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贵州省中医药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范文

    王汇闽 陈瑶 南美花

    摘 要 贵州作为国家扶贫的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贵州省近年来在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贵州中药材产业扶贫经验的梳理总结,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中药材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经济价值高、环境适应性强、产业链条长、带动就业广的特点,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关键词 贵州 中医药 产业扶贫

    基金项目: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中医药颁布背景下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研究”(2018jd091) 。

    作者简介:王汇闽,贵州中医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陈瑶,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法学、法社会学研究等;南美花,贵州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法学、知识产权法等。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00

    一、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理论基础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认为,企业从本质上说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企业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和价值,而不是简单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本研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分析对中医药企业在产业扶贫工作当中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机理,从而对中医药企业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括经济、法律、道德以及慈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现阶段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脱离贫困,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尤为凸显。企业不仅要追求自身利益,同时还要履行社会责任。

    二、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扶贫现状概述

    (一)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概述

    经过调研发现,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扶贫成功经验和案例不少。如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从事仿野生种植天麻和以仿野生种植天麻为原料的“九龙腾”牌天麻系列产品,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两种模式,使其所处中坝村从以前70%的精准扶贫户,到2018年下半年几乎全部实现脱贫。赤水市信天中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实现现自然野外基地总规模达到30000亩,成为国内最大的国家级金钗石斛野外种植基地,走出了一条“点石成金”的脱贫致富路,实现三大产业年总产值20億元。安顺市西秀区钰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安顺市药王谷生态观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巩固原有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品牌文化、扩大企业经营、推广大健康“药旅”结合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贵州信邦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了中药材 “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生产—植物提取—研发—销售”的中药产业链。该公司以贵州为中心全力打造中药材良种选育育基地和种植推广基地并向全国辐射,农户通过基地务工或种植中药材,可实现年收入5000元/亩以上。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和研发为一体,兼销售保健食品、食品,综合开发山地资源,于2016年6月获得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证书,通过让农民参与中药材的供应,使农户大部分实现了脱贫。

    (二)贵州省中医药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归纳

    调研发现,贵州省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可归纳为两种主要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指以地方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经营地方性产业和产品,通过与中介组织或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吸引中介组织或农户参与农业产品的种植和经营当中,并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统一生产,企业进行深加工和对外销售,以实现拉动企业自身与贫困群体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商业经营模式。在贵州省主要采用的是“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三种形式。 这种模式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不难看出,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而且贫困地区能够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发挥地方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

    “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是指农业生产者的带头人、技术能手、政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等,在产业扶贫吸引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方式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合作社或者协会统一组织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并实行统一管理,到每年年底或者固定时间进行分红的一种模式。通过调研发现“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农户自愿组织、农户自主经营、农户自主管理。这种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合作社分工明确,有明确的市场调研,有产品销售的渠道,有风险共担的组织,能够保障农民的最低收入。

    三、贵州省中医药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一) 贵州省中医药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府角色层面:容易滋生政府权力异化

    中药材产业扶贫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脱离政府而单独运行。但与此同时,在中药材产业扶贫中,由于政府拥有了资源配置的权力,因此,就有可能面临着权力“异化”的潜在问题。在个别地方,政府未能充分融入中医药产业扶贫机制,“两张皮”现象也较为明显,政府与中医药产业扶贫之间的这种内在张力会影响到扶贫长效机制的生成,从而引发不良后果。

    2.贫困人口层面:缺乏动态跟踪与精准管理

    在中药材产业扶贫过程中,必须对贫困人口的基数及其范围实行精准识别。但从贵州省的现有实践来看,在局部范围内尚存在着贫困人口进入退出机制僵化的情形,这也将会严重影响到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建档立卡是为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及摸清帮扶需求,是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监管方式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已治愈并脱贫居民由于自身发展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不愿退出,长期占有国家资源,享受扶贫待遇,使得真正需要的贫困居民无法享受应有的帮扶而仍处于贫困状态。

    3.扶贫机制层面:信息扶贫与中药材扶贫脱节

    贵州作为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在信息共享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然而,当前信息扶贫与中药材扶贫相互脱节,未能演化出共享共治的互益模式。例如,为了推进全省扶贫信息工作的开展,早在2013年,贵州省就开始研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省扶贫数据库等大型“电子数据中枢”。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县市的中草药扶贫工作仍未能与贵州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其贵州省全省扶贫大数据库实现有效对接,与全省扶贫数据、健康档案数据等大型数据库的互联与互通任重道远。

    4.扶贫模式层面:两种模式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普遍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品牌号召力低、市场渠道不宽、企业竞争力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中医药产业扶贫产生影响,特别是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问题最引人注意。一方面,贫困农户的市场竞争意识差,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差。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此外,“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权结构模糊。尽管合作社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各成员收益比例,但一旦进入市场,合约以外的经营所有权被企业与少数人占有。 二是缺乏规范化管理。目前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大都是合作社的发起人,较其他成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管理缺乏的专业性,这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贵州省中医药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促进精准扶贫人口与政府扶贫人员的双重意识觉醒

    授人以鱼都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促成精准扶贫人口的思维转化及其意识觉醒,就成为影响中草药产业扶贫绩效的重要因子。大量扶贫开发成功案例证明,精准扶贫不仅需要物资扶贫,更需要精神扶贫,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于政府的扶贫工作人员来说,意识觉醒也同为重要。为了建立中草药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必须引入责任制,利用责任制来对扶贫工作人员进行动态考核和量化考核。

    2.實现信息扶贫与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制度共享

    信息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只有掌握信息才能获得竞争先机和合作机会。一方面,通过建立信息扶贫与中草药产业扶贫的互联互通,能够使得两者衍生出良性互动机制,进而使得两者产生“合力”,共同致力于扶贫对象的精准化与扶贫工作的有序化。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扶贫与中草药产业扶贫的“二次联手”,也能为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视阈,从而创新既有的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化、地方化、高效化特色的民族地区特色扶贫道路,从而实现扶贫模式上的自我蜕变与自我升华。

    3.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发展,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或完善扶贫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可以从拓宽企业信贷融资渠道,为企业搭建产品销路平台,加大税收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在土地经营权方面加大至支持力度,从而激发龙头企业的竞争活力。同时,在产业扶贫当中,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政府负责对利益联结的内容、途径、目标等进行宣传,辅导贫困农户参与其中,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规范合同内容,政府对合同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查,以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定义模糊,并引导农户学习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同时,如果政府能够以三方协议的方式参与其中,这对规范和监督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无疑是有好处的。

    4.推动合作社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

    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是:民办、民管、民受益。而如何规范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共赢共发展的局面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首先,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要明确利益分配格局,将最后的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和股金分红。再次,建立高效、民主的决策机制。每位合作社成员社员必须有表决权和知情权,使贫困农户的参与度得到提高。

    5.推进农户自身素质建设,提升农户种植技术水平

    贵州省农户增收速度总体来说较慢,关键因素在于贫困农户对种植新技术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较差。部分贫困农户存在靠政策吃饭的懒惰思想,对新生事物的认知缺乏好奇心和动力。因此,贫困户应积极主动充实自己,克服懒惰思想,同时要增强信心,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此外,要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内在建设,从而更大限度地获得产业经营带来的收入并取得利益均等的各项权利。

    参考文献:

    [1]田鹏,陈绍军.“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运作机制分析——基于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2016(6).

    [2]王春萍,郑烨.21 世纪以来中国产业扶贫研究脉络与主题谱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

    [3]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5(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