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 |
范文 | 摘 要 高校是对青年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进入“微时代”,其对思政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在“微时代”下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成为了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微时代 高校 思政课 作者简介:邓礼娟,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092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介迅速成为时代宠儿,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与认可,其标志着社会进入“微时代”。“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微媒介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推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一、“微时代”的含义 “微时代”并不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是指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们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开展信息交流时代的特定称呼。尤其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例如微信社会软件,其集视频、语音、图片和文字等功能为一体,可以支持双人以及多人聊天,通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99.7%的学生都使用微信软件进行交际,微信用户在2018年也突破了9亿,覆盖全世界200多个地区和国家。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会软件改变了思政教育的传统形式和途径,为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二、 “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几点挑战 (一)信息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微博、微信作为新兴的微媒介,其信息内容以网络为主要来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将网络作为意识渗透和文化侵略的主要阵地,例如近些年相继曝光的“网络大V”和“公知人物”,都在网络上发表各种反动言论,加之一些极端势力和人群的煽风点火,网络中充斥了大量负面的言论和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对思政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对网络信息缺少理性取舍和判断的能力,负面信息容易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带来影响,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扭曲、信念迷茫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二)信息开放性带来的挑战 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信息呈现开放性特点,其促使思政教育体系和内容不断丰富,但同时也对思政内容的准确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带来影响。首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材和课堂为唯一途径,通过微媒介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任何地方的所有信息,并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而这些信息真假难辨、鱼目混珠,在正能量信息中掺杂着各种西方落后和腐朽信息,而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无界性,对思政教育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思政教育涉及素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将各种内容捏合成一个教育整体,但是微媒介的特点为内容随意性和碎片化,很多信息都是没有经过思考和推敲而任意加工和随意转发的,甚至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对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系统性带来负面影响。 (三)传播快捷性带来的挑战 以往思政教育主要以教材和课堂为载体,在“微时代”下,以往的载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首先,课堂教学是思政教学的主要载体,其对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思政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加之课堂教学受到空間和时间的制约,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单调和枯燥心理,微媒介以手机和网络为载体,其传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但是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会进一步弱化;其次,从思政课发展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与新兴载体融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构建方法、运用形式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信息素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如何将课堂教学和新兴载体充分融合,成为了教师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难题。 三、 “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迎来的改革机遇 (一)适应时代发展特征 思政教育需要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其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需求,以时代背景为教育出发点,才能突出体现思政教育的现实性和可靠性。“微时代”是当前最为突出的时代发展特征,例如学生通过微信以及微博等社交工具,自由对社会焦点事件发表个人看法,而思政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媒介,与学生开展深度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观点,将思政知识以微媒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二)拓展思政教育模式 首先,“微时代”改变了以往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体的固化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平等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媒介的优势,将思政内容及时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世界发生的动态新闻,让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最后,微媒介集视频、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元素为一体,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将知识真切而立体的传递给学生。 (三)引导正确思想观念 思政教育以文化作为载体,通过微信以及微博等微媒介的功能和优势,可以将我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传递给学生,以更加生动、更加便捷以及更加现代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 “微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相关路径分析 (一)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基于“微时代”下,想要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教师在利用微媒介开展思政教育中,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娱自乐,要主动利用社交软件与学生加强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微信和微博,通过朋友圈、转发以及评论等功能,掌握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其次,教师需要借助微信覆盖面广、传播力强的特点,积极弘扬和传递社会正能量,造势引导、主动出击,在校园内部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挖掘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而不断适应和满足思政教育需求;最后,教师需要重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其网络道德和自律能力,帮助学生在繁杂的内容中正确辨别信息真伪,做到不评论和不转发来源不清的信息内容,避免学生盲目跟风和盲从,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占领舆论高地、营造健康环境,发挥思政课的引导力和控制力。 (二)实现课堂媒介融合 随着微媒介的快速发展,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微媒介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了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课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方式,实现课堂与媒介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政课的实时性和有效性。首先,思政课需要摒弃以往以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固化模式,要立足与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事件,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学生进行讨论互动,通过微媒介引导学生科学研判社会事件,将所学的思政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其次,微媒介的思政教育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避免无物空洞的理论教条,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例如,高校可以将时事热点、课余娱乐、同学情感、现实生活和校园学习作为专题进行宣传,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再次,要鼓励学生利用微媒介加强交流讨论,为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提供平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掌握其思想和行为动态;最后,高校要利用微媒介进行思想精神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和民族意识,抵制西方思潮和不良风气,根据社会发展和变化更新和充实微媒介思政内容。 (三)做好高校课堂关系 首先,高校管理者和思政教师需要转变育人理念,主动迎合“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积极利用微媒介开展思政教育,将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充分融合,开展微活动、微文化和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使“微”教学实现系统化、平台化以及规范化,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政教育“微”体系;其次,思政教师要主动学习新语言和新技术,运用微信以及微博等媒介开展“微活动”和“微专题”,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辅导员、院系、行政部门和高校党委要积极利用为媒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收集学生精神需求和思想动态,掌握思政教育主动权;最后,高校需要建设思政舆论阵地,认真打造班级微群、社团微群以及校园微群等育人资源,利用微信社交平台更新速度快、传播能力强以及信息量丰富的优势,扩展和完善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四)运用微课辅助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实践教学中,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其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以微视频和微课件为教学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微时代”下,教师需要积极利用微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辅助手段。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设计微视频,视频时间要保证在10分钟之内,并且涵盖教师点评、练习题以及教学素材等元素,学生利用微视频可以高效完成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结合思政教材为学生设计各个主题的微课资源,打造具有较强系统性的微课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将课堂教学与新媒介充分融合,以学生熟悉和欢迎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其课堂的针对性、即时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现代化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丹.微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的方式探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1):50-52. [2]霍洪宝.“微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新闻爱好者.2018(11):107. [3]王功名,王志强,赵晓乐,宋浩,蔡萃.探索基于“微平台”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育研究.2018(45):94+9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