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面向网络信息发展的我国城市化与发展方式优化
范文 许光洪 张伟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着城市空间及其结构功能。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化城市朝着互联互通、智能生态、包容有序的信息化城市转型发展。不同于工业化城市的集聚规模效应,信息化城市具有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功能布局的分散化、资源配置的数字化、空间系统的生态化、发展追求的人性化等特点。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已对我国城市发展产生影响,促使逆城市化提前到来,改变城市功能结构,提高城市运行效能。抢抓信息化变革机遇,我国城市发展应坚持走信息化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加快构建互联互通走廊,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大力发展共享经济,着力提升城市运行和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城市;城市功能和空间;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8)02-0060-08
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正全面渗透经济社会活动,紧随而至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无人驾驶等技术不断突破,商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必将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个过程中,工业化快速向信息化转轨,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全面开启。
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人口资源快速流动、产业及其组织变革必然引发空间重构。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不仅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能级,而且无中生有地催生了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新产业新运营方式。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甚至资产,互联网+发挥出整合闲置资源、共享资源的配置功能。要素资源即时高效的流动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会促使社会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动,影响城市这个人口资源聚集空间的发展进程和功能调整。如同机械化大生产把农耕时代的城市、集市快速集聚扩张为现代城市一样,为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生产方式发展需要,网络信息正推动工业城市向信息城市转变。这是城市演进的不可逆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信息城市概念和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提出,当时主要聚焦信息产业发展,尚未上升到城市功能调整和空间开发层面。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指数级突破,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相继出现,信息城市的理念不断更新、内容不断丰富,相关技术平台和终端已运用于城市运行治理中。党的十九大提出: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这对于立足城市的发展形态演进,从信息化牵引、信息通信技术支撑角度,深化认识城市功能和空间特征变化,把握信息化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明确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点,既必要又急迫。一、网络信息牵引城市功能和空间调整
网络化本质或使命是去中心、去层级,在庞大网络上,扁平化的若干节点和终端具有同等效用。这决定了信息化时代的人口资源等要素流动配置的路径不同于工业化的规模集聚,也决定了信息化生产的组织方式不同于工业化的机械复制。在网络信息技术变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推动下,无论小尺度的城市内部空间开发和功能组合,还是大尺度的城乡关系和城市环境承载力,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
(一)互联互通的网络化
线性基础设施的连线成网、互联互通,由其经济性、安全性所决定,也是城市有序运行的强力支撑和保障。作为现代城市的功能要件,信息通信设施因光导纤维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互联网技术协议的成熟,相对于大投资大建设的水电气等线性设施而言,率先成网并覆盖城乡。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大幅度压缩了信息数字资源的传递时间,快速迭代的有线高速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高效配置城市各类资源。从PC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升级到万物互联,立体的、虚实协同的互联互通网络引导城市发展,促进城乡一体。
互聯网升级发展以后,其数字化、平台化的功能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活跃。首先,如同移动互联网整合交通物流重塑传统商业为电商一样,物联网深度融合水电气路网络,智能电网、智能供水网、智能排污网和智能交通应运而生,城市基础设施效用极大改观,不只是有利于设施的连通性、即时性的大幅提升,还有利于流量的精准控制和设施的安全运行管护。其次,移动互联网在大数据、云计算支撑下,把看得见的片段式的生产流通环节与看不见的社会大生产大流通网络撮合在一起,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被放大。第三,移动互联网突破既有的血缘亲缘地缘等传统人际关联,促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互联互通。网络粘黏了一切,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感知有温度,有强大的链接聚合功能,绝非传统工业城市简单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就是后城市主义者都没想到来势如此迅猛。
