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 |
范文 |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发酵,质疑中国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做好中国的事情,全方位、更真实的展现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高度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鼓足勇气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和吸引力,彰显中华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要追根溯源,传承中华文化优良基因;要择善而从,展现中华独特的审美风范;着眼未来,坚定立场。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承传统 文化交流 坚定立场 作者简介:王琳,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思政课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111 習近平主席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殊死拼搏、历经艰辛而取得的非凡成就,我们要回顾历史、奋进当下,开辟未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鼓足勇气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和吸引力,彰显中华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价值觉醒基础上的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理解、认同、尊敬、信任和坚守。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的认识、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充分肯定其文化的内涵和传统,不忘初心、坚定文化信念,增强文化实用性,同时能够以博大的胸襟兼容并包、择善而从,并能够站在时代制高点着眼未来、对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充满信心。我们要坚守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加强文化交流,汲取国外文化的精华,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风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使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一、 追根溯源,传承文化基因 (一)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价值追求 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强根固本,只有发扬传统、保证根本,才能保持文化的特质,发挥文化的精神力量、形成独特的民族品牌。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汇中保持独立,但又不孤芳自赏、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深层次理念,不仅造就了历史的辉煌,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思想基因,它本身就是我们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体现。首先,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笔不菲的历史财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着文化自信的民族,这种自信是基于我们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及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人民利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的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告诫中华儿女要反思、要内敛、要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勇、恕、让等思想是每个中华儿女熟记于心,并影响着中华儿女在生活中做到诚信友爱、崇尚正义、宽宏仁和、智慧勇敢……传统文化蕴含的这些思想文明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发展的文化养料,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缤纷一角,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抔土壤。当然对待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精心萃取其精华,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底气的内在要求。 (二) 革命文化筑就坚强基石 我国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革命文化经历了形成、发展、丰富、创新等一系列过程,她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始终,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充满了时代特征,是我们的一笔深厚的文化财富。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人民备受欺凌与蹂躏的时刻勇敢担负起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历史重担,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谱写了革命文化的精髓。革命文化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凝聚着不懈奋斗、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印记都承载着理想的火种、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崇高的担当意识。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近代世界上瞧不起中国的人、瞧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完结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觉悟,对我们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正是源于这种强大的精神激励与感召。 二、兼容并包,展现中华文化风范 (一) 胸怀博大,融汇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外源 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自信心和它勇于敞开胸襟,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和消化外来优秀的文化成果分不开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经久不衰,除却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和生命力之外,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每一个文化都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只有兼收百家精华、融合他家所长,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华文化的提升。中华文化既有博采众长、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历史,也有过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窘境。中国同国外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是在汉朝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之后;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高度统一,中外文化交流达到盛世的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对少数民族和境外各国采取开放、兼容政策,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时兴起,拓展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宋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方位不断延伸,联系日益密切,外国人来中国游学、传教、经商也带来了域外文化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笔画、园林设计在国际上蔚然成风。历史证明,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使中华的优秀内核不断壮大。 (二) 择善而从,为我所用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所在 开放包容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照抄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学习借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壮大都有其适合生存的土壤,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都会对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产生影响。当今社会,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优劣并存的外来文化,我们要持有理性分析判断的态度,做到辩证取舍、鉴别好坏,剔除槽粕。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批判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中蕴含的民主法治精神、科学辩证意识等合理的文化因素。同时也要警惕打着文化旗号的西方腐朽的思想侵蚀,西方一些势力总是借助文化开放的借口,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文化渗透企图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念,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擦亮双眼选择好的,剔除坏的。当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我所用,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需要我们中华文化的吸收整合功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交汇融合,打上中华文化烙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 文化交流,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的溢彩之光 文化都需要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锁在深闺无人知”,文化都是在交流、碰撞、融合中壮大自身,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另一种表现。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外来文化走进来的交流互通,不仅能够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还能够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地壮大和完善自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新时期步入新时代,同国外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孔子学院在多个国家成立,并成功将中华灿烂文化推向全世界,打造属于中国的文化品牌。汉语在多个国家一跃成为第二大外语,随着汉语在国际社会的广泛运用,中华文化的魅力逐渐显现,中华文化的价值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创造更多的对外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使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精神、中国风貌,这些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三、 昂首展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底气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也对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经过以上论述,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及特质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不懈的精神追求,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涵养,也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更要坚定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稳方向 我们党是一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的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党,是把人类历史最优秀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心骨和指南针的党,是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文化强国独特价值的党,是不断创造性的丰富马克思主义,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党。我们党正是靠着坚定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们党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的内涵、地位、作用、价值、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又能从全球化视野中,夯实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切实搞好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是我国的文化实力“形于中”而“发于外”。党的领导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證,在大是大非面前表明立场,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管理和宣传体制,大力推进文化的再创造转化能力,使文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二)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每一个社会都会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和取向,必须有一个与经济、政治相适应并能被社会广泛认知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社会意志和力量。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家稳定与和谐,是一个国家的魂魄和归属,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要使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人们所认同、接受、践行必须通过教育引导、文化滋养、宣传实践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用高尚的品格带动群众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要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中真正培育起来。其次,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不忘传统,吸收外来。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优势,也有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的今天,我们更要坚定这份自信,认真梳理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传统优势、发展前景,增强民族底气,发展民族文化,打响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2018年版).人民出版社.2018.5. [2]周玲.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民族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2. [3]沈江平.文化自信建构中的三种“文化传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0). [4]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科学社会主义.2012(3). [5]刘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思想理论教育.2012(1). [6]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理论教育.2016(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