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
范文 | 徐兴 摘 要:贵州地区复杂,经常会出现崩塌,崩塌会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下面,以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北侧后山一带山体发生崩塌为切入点,对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崩塌;危岩体;经济损失;岩体结构 1 项目由来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北侧后山一带山体发生崩塌,崩塌危岩体体积为5~15m3不等,崩塌体崩塌后滚落至坡脚迷达小寨村民聚居活动范围内,严重威胁迷达小寨102户50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当地村民向当地政府及国土主管部门反映,引起了水城县国土资源局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解决崩塌(危岩体)对迷达小寨村民的影响,水城县国土资源局委托西南能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对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二斗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进行勘查及施工图设计工作。 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北侧后山自危岩形成以来,不断发生崩落、掉块以及局部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尤其是每年雨季,陡崖上的危岩块体发生崩落的次数增多,且危岩体顶部的卸荷裂隙逐年扩大。据调查近年来,危岩体沿其原生结构面发生开裂,将危岩体分解成碎石块,多次发生崩塌滚落,崩落的岩块滚落至坡脚,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崩塌(危岩体)前沿坡脚为迷达小寨村民集中居住区,受崩塌(危岩体)威胁的村民为102户508人(见附表),危害程度为重大级,危害等级为一级。危岩体一旦失稳将威胁到坡脚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超过1500万元以上,危害性极大。 2 分析岩体结构 2.1 岩体结构特征 2.1.1 工程地质特征 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后山危岩体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灰岩,岩溶发育;危岩体下部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为软质岩,抗风化能力弱。由于抗风化能力的差异、岩石软化系数不同,使得危岩体底部多形成大小各异的凹岩腔,加剧危岩体的形成。 2.1.2 裂隙发育特征 由于岩体受地质构造、风化作用的影响,危岩体裂隙较为发育,危岩体切割成块、柱状,其中主要裂隙有①210°∠75°、②75°∠80°等两组。两组节理面均为竖向节理,节理面相互垂直,成为危岩体的主控节理面,与层理将岩体切割成柱状,块状,产生崩塌、掉块等。 2.2 危岩体形成及诱发因素 2.2.1 危岩体形成因素 场地内危岩体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岩性、节理构造裂隙、岩溶、植物根劈作用,差异风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控制的结果。 (1)地形地貌。危岩体所在斜坡地形坡度较大,坡度一般40~60°,局部基岩陡壁处70~90°,为危岩体的变形提供了动力条件,也为崩落岩土体的快速滚动提供了场地条件,且陡倾斜坡面也不利于坡面危岩的稳定。 (2)岩性。崩塌危岩体岩性为灰岩,为硬质岩,抗风化能力强,因此形成的危岩块体崩落时保持较完整,不易分解成多个小块体,崩落岩块体积较大。 (3)裂隙。控制区内危岩发育的裂隙主要有层面裂隙、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 ①层面裂隙。区内陡崖主要由中厚~厚层状灰岩组成,层间间距1-2.0m,多闭合,切向坡,该组结构是危岩的顶、底界面。 ②构造裂隙。危岩体发育的构造裂隙主要有两组。两组节理面均为竖向节理,节理面相互垂直,成为危岩体的主控节理面,与层理将岩体切割成柱状,块状,在降雨、震动条件下,极易引发掉落及崩落等不良地质现象。 ③卸荷裂隙。危岩的卸荷裂隙,是在构造裂隙基础上,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卸荷裂隙走向与斜坡走向近似平行,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 (4)岩溶。岩溶為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现象,危岩体于后缘顶部卸荷及构造裂隙受溶蚀作用,原有的裂隙变得更宽,且发育深度更深,因此,可见危岩体呈孤立的柱状岩体。 (5)不同岩类差异风化。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岱港镇崩塌危岩体下伏软质岩类,因而不同工程地质岩类差异风化也是危岩体的形成原因之一。 危岩体分布在强度较高的、厚度较大的母岩上,由于危岩底部出露泥岩、粉砂岩等软岩,存在差异风化作用,软岩上部为硬质岩类,易被硬质岩压碎,使上部的硬质岩失去基座而形成危岩体。这种顺向坡的“上硬下软”的工程地质岩类组合往往易形成崩塌危岩体。 (6)植物根劈作用。陡崖上植被发育,植被根系伸入岩体内,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将岩体分解成快体。 2.3 危岩体发展趋势及危害性 综合本次勘查成果及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长期以来化乐镇迷达小寨后山陡崖常有崩塌发生,大部分崩塌块体堆积在陡崖下面,少部分较大块体滚落坡脚,坡顶发育的危岩带和残留的危岩体对坡脚迷达小寨构成威胁,近年来,危岩体的裂隙与松动程度变化明显,陡崖坡面岩体不时有崩落掉块发生。坡脚是化乐镇迷达小寨村民集中居住区。危岩体或堆积体危石一旦失稳将危及坡脚化乐镇迷达小寨102户508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超过1500万元以上,危害性极大。 3 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3.1 防治原则及目标 3.1.1 防治原则 由于陡崖上危岩威胁村民较为集中,危岩崩塌产生的危害性大,治理工程意义重大。治理工程方案必须针对其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来制定,工程布局应重点突出,全面治理,在保证治理方案科学性的同时,使方案切实可行,并且经济、安全有效。 3.1.2 治理目标 根据危岩的发生和发展,消除危岩的危害性,全面减轻或消除化乐镇迷达小寨后山危岩崩塌落石对坡脚村民的危害。 3.1.3 防治等级 本灾害体的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 3.2 治理工程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 3.2.1 治理工程方案建議 根据化乐镇迷达小寨东北侧危岩体的发育特征、规模、落石的滚动路径、危险区范围及危害性,结合灾害点危岩特征、经济可行原则及施工条件,建议采用以下治理方案: 方案一: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 方案二:整体搬迁。 3.2.2 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1)安全可靠性:方案一采用了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被动防护网在清除危岩过程中及项目实施完成之后均有防护作用,有效地增加了治理工程实施的安全性;清除危岩是直接将松散堆积在坡体上、脱离母岩的危岩体进行清除,项目实施后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保障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方案二将受威胁村民整体搬迁,满足安全可靠性。 (2)施工可操作性:方案一采用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可操作性较好。方案二整体搬迁附近无搬迁场地,选址困难,可操作性较差。 (3)经济合理性:方案一治理工程费用约500万元,方案二整体搬迁费用约1100万元。采取主动治理方案工程费用较低。 根据地质灾害施工的安全可靠性,可操作性及经济合理性综合考虑,灾害区采用工程治理可保障安全,工程治理相对容易,且能从根本上解决灾害问题、治理费用低,故推荐采用工程治理方案一: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 4 结语 化乐镇迷达小寨后山东侧陡崖分布危岩众多。经调查,受震动、裂隙和降水的作用,危岩区崩塌、掉块时有发生。本此危岩勘查运用地面调查、地质调绘等手段,查清了危岩、崩塌堆积体分布、发育特征、稳定性以及危害对象等基本情况,提出了初步治理方案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宙翔,叶咸,张文波,等.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强震区公路高位危岩崩塌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地震工程学报,2019(01):257-267+270. [2]岳发政,郭金城,汪娟,等.GB-InSAR技术在山体崩塌残余危岩体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29(05):78-80+88. [3]齐云龙,张立,刘玉洁,等.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崩塌危岩体识别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14(10):171-172. [4]王跃.坠落式、倾倒式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J].能源与环境,2018(04):100-101. [5]袁维,郑传厂,王伟,等.基于悬臂梁理论的倒悬危岩体地震弯折崩塌评价方法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50(03):233-23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