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探究
范文

    摘 要 当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当代青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引导和教育青年一代的重任,而这种重要作用的發挥离不开大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因此,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涵义、内容及重要意义对提高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金项目:本文是云南省2016年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6xjsk03。

    作者简介:庄倩琳,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确实,青年一代肩负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

    而在青年一代成长成才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对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信仰缺失等诸多方面的考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逐渐下降,甚至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心理。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没有完全发挥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为青年人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当前应该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涵义

    “认同”一词,无论是在古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复合词使用,其主要是指诸如认识、认为、承认、认可等意思。

    在西方,“认同”的概念则最早来源于心理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认同”解释为“一个自我同化于另一自我之中,于是第一个自我在某些方面象第二个自我那样行事,模仿后者,并在某种意义上将后者吸收到自身之中。”

    现代心理学则认为,“认同是个体对他人或集团组织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制度等经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个体与别人或集团组织进行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方式。”

    尽管学界并没有直接对“认同”作出明确的释义,但仍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的视角对“认同”的涵义作了不同的解释。简言之,“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过程,即主体在了解和认知客体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趋向和价值选择,进而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客体,从而规范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涵义可以理解为:高校大学生群体在了解和认知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价值等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和赞同,进而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从而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授的思想、价值观念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身行为选择的过程。

    二、基本内容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这个概念涉及到了“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认同”三个部分的内容,并且构成了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三个重要环节,即认同的主体、认同的客体,以及认同的过程。

    因而,在对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涵义作出简要释义后,可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理解和阐释该概念。

    (一)认同的主体为大学生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概念中,第一部分便是“大学生”一词。确实,在高校中,大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学习者。尽管不同大学生之间的认知能力、现有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等都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忘共产党的初心,牢记使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做社会主义坚定的支持者、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该角度上来说,更加凸显了当代大学生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二)认同的客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认同的客体,也就是认同的对象。在这里,作为认同客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复杂的因素构成体。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一方面是指课程开设目的的了解和认知,并且要知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以及各自解决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从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上来说,其也包括了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价值等能对大学生认同此课程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

    (三)认同的过程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统一

    “认同”一词是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这一概念的落脚点和关键,一个完整的认同过程主要经历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

    首先,认知认同。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价值等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知,是认同的初始阶段。在该阶段,大学生仍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状态,仅只是初步了解和认知到了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础内容。

    其次,情感认同。认知认同是认同的低级阶段,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最初浅的了解。认知认同到了一定的阶段会产生情感认同,是一种认可、赞同,甚至是喜爱的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一旦产生学习和模仿,就进入了行为认同的阶段。在该阶段,大学生逐渐开始“在内在情感、思想意识和行为意志上由衷赞同施教者的观点” ,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最后,行为认同。指在对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思想、价值观念等来指导自身行为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过程,也是认同的最终阶段。在该阶段,大学生能够做到思想上信服、意愿上配合、情感上共鸣、行动上践行。具体来说,即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紧跟教师授课节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后,能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主动、自觉地拓展知识面,探究学科相关问题。

    总之,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就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不断深入和递进的过程。其中,认知认同是该过程的初始阶段,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顺利进行的基础;情感认同是该过程的过渡阶段,是促使行为认同发生的催化剂;行为认同是该过程的最终阶段,不仅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最终归宿,也推动着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再次发生。

    三、重要意义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总之,深入研究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培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重要力量的关键举措。

    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事关民族、国家的未来,高校大学生肩负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历史重任。只有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践行”,才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将把人民的期望和国家交予的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也才能自觉地担负起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历史使命。

    第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成才事关民族、国家的未来。然而,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趁虚而入,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确实,也有不少大学生因此而误入歧途。而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首要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此课程开设目的、课程价值和课程内容的高度认可。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相关问题和内容,不仅是高校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实现基础环节,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的要求。

    第三,要激发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需要以大学生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前提。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各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上课玩手机,课下忽视预习和复习,考试时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象。之所以此类现象频频出现,其根源依旧和学生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从内心上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只有不断地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与方法,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以他们乐于接受并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此课程在自身生活、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让他们产生学习此课程的内在需求,才能谈及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广大青年一代,在当今社会思想思潮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注释: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苏曉离,刘福堂译.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周君才、魏毅.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研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参考文献:

    [1]朱秋、李淑丽.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不高的原因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12(4).

    [2]陈锡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与研究.2017(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