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身份识别问题的探讨
范文

    摘 要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迈进,金融机构业务依托互联网服务平台得到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作为金融机构预防与打击洗钱活动的核心工作的“客户身份识别”亦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的主要内容、实施效果与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金融 客户身份 识别 困境

    作者简介:傅麒霖,中国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29

    客户身份识别,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规定,即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妥善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是未确保日后需要时重现每项交易,监测分析可以交易活动的基础工作,其具体执行的效果对反洗钱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极为重要。

    一、 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及主要环节

    (一)验证客户及其实际控制人,了解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

    确认及验证客户身份,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相关身份材料文件副本。这项基础工作之所以尤其重要,主要是因为犯罪分子实施洗钱犯罪活动若希望逃避法律制裁,必须通过藏匿真实身份,隐瞒其真实交易目的的方式进行。为有效识别此类金融机构可疑人员及可疑交易,必须通过严格、细致的工作流程,识别、验证客户的真实身份,并持续关注其日常经营活动、金融交易情况,才能从中发现异常情况。

    (二)持续、深入地识别客户身份

    金融机构在业务存续期间,仍需对客户账户和交易活动进行持续审查,该过程实为金融机构对客户进一步深入了解并复核客户身份的过程。为高效落实持续识别工作,金融机构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及相关资料

    作为反洗钱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网点的柜台人员及客户经理需要对客户信息保持足够的敏感度与关注度,通过前期与客户接洽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并持续跟进客户的最新动向,逐步了解或更新客户账户的资金实际所有人或受益人。对于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应借助公示平台尽可能地对照验证相关资料的真伪,了解客户的股权结构及内部治理结构,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实体或通过股权、资金账户代持方式从事洗钱活动。

    2. 关注客户交易行为

    关注客户账户的资金是否呈规律式流动,或与其他同类或近似类别账户存在显著差异。包括账户内的日平均发生金额、交易的频繁操作程度、转入资金的来处及流出账户、交易对象固定等。关注具备可疑账户的共同特征的资金账户,如资金频繁快速地进出、短期内借贷方交易金额基本持平、账户交易异常活跃等。

    3. 定期开展客户研究工作

    此项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熟悉客户相关业务信息,并对客户所从事的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掌握其经营业务过程中常用的金融结算方式,是否偏好现金结算。反洗钱实践工作中,不法分子往往根据其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频繁使用现金交易,避免资金在银行间流转,或使用同城本票,利用收款人、付款人、代理行信息不能再同一张票据上清晰显示的特点,隐藏资金来源及去向;或频繁进行个人账户之间、单位及个人账户之间的电子转账,致使金融机构无法及时了解、确定交易背后的真实交易双方。

    4. 加强系统建设,建立客户电子信息数据库

    建立客户电子信息数据库,并整合系统平台资源,可极大提高可疑交易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并能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各部门协助开展各项工作。

    (三)对高风险客户的尽职调查

    通常,客户的年龄、职业与交易金额、交易频率明显不符,或属于离岸公司、娱乐场所等高风险行业客户账户,或涉及恐怖分子、政治敏感人物等黑名单个人客户账户,金融机构需对其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客户尽职调查应贯穿金融机构业务发起、决策、贷后管理等全过程。包括完整地收集客户的身份信息、了解其账户的实际控制人或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了解其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信息。

    二、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的实施效果及困境

    目前,金融机構在实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时或多或少都面临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实施困境,具体如下:

    (一)执行意识较差,主观上存在抵触情绪

    由于我国反洗钱工作起步较晚,在客户身份识别及经营效益之间的权衡问题上认识不足,部分金融机构基层网点认为大力实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是徒增经营成本却无益于业务增长。且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收入紧密挂钩,在经办具体业务过程中抱着形式合规的心态,未仔细落实客户信息及交易性质。为搞好客户关系,过度追求业务增长而忽视客户尽职调查基本要求是反洗钱工作中的普遍现状。

    (二)识别手段落后导致信息获取困难

    许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反洗钱法规的要求未深入理解,简单地将完成客户身份证件及相关材料的登记、留存工作等同于身份识别而并未进行实质性审查、验证工作。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数据未实现连接共享、涉及跨地域的身份识别往往只能通过客户提供的资料、辅助证件原件核对等方式实现。而当前很多金融机构未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培训内容也局限于法规学习层面,较少涉及实操训练,员工的调查技能及反洗钱水平难以得到真正提高。以上因素也进而导致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难以获取客户关于关联企业、主营业务、资金来源及用途等详细信息。