(二)功能布局的分散化
城市是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的优化选择。集聚规模效应能在工业城市中得以实现,主要克服了生产要素空间移动阻力即运输费用,包括城市路网通达、运力提升和生产生活功能设施优化。这个过程中,难以破除和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靠互联网取得突破性进展。网络进一步放大了城市的集聚规模效应,形成的海量人口流、商品流和资金流推动城市空间对外拓展,提升了城市功能设施的运行效率。
作为城市主体的人,其实早已厌倦工业化带来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呆板的钟表刻度生活,而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强力黏性,对生产生活方式自主支配的个性追求变成了现实。个性化、碎片化看似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标签,实际是人们对工业化负面影响的对抗反应。人的个性化行为、多元化需求的空间映射表现为分散化。具体而言,人们的就业方式多元需要就业场所多样,购物休闲的出行方式改变同样需要相关空间变化。现有工业城市的集中布局正遭受人们多元、个性需求的拆解,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综合商圈、百货商场。趋于分散的信息城市功能布局,不是无序的离散,而是基于互联互通的网络设施链接,特别是丰富的数字内容,不断在调整优化。
(三)资源配置的数字化
从采掘到机械制造、重化工,再到汽车、电子,产业结构演进主导着工业城市发展,其经济形态具有典型的重资产、高消耗、大产出特点。即使步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增长的工业化后期,这些特点也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互联网提速了资源的流动性,网络化、分散化带来宽领域多层次的融通流通,人财物等要素均承载着不可复制的数据信息。流量、数据成为可配置的重要资源,数字化推动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流量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蓬勃兴起。
突破信息不对称,围绕信息流量、数据生成,互联网对各类资源可以做到全息、即时、精准配置。全息,主要指互联网能集成资源的基本情况、流动路径和附加值等所有信息,可以同时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方便储存、交互、使用;即时,指互联网对资源信息数据传递的时效要求;精准,指互联网配置的效益。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分布式算法能保证融通流通数据的唯一,为资源配置全过程打上不可篡改的无信用的安全标签。得益于互联网和数字化,大量的错配资源得以调整,闲置资源得以盘活,碎片资源得以聚合,促使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信息网络全面发力,激活市场消费,重构网络生产组织。一方面,与数据、算法密切关联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兴起发展,信息产业、数字经济成为城市的支柱,促使产业结构走向高端化、智能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全面渗透各个生产生活领域,融合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释放出巨大的数字红利、网络红利。智能制造、智慧教育医疗、定制服务等拉长了产业链,密切了市场消费和生产服务的关系,贯通了生产、流通、配送、服务、体验、信息反馈等诸多环节。相应地,紧随信息流量、数据的生成拓展,信息化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价值链不断延长。
(四)空间系统的生态化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可持续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也是目的。一改工业城市规模集中造成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状况,信息城市的去集中、去规模生产生活方式,大大降低人均消耗的承载负荷,促使内部功能结构循环顺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功能设施和空间布局的分散化、网络化,信息化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更亲近自然,商场、广场和过度人工化的公共空间逐步压减,亲水临山的生态空间让人更乐于接纳。不同于工业城市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分离,绿色设施嵌入环境,信息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一体。
网络化生产组织和消费方式的指向性明确,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资源能源消耗调节有力,有助于信息化城市走出为生态而生态的污染一治理一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体系。事实上,物联网的一大应用突破是智能化的节能降耗,可以使城市总能耗、水耗、物耗的调节更精准,家庭用水用电控制和出行方式选择更实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可以不断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消費结构和功能布局。与之相对应,在大数据精准管理平台支撑下的污染排放补偿机制建立起来,分类分级分层处置污染的主体责任明晰,城市内部连同腹地实现循环运行,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大为减轻并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障、绿色生态既是信息城市的应有之义,又将促进信息城市良性发展。
(五)发展追求的人性化
城市本身是人的城市。对这一本质属性,现有的工业城市需要检视的太多。特别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加速阶段,物质领域的过度追逐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骨架,撕裂了城市的肌理,城市空间不堪重负。工业化又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城市空间也围绕物质生产展开布局,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人的需求,人性化空间相对缺失。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围绕人的需求,以信息流量、数据生成生产为中心,全方位系统地变革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虚拟社区、居家工作、联合办公、电子商务、智能出行等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网民已经是人们的又一重身份,是个人、家庭成员、社会人的又一表现形式。游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网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极为丰富,但破坏力也不容小视。这要求信息城市的内部结构优化、功能设施重构,促使网民的在线活动与现实行动趋向协同,激发网络社会活力持续进发。
