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舆论对于地方立法的导向 |
范文 | 何琳吉 蔡天宇 摘 要 随着《立法法》修正案的颁布,我国未来的法律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地方立法的内容,如何将公众需求与立法重点结合,是政府开门立法的重要指标。近来蓬勃发展的电子化政务管理方式,通过各种平台向公民提供一系列服务,同时也可以收集民意体察民情。其中的政务公开、官民互动、实时管理等功能极大的拉近行政机关与民众的联系,促进政务便捷高效的运行。在立法过程中,也可以广泛收集网络舆情,针对主要矛盾进行解决。 关键词 大数据 国民情绪 立法导向 作者简介:何琳吉、蔡天宇,浙江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058 电子民主是新技术平台下民主发展的一种新载体,是公民参与民主程序的一种民主程序,常用的工具为政务微信、政务网站、以及政务app等。网络舆情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上的论坛和社区等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对于征集问题的看法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民意 。而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这种网络舆情便逐渐成为民意的主流,不但反映、导引和强化这民众对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认知,也成为立法者考虑民意的重要指标。公共价值并非公共管理者想当然认为对公民或对公共管理者自己最好的东西,其达成取决于公民的意愿和判断。 公众舆论的变化意味着有大批的民众正沿着某种共同的路线思考,这种公众情绪的变化对于政治结果具有的重要的影响,同时不可避免的是这些公众情绪的变化如同钟摆一样,会根据热点事件的变化而随之摇摆。比如在任何引起激烈讨论的热点事件中,我们会发现民众总是倒向一派,在另一派得到关键证据时民众情绪开始倒向另一派,两个派别会有意见领袖,而且也会涌向新的意见领袖加入。在复杂的社会事件中,会有更多派别,但是总体上两级分化的派别占主导地位,中立的派别声音很小,支持派和反对派没有长时间的站稳阵脚就会出现部分叛变的民众情绪,此消彼长。而在结果,民众的情绪因为长时间的争吵而疲累,事件的發生也几乎水落石出,此时的民众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事件的长远的解决办法。我们将此种社会行为类比到立法过程中的民意收集过程,这种国民情绪的捕捉未必通过广大公众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广大公众的抽样调查中发觉构成公众情绪或趋势的意见,以及提取强烈的情绪导向作为主要矛盾,对于争论激烈的正反两派作中立者平衡矛盾,这正是立法者需要看到的。 一、网络舆情的实证研究 为了解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立法的影响,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样本分布中其中36.4%为金华本地人,30.7%为浙江其他地区的人,32.9%的人来自于其他省市。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38之间,占71.4%,均值为25.75。其中正处于工作状态的占44.7%,职业分布中商业和服务人员最多,占54.1%,其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25%,剩下的职业类型占比接近。通过调查发现,关注立法的比例在37.2%,而下图为参与立法的人群中方式的比重,可见网络留言与报纸提供意见的市民占比较大,通过网络参与立法接近半数。 据实证调查得出的数据,公民参与立法形式单一,以网上提供意见为主。虽然目前已有较多关于民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但这些依据较零散、不系统,且一般为原则性条款,对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方法、内容无明确的制度规范。如上所述,以金华市为例,在其拥有立法权的三余年来,没有任何一部法律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致使立法渠道十分狭隘。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旦矛盾通过网络空间平台相互交织,其表现出来的威力和结果将呈现几何式增长,也会衍生一些新矛盾。 二、网络舆论在立法过程中重要性较低的原因 (一)政府未充分履行责任 公共价值理论认为政府在创造公共价值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公共价值的潜在创造者、公共领域的塑造者,政府在引导公众参与、追求公共服务精神过程中担任着元治理的角色。 政府在于民众沟通时存在核心定位不准、服务意识不够、方法措施不当的问题,就会引发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危机。政府应当积极把握民众对于改善立法的价值看法,并且科学的对公众意见进行引导,平衡焦点事件中正反两派的冲突,提取主要矛盾。传统的工作方式并没有与新时代公民的生活习惯接轨,而当下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政务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提供了快捷的方式,收集民意、体察民情也更加方便,因此也应当合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整合公民意见碎片,以立法的形式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二)网络舆论反馈机制尚未建立 在中央政府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大多建立了门户网站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并且通过不同的网络形式与民众互动。同时提供了部分政府信息。据调查,目前政府网站数据信息质量较差,收集民情民意的信息发布数量很少,而且对于问题解决后的反馈机制只是停留在系统自动回复的阶段,政府公开的信息多以公告为主,实质信息比较少。在普通群众更多关注的政务微信与政务微博上显示的信息更加稀少,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离公众的期待仍然相差甚远。在立法过程中,真正体现民意民情,也较少采用网络的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听证会和人大代表讨论作为政策制定的主要考察对象。 (三)从事网络互动制度的人员稀缺 网络舆情的收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平台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兼职或者外包给新媒体公司,这就造成技术人员与指导人员不对接以及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公众不接受传统的政民交流方式,实际上也不接受较为简陋的现代网络平台,人员稀缺造成的另一个缺陷就是反馈制度不完善,民众在抒发见解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复和解决,在法案成型后,人大的对外报告中也没提到民意收集对于立法草案的影响,久而久之便对政民互动制度产生不信任。 三、提高地方立法中网络舆论比重的对应策略 (一)强化政府责任理念 在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中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手段和新工具将网络空间推上了现代公共领域的舞台,政府的责任模式从管理型走向治理型,在问题的解决事采取共同协商、相互对话的协同治理模式。压缩权力的等级结构使其扁平化,是互联网政治的重要特点,政府应该塑造治理团队的服务意识,在政府服务中起着引导、整合的作用,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各方团队的责任与义务。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在网络空间的推动下越来越强,使得政府部门的功能得到真正利用,涉及诸多公民和组织的利益以及远期规划更需要政府担当责任,与民众有效沟通,积极进行社会改革。 (二)将立法过程中网络民意的反映作为政治考核指标 针对政务服务供给主体对于网络民意的忽视,各级应该加强政务公开以及问责制度。以往的政府公开只是限于政府公文的发布,而法案的制定过程中网络参与程度也应该公开,使参与者更加有获得感。对此,上级政府有必要通过法律法规确定政府在舆情收集中需要承担的具体义务,而且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政府作为服务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进行日常监管和间断性考核。不仅在偏好表达中需要公共参与,在政策制定、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等其他公共价值管理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公共参与。所以,政府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志愿者、甚至个人合作。 (三)提高民众参与度 1.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积极性 目前的社会公众大多数时间是用于处理日常的工作和个人其他娱乐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各类电子设备。然而大部分的立法草案意见征集、听证会人员招募都是公示在报纸或者新闻联播等较为严肃的媒介之上,在科技盛行的现今,传播程度和大众知悉程度显然是不足的。 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公民才应该是社会规则的真正制定者,才应该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民主国家为公民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也要保障这种参与具有切实的影响力。而公民如果未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地方的立法过程中,所谓民意得到重视和尊重便是空谈,从本质上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也就难以得到贯彻。因此,只有从内在的提高公众自身的参与意识,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从而由内而外地表现出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2.适当延长公众可参与的时间 在部分地区的立法过程中就出现过片面追求效率,而导致立法时间短,公众难以及时参与的情况,久而久之公众对这立法的关注度就会逐渐下降。适当的延长公众的参与时间,让公众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关注和了解当地现有的立法具体情况,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自己对即将新立的法规的观点解读。在日本,立法听证征求社会参与人和建议最少不得少于30日,如果对某项事件存在重大争议时,仍然可以继续延长事件。因此在我国,适当延长公众可参与的时间,做好时间和效率的平衡。 (四)加强政府“互联网+”政治团队建设 目前各级政府对于政府门户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尚未引起真正的重视,工作中心仍然放在其他繁杂的政府工作中,而负责政务网站以及新媒体运营的人员也是兼职或外包,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互联网+”政治团队,这就导致了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其定位和责任认识不正确。对于立法过程来说,没有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去做更多的民意收集工作,為此政府可以划拨一些公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专职工作,也可以与专业的大数据团队合作,对于网络舆情平台的建设更加人性化,加强与网络平台上的民众进行沟通反馈,在政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中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成熟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发挥电子政府的作用。 注释: 高奇琦,阙天舒,游腾飞.“互联网+”政治 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70-171. 马克·H穆尔.创造公共价值.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03. 吴含赟.地方政务微信服务的公共性偏离与矫正策略研究.浙江财经大学.2018. 张小航.创造公共价值: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新动向.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2):151-15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