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评《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
范文 | 摘 要 《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一书,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国家与时人(医生、病人、社会大众)对医病纠纷的看法,探索了这一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变迁,厘清了民国时期医讼凸显的原因。该书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长时段、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以及本文立足于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为当今社会所带来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医讼 医病纠纷 民国 明清 作者简介:高雪,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225 病人得病,医者为其医治,二者的目标一致:重在祛病。病人和医生,本应该是一对和谐的存在,奈何这种和谐的状态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意义的实现。反观当代的社会医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实在令人唏嘘。对医病纠纷的研究多存在医学史领域,从历史的维度去探索医病纠纷的著作并不是很多。但令人欣喜的是,马金生博士所著的《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在医学史、社会史、法制史的框架下,借助对医生、病人、社会、国家间互动关系的探讨与呈现,从历史的维度去探索这一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着的社会文化变迁,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该书是马金生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修改增加的篇幅在一半以上,所以相较于博士论文,显然已扎实深入。该书内容新颖,史料翔实,立论严谨,是研究医疗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力作。 一、内容梗概 本书除了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十章。在第一到第三章中,作者便指出自明清以来,医讼关系的紧张便一直持续并趋于复杂,最终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某些外在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动和共同作用下方予以凸显;在第四章和第八章中,作者向我们揭示出民国时期西医的在华传播、现代医疗模式的构建以及新闻媒体等因素对医病纠纷的影响;在第九章到第十章中,作者对中西医界因应医讼案件的相关态度及举措进行考察,明晰了中西医在民国时期的历史机遇。作者从历史的维度对民国时期的医病纠纷进行探讨,不仅为我们研究民国医疗社会史提供了新思路,还为研究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和演进提供了新视角,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谋求医病关系的改善,建设“健康中国”的当下来说,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该书得到了众多肯定和嘉许之声。余新忠教授评价说:“我认为该著是目前中国医疗社会史领域一部非常值得称道的力作”, “它的价值,我相信一定会溢出历史学本身,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徐兆仁教授对该书的学术价值、现实价值及决策价值等方面都予以了肯定,评价该书是民国社会史研究领域专门问题的鼎力之作。 《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一书的创新之处在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注重对国家、医生、病人和社会大众的综合考察,以及作者立足于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为当今社会所带来的借鉴意义。通过以上几点,作者将医病纠纷纳入社会的文化大背景中,从社会文化史的立场展开研究,勾画出国家、社会、病家和医家互动的场景。作者在以上几点为后人开启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值得我们吸收与借鉴。 二、特色与亮点 (一)长时段的研究视角 赵世瑜曾针对明清史和近代史的研究现况进行过反思,呼吁打通明清和近代时期的历史分野,在社会史研究中倡导一种总体史史观。这种研究理念对于史学研究的深入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正如作者所说:在处理一些关涉历史转型的问题上,如果只关注转型时期“传统”或“现代”的某一阶段,缺乏瞻前顾后的整体史视野,便会不同程度地因局部的“短视”而遮蔽掉许多有趣的历史面相。所以作者在研究医病关系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民国,而是将眼光置于更早的明清,打破“传统”和“现代”的界限,以求在贯通的历史中去找寻自己的答案。 本书在开端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明晰的问题:明清社会的医病纠纷“寥寥无几,难觅踪迹”,但到了1930年代,为何会出现“医病纠纷,极于今日”的现象呢?为了更好的考察民国时期医病纠纷凸显的原因,探索这一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着的社会文化变迁,作者采用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研究视线几乎穿越了四个世纪:上溯到16世纪初的明后期,下限截止到20世纪前半叶的1949年。最终,作者在这种长时段历史的前后对照中,更深入、全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结论:一些明显的社会文化因素因素,如仲裁机制、现代医疗模式;一些细微的因素,如诊金和“业务过失罪”的颁布和实行等,都对民国社会医讼的凸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分析每个影响因素时,作者都从长时段的视角进行考察,不可谓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如仅从诊金这个小因素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视角的熟练运用。在明清时期,部分医家的诊金就已经相当高昂,医病关系已趋于紧张。到了民国之际,诊金在医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对于平民之家来说,压力是不小的。可以试想,当病家花费了高昂的诊金,而病人不愈甚至是死亡,病家家属的愤懑会达到何种程度,这时医讼凸显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作者立足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对诊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才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医讼在民国时期凸显并非偶然,而是有迹可循。而如果仅考察民国这一短时间段,就很容易忽略这一因素。 