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双维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范文

    关键词 双维度 新时期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认知情感行为

    作者简介:鲍秋旭,河南科技大学,助教。

    中图分类号: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95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本研究以河南省洛阳市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策略。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内在、静态的心理状态,二是外在的、动态的行为表现。从内在静态的角度可分为: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责任感、人类责任感六个方面。从外在动态的角度可分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责任认知是基础和前提,社会责任情感认同是从社会责任认知到社会责任行动的重要环节,社会责任行动是社会责任认知和情感认同的最终外在体现。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的设计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可分为,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层面;从内在静态的内容角度可分为: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责任感、人类责任感六个方面;从主体来看,主要有社会外界评价和大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在参考相关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主编制了调查问卷(学生篇)、(社会篇)。学生篇问卷共计27个题目,分为4部分;社会卷共设计了20个题目,运用5级量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调研。

    (二)样本的选取

    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50名社会人士和洛阳市3所本科院校(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的600名大学生。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其中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学生卷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2份,有效回收率97%。社会卷共计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三、研究结果分析

    在“您觉得缺失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严重吗?”一题中,有23%的人认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较严重”“严重”,从中可以看出,不少人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表现,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总体情况分析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方面

    从调查中发现,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情况较好,大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集体、国家和人类有一定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学生对自己有较强的责任感,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并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養,为顺利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大学生对他人有较强的责任感,大部分学生乐于助人,对身边遇到困难的朋友和同学,愿意热心地帮助他们;第三,大部分学生愿意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自觉排队,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第四,他们具有爱国主义情感,他们坚决支持祖国的统一,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有强烈的决心,拥有满腔的爱国热情;第五,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比较清晰和准确,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内容及表现形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能辨别负责任的行为与不负责任的行为。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消极方面

    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消极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前期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容易受到如网络、社会舆论、同伴群体等外界方面的影响,容易从众,稳定性较差;第二,00后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00后与80后、90后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思想有较大的差异,0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第三,自我中心意识较强,00后一代人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之中,一部分学生不懂得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的意愿强加于人,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第四,自我约束力较差,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来自家人、学校、高考等各方面的压力,将考入大学作为唯一目标,但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家人和学校的高压约束,加之个人自我约束力较差,沉迷网络游戏,惶惶度日,出现学业问题,不能按时毕业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

    (二)从社会责任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维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的平均分为3.3114、社会责任态度和情感题平均分为3.1035;社会责任行为平均分为3.0643。可以看出,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平均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社会责任认知的分数较高,社会责任态度情感分数次之,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分数最低。在社会责任认知方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概念的理解要比社会责任感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社会责任情感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家庭的责任感较其他方面强;在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方面,大学生在自己、家庭、国家等方面的责任感较强,但是他们对他人、人类和自然等方面的责任感较弱。

    (三)从社会责任感的静态内容角度分析

    自我、家庭、他人、集体、国家、人类责任感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26、3.16、3.24、3.16、3.15、3.10,其中自我责任感最高,人类责任感最低。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把集体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任何时候都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认为天下兴亡是我的责任”,两题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的集体、国家责任感还较弱,在遇到自身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更多地考虑维护自己的利益;第二,“关心人类的发展”平均得分仅为3.02,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人类责任感弱,他们缺乏长远的责任意识,考虑更多的是眼前利益;第三,“经常当志愿者为他人无偿奉献”平均得分仅为3.08,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履行责任的心态,虽然在别人遇到困难请求帮助时,他们会伸出援手,但是却不会积极主动询问他人是否需要帮助。

    (四)从学生自身和社会外界的对比评价的角度分析

    学生自身对他们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评价得分为3.30,社会外界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评价得分为2.85,自我评价分数高于社会外界评价分数。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逐渐趋向成熟,但是他们容易受到网络、社会舆论、同伴群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我认识有一定局限性,独立判断能力欠缺,所以他们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认识模糊,不能准确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社会外界仅从学生的表面行为来判断社会责任感问题,未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所以社会外界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与建议

    新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在生理发展上已经接近成年人,对社会需求较为迫切,同时他们又处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的他们,自我概念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虽然丰富但缺乏稳定性,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合,应主要从知识传授和开展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和安排教育计划,构建全面、丰富、新颖的责任感教育知识体系,教育内容应涉及到社会责任感的各个方面,不可偏废一方。同时,责任感教学应将课堂讲授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例如播放责任教育视频;鼓励学生多看新闻;组织学生“红色旅游”;参加志愿者服务等等。

    第二,引导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个体与他人、集体、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主动承担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强化社会责任感;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同时还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切实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优化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保障。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和个人予以表彰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优秀示范作用,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和个人予以惩戒,激励大学生切实主动地重视并践行责任,为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打下基础。同时,由于新时期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传播媒体的影响,还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三)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父母应该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在生理上趋于成熟,心理发展变化较快,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逐步积累,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父母作为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任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实际特点,利用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同时父母也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与社会外界交往,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在工作中要有职业道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关怀他人、理解他人,为孩子做好榜样和示范作用,从而提升孩子的责任感。

    (四)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引导是核心,社会环境是保障。父母在家庭驾驭方面,要多关心孩子在学校期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言传身教中教会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学校教育,除了学校在课程教育中贯穿社会责任感教育,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要努力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董洪亮.教育部部长—教育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N].人民日报,2010-09-06.

    [2]殷宏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12-17.

    [3]李帅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实考察与教育引导路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20.

    [4]陈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以江西南昌五所高校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3(6).

    [5]海珍.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探索[J].科学之友(B版),2007(1):120.

    [6]树理.届外公民教育的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3-45.

    [7]国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3):112-1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