    (三)相关证明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识别

    在资讯发达及技术发展的今天,不法分子伪造、冒用证件资料的技术愈发高超,对于金融机构前端业务人员来说,单纯依靠人力手段对伪造、虚假的各类神风证件/证照进行识别难度较大。仅能进行形式审查,而实质审查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障碍:

    一是资料获取难。出于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或掩盖交易目的等原因,客户普遍对涉及个人或公司的详细资料怀有警戒心理,并且在相关基础资料发生变更时亦不愿主动通知金融机构,甚至存在隐瞒相关信息或故意提供错误信息的情况。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客户资料的收集愈发困难,不法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在网络注册时,通过冒用他人的个人信息或者填写虚假信息以逃避侦查机关的调查。因为在互联网上,身份注册一般不需要登记详细的个人资料,注册名也可以随意填写,对网络身份的认证也十分简单,由于该等业务是非面对面进行的,客户只需按照网络页面提示进行填写即可完成,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审核也只是形式上的。而互联网身份的认证的便利性、隐蔽性特征,使得非面对面的操作逐渐成为客户首选。

    二是资料验证难。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工作人员对上述渠道获得的客户身份信息,通常难以通过官方渠道或其他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客户提供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实。虽然公众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平台查询企业的存续状况及基本资料,但金融机构并未将此纳入业务流程加以利用。且除了居民个人身份证、企业信息之外,军官证、护照等特殊证件尚无公开渠道可进行验证。这也是大量利用伪造、变造的特殊证件开户并开展犯罪活动难以有效遏制的部分原因。

    (四)未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风险控制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金融机构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客户身份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金融机构未能将不同业务部门、工作岗位人员对同一客户办理的不同业务种类时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并集中管理,而是以纸质或电子数据形式分散保存于信贷、国际结算等部门,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客户身份识别的效率,亦不利于连贯地、全面地对同一客户的交易习惯、背景资料进行分析比对。这一漏洞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通过网上银行等非面对面业务的隐蔽性、快速性特征,大量而频繁地进行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类型账户(单位账户、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快速转移,虽然这些账户各自的开户手续齐备,但通常客户留存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的不真实,实际控制人身份不明确,对于这些交易的相关真实信息,金融机构难以获取。

    建立完善、有效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对各类金融机构来说无疑是人力、物力方面的加大投入,但由于信息收集、信息核实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致高投入也不一定能见成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身份识别”优化提升。同时,许多金融机构的账户的风险分类制度仍处在建设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整体推进。

    三、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流程细节入手,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梳理操作指引及执行标准

    金融机构应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纳入内控建设体系,细化从操作规范、明确业务流程,落实客户风险等级分类工作及相关风险分类标准。强化初次身份识别、持续身份识别和重新识别中的具体条件和识别要点。

    外部制度环境方面,为便于金融机构对各类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建议由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牵头,由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公安、税务、司法、工商、外汇管理部门共同打造统一的身份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解决金融机构实务中信息核实难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识别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现成的专业数据库,诸如World-Check之类的数据库对客户、合作伙伴、交易和员工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筛查。因为World-Check数据库包含了全球范围内已经披露、公布的洗钱犯、诈骗犯、恐怖分子、毒品走私商、空殼公司和被制裁的组织。 二是加强指纹识别、虹膜检测、敲击键盘节奏等先进技术的利用,同时,除了常用的密码、数字证书外,增加手机短信、声音识别等方式确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身份识别准确度。三是开发身份信息跟踪、监测、分析系统,通过对零散客户身份信息的录入整合,结合行业、地域、职位等进行动态识别,自动筛选出高风险客户。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金融业务与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碰撞使得反洗钱相关工作带来了更多难题与挑战,需要金融机构在新形势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在最大程度保证身份识别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优势,实现风险与效益的平衡。

    注释:

    单凯、刘庆、刘燕、刘玮、何家贵.商业银行非面对面业务客户身份识别研究.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10(2).20-22.

    参考文献:

    [1]于春敏、周艳军.互联网金融时代反洗钱防御体系的构建.财经科学.2014(11).

    [2]安建、冯淑萍、项俊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释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汤俊.客户尽职调查国际标准的基本要素与我国的实施策略.海南金融.2008(11).

    [4]郭德香.试析电子金融化时代反洗钱措施之变革.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4).

    [5]李峰.金融机构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问题与对策.金融实务.2012(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