作者采用这种长时段的研究视角,厘清了医病纠纷的发展脉络,在前后对照中得出了更深入、全面的结论。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置于字里行间,让即使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能看懂。简言之,通读全书,可以切实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一长时段视角的谙熟和巧妙运用。 (二)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贵在资料的占有,尤其是第一手资料的占有。 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也指出:“史学便是史料学。” 诚如以上学者指出的,做好历史研究,史料运用是前提。无论是民国时期的中医还是西医,均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资料既有中西医对医政建设的思考,也有对病家的观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解读,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醫生和病人的关系,但由于这些资料都是从医生的角度看问题的,未免带有医生的主观色彩。因此,作者对资料的选取上,不仅参考医家方面撰写的资料,还注重发掘大量的病患方面的素材,如中西医界所创办的刊物,报纸中关于医讼的相关报道和群众的来信部分,以及当时有关医病纠纷的小说和文集。同时,作者为了能够更深入清晰的了解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医讼案件,作者还参考了大量的政书法制类等相关资料。作者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考察和解读,推陈出新,揭示出了影响民国时期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因素,也让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医生、病家以及国家的司法成员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所演绎的诸多鲜活的面相。纵览全书,我们能既能体会到医疗社会史的厚重感,又能体会到法制社会史的严谨感。 明清之际的医病关系就已经很紧张,并已趋向持续和复杂。为了反映这个时期的医病关系,作者多采用当时名医家的记载的一些案例和分析,如:徐大椿的《洄溪医案》,余景和的《诊余集》等。著名的医家李中梓所提出的“病人之情”、“傍人之情”,生动逼真的刻画出了明清之际医病关系的全貌。除了通过从这些医家的视角看问题,作者还采用了一系列明清时期的文集、小说与笔记。《绿野仙踪》小说、笔记等,对医技浅薄、医德低劣的行医者进行了赤裸裸的揶揄和辱骂。《履园丛话》中,钱泳便绘声绘色记述了一个“狗医”的故事。虽说这些内容都出自小说家和幽默家之口,真实性或可待考,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态。既然涉及到纠纷,必然少不了对法制资料的运用。作者对大量法律法规类的文件进行认真梳理,抽丝剥茧,拨开重重迷雾,终揭开了民国医讼凸显的神秘面纱。 (三)资鉴当世 正如余新忠教授所说“它的价值,我相信一定会溢出历史学本身,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作者对民国时期医讼凸显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于我们而言,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对于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民国时期的医讼恐怕不能和当今社会的同日而语,现如今,我们会不时的在新闻中看见医闹,医讼的案件,医病关系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隐痛。诚如作者所言:医病关系的改善,更应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审视当今医病关系的社会文化根源。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感受到的,作者并不是去生搬硬套历史,而是希望读者从历史中学习。 读罢全书,掩卷长思,当下医患关系的症结又何在?又该如何解决这愈演愈烈的医病纠纷?该书为理解当下的医病关系提供了颇多借鉴。于政府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但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还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同时,民国时期司法领域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依然值得借鉴和反思:作出公正权威的司法鉴定。于病家自身而言,可能过高的心理预期和现代医疗技术有限性之间的落差,在未来很长时期恐怕仍然很难达到平衡,所以这时病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加强和医生的沟通交流。 三、不足和启示 作者采用长时段的研究视角,注重对国家、医生、病人和社会大众的综合考察,以及作者立足于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为当今社会带来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笔者认为本书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本书文字朴实、通俗易懂,但全书的图像内容并不多,笔者认为可以增加图像的绘制,使得文章更加鲜活饱满。如想要让读者直观的感受到民国社会医讼凸显的现象,作者可以把搜集到的医讼案件进行整理,绘制成折线图,以发生的数量为对象,清晰的补充文字所不能表达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吸引读者兴趣,一方面也能更真实的反映出民国社会医讼的凸显。但是瑕不掩瑜,本书还是生动展现了社会和病家、医家的互动关系,厘清了民国时期医讼凸显的原因。 四、结语 《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一书是马金生博士多年来呕心沥血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医疗社会史的一部力作,笔者不得不佩服马金生博士看待问题的视角和驾驭史料的能力。作者打破了以往只关注医家而忽视病家的局限,从更多人的视角去看待医病纠纷在民国凸显的原因;打破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更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医病纠纷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意涵,也使得本书的亮点和重点得以同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本书的更现实意义在于,作者立足于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为处理当下更为紧张的医病纠纷提供经验和教训。 注释: 马金生.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序一第2页,第1页,第257页. 常利兵.资料、视角与写法: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4(2). 傅斯年.史學方法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龙伟.民国医事纠纷(1927-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