体验,观察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没有观察到的细节。教育工作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如完善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及掌握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心理特点,因此,除了规定的家长会,学校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尝试开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以实现优势互补。

    (三)社会保护——针对甘阿凉地区

    数据显示,甘阿凉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与社区建设使未成年人安全感趋低,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对平均的前提下,社会因素的“打底”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社会”概念及其宽广,在大中型城市中,社会的范围包括医疗、文教、交通、安保等各个细节,贯穿在整个未成年人所在地区的角角落落。但在相对落后的小乡镇甚至山区,这里的“社会”又可缩小为某片社区、某个村落。这种纵横极大的差异,是由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正常现象,而针对未成年人安全感保障的社会责任,也应该随着地区的差异进行灵活性的调整。

    以甘阿凉地区为例,未成年人处于城市或者乡镇或者农村的这一区位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子。对此提议注重社会保障。应当以社区、乡村为基点,完善社区功能,将社区的社会服务职能利用最大化。未成年人所在社区,更应该对症下药,针对未成年人推出专属化的管理服务。比如慰问、经济资助、学业辅导、课外培训、假期活动等,给予儿童群体特殊的关照,帮助他们在建构心理安全感的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普通的活动,社区还可以考虑将对象进一步特定化,建立未成年人身份档案,记录家庭情况与背景,针对少年犯、留守儿童、离异家庭背景儿童等特殊身份者予以专项帮助。

    社会与教育一直密不可分,社会相关部门需要依托学校教育平台,构建学校与社会的整体安全联动机制,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及时介入、事后长期跟进,降低学校周边意外事件发生率,增强学生社会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安莉娟、丛中、土欣.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

    [2]王金良.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5,21(8).

    [3]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2(9).

    [4]沈学武、耿德勤.强迫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

    [5]王粉东.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教育.2011,1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