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视市民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主体地位 |
范文 | 保护北京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是政府今后五年和2018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重点做好皇城、传统院落和胡同肌理的保护、文物修复、中轴线申遗等工作。陈吉宁市长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联组会上指出:“城市是人的城市,而不是建筑的城市,这是建设的前提。” 这句话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北京是北京人的家园,北京的历史是北京人用生命经历和心灵感受建构起来的有温度的历史。因此,要做好北京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就不能不重视市民的主体性参与。 让市民走到保护和展示北京历史文化风貌的前台 当前,国际上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及文化遗产旅游规划领域的一个前沿做法是,让城市文化的代表者和遗产传承人从“后台”走到表演的“前台”,从沉默失语的“被代言者”转为直接向听众发声的讲述主体。比如在美国华盛顿州,由州政府支持,民俗学家与社区居民们一起合作,为自驾游规划了若干条文化遗产CD之旅。当旅行者驾车沿着某条线路行驶、经过相关的城镇时,通过播放相应的CD,便能听到对当地历史、自然风景、地质、地理、工业和农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能听到民间故事、民歌、个人叙事、地名由来、地方或者族群手工艺的描述以及个人的职业化实践、历史见证(historical testimony)等。在惠德贝岛(Whidbey Island)文化遗产之旅的CD中,有24位当地居民用多种形式和文体讲述自己和当地社区的关系。有的讲述了自己的技艺(木雕、造船、编织、风笛演奏等)与家族或族群传统的渊源关系,或者社区的由来、自己或家人曾经经历的社区重大事件、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生活,也有人演唱富有族群传统的民歌。传统音乐和叙事是该CD最突出的表达形式。聆听这样的CD,游客能够直接分享当地居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领略当地社区的文化多样性。 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借鉴提升这样的方法。如由政府支持,专家学者与市民特别是非遗传承人一起,共同设计北京的历史文化之旅,让那些居住在四合院和胡同里的普通百姓和那些非遗传承人(比如风筝哈、面人张、葡萄常等),直接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北京的历史文化掌故以及个人对非遗艺术的理解。还可以在北京文化地图上标明其遗产传习所或者工作坊地址。任何人只要用手机扫描地图上标识的APP,便能直接聆听其声音,观看其技艺;或者按图索骥亲临现场,观摩其展示,购买其制作的工艺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成功地激发起北京人主动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人翁意识。国内外游客可以从北京人的亲身讲述和展示中,直接分享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领略北京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北京历史文化口述史数据平台 口述史方法是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记录和研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包括普通百姓)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较为知名的成功案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CCOHR)开展的多项口述历史计划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于老兵的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国内这方面的成果也十分丰硕,如刚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的《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该书通过45位年事已高的运河老船工对大运河及其舟船生涯的记忆进行了抢救性实录,勾勒出“运河船工”这一群普通百姓的生活样态,描摹出运河区域内错综复杂的社会脉络和文化关系。这样富有深度和温度的“抢救性工作”,亟待在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中同时展开。比如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用口述史的方法,用现代影像技术,深度记录并保护普通运河人与大运河的生命关联和记忆。这样的数据平台既可用于国际国内学术研究,也可用于公共教育;既为广大市民走到前台、成为发声的主体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更大范围内的观众了解、传播北京历史文化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 制作展示北京民俗文化风貌的主题演出 作为六朝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地方传说也多姿多彩。比如八臂哪吒城的来历、高亮赶水、鲁班与白塔寺、沈万三与什刹海等等。这些传说由来已久,生动有趣,对于展现北京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特色,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很多年轻人在北京生活了好些年,但是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民俗文化所知有限。因此,制作一场既有浓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特色又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主题演出,对于塑造北京形象、宣传城市文化至关重要。德国小城哈梅林因为《格林童话》中《花衣魔笛手》故事而闻名世界,该故事的户外表演备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睐。相传很久以前,哈梅林城里正闹鼠灾,一位身穿花衣的陌生人来到城中,说他可以解决鼠患,但要求市民們付给他一笔可观的钱。市民们答应了。陌生人吹起笛子,瞬间老鼠都像中了魔似的跑到街上,跟着花衣人走,直至最后走到河里全部淹死。鼠患解除了,市民却迟迟不肯付钱。花衣魔笛手很生气,趁着大人上教堂做礼拜的时机,再次吹响魔笛,把城里所有的孩子诱到城外,一起失踪了。如今,这个流传了几个世纪的故事每逢夏季的周日下午都会在哈梅林露天上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报道说,每年会有100多万名游客专程前往小城哈梅林听故事,这里的捕鼠人是全世界最忙的捕鼠人,每年要准备600多场演出。这样富有极强参与性、鲜明地展现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的成功做法,值得北京借鉴和尝试。比如制作一场生动有趣、参与性强的关于北京民俗文化的主题演出,演出可以由专业人士表演,也可由市民进行业余表演,内容以北京地方传说为题材,艺术形式可以采用京剧、京韵大鼓、相声等富有地方风味的表演形式,表演场地最好是露天的公共场所。这样的演出,不仅有利于广大市民和游客广泛地参与到表演和观赏的队伍中来,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也能起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作用。 (作者: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 / 沈 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