信息城市彰显了以人为中心这个根本属性。空间上,城市之间及城市内部板块和功能设施互联互通、便捷高效,进而城乡一体;组织上,智能生态占据主导,二、三产业融合,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和平台经济、定制经济竞相发展,但特色、个性的传统手工制作仍有市场;运行上,基于数字、代码身份识别,信息城市更具有包容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有力支撑城市系统及基础设施有效运行,且成本随着数据开发程度加深而降低。二、网络信息正深刻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及城市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遵从工业化、城市化联动发展路子,我国城市开发建设带有工业城市的共性特征,以节约用地为导向的立体空间开发和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组织十分突出。一方面,在快速强力的工业化推动下,我国大中小城市的极化基因被激活,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制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空前繁荣;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规模集聚,交通堵塞、雾霾天气频发和垃圾污水围城等诸多毛病相继显现,且呈加剧态势。与此同时,信息化加速与工业化、城市化全面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主导城市发展,一些新变化新动向影响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开发建设节奏。
(一)促使逆城市化提前到来
逆城市化本身是城市化成熟阶段的产物,标志是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或者向郊区集聚。受城乡户籍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人口城市化总体滞后,往返城乡的人口规模不小,继农民工季节性长距离的钟摆流动之后,近年来部分城市居民购买或租赁旅游地产过着候鸟式生活。虽然未出现大规模的回流,但对正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的我国大中小城市而言,理当竭力避免逆城市化发生,否则将延缓城市有序开发建设,限制集聚效应的发挥,造成资源能源利用不集约不经济。
信息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资源合理有序分布。特别是互联网在城乡的延伸覆盖,改善互联互通能力,扩大城乡居民的流动规模和频次。相应地,去中心、去集聚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有助于满足网民的需求弹性,帮助网民摆脱城市极化的实体束缚,克服公共设施不配套造成的入学就医等困难。信息化带来的网络红利、数字红利,在空间上并不一定局限于城市。事实上,即使在近郊小镇、边远乡村,只要有便利的互联互通设施和自然生态环境,完全能够吸引网民的群聚。不难想象,在新的、松散的群聚点,网民们过着低碳生活的同时,依靠网络谋生购物,在线接受和参与教育医疗。在全国户籍城市化率未过半的节点,逆城市化的提前到来不可阻挡。其空间形态不是传统的中心与卫星镇依赖吸附,可能是弱中心的网络构架;不是近距离指向清晰的流动,而是大范围无指向的跳跃。这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城市化路子,更多地从信息化而非工业化的发展眼光预判人口需求和流动走势,从城乡一体、自然和谐出发促进城乡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
(二)重塑城市功能结构
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大生产需要劳动力和资源集聚,需要厂房、住宿集中,以及商铺、学校、医院等设施跟进配套,堆砌了钢筋水泥城市。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的能级和水平提升,信息传播加速,经济社会活动的资源配置成本大幅降低,网民们的生产生活空间逐步摆脱过度集聚,分散化、个性化、智能生态逐渐成为主导。对正在拓展的我国城市而言,应当用信息化的战略眼光引领规划城市发展,主动调整优化内部功能布局,转变城市构筑物设计建设理念,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自互联网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普及以来,新产业新业态新经营方式已对城市设施和功能造成冲击。首当其冲的是电商网购,迅速冲击百货商场和店铺门面,加重了商业地产的空置。究竟需要多少商业设施,城市商住比大体多少,克里斯塔勒正六边形城市区位论是否管用,诸如此类涉及城市基本功能的商业领域何去何从,若固守工业城市的集中化、规模化思路,必然加剧城市不平衡,导致巨大浪费。不只商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已延伸扩展到交通物流、教育医疗、住宿餐饮、办公创业等众多领域和行业,促使公用设施和居民住宅的空间重塑。工业厂房和园区也不例外。工业物联网、车联网和智能机器人,首先改造生产线布设和厂房厂区布局,接着改变工业园区布局。
需要引起注意的,现行智慧城市或智能建筑打造,其对象空间是工业城市,是用网络信息手段对众多的、体量不等的城市构筑物,包括基础设施、公用建筑和民用住宅的嵌入式功能附加,并没有从源头,从网络信息和数字经济特性需求,系统地构建整个城市,立体规划设计某个街区或构筑物。可以说,智慧空间的现有做法,是改造不是构建,是简单植入不是智能建设。好比数控机床,自动化、数字化程度再高,但终究打着工业化的烙印。目前正兴起的海绵城市,顺其自然,从让城市自然呼吸的理念主张到系统的实施路径,充分彰显了城市、人和生态和谐共生,绝非只是埋管道、挖溝渠等。相应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应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从空间布局、形态营造到街区、构筑物协同,回归和体现城市是人的活动延伸的空间这一根本属性。
(三)改进城市运行开发
推动组团式布局、精明增长、职住平衡等是缓解城市病的重要理念和途径,但在资本和土地开发双重驱动下,我国城市开发仍惯性地走变地为城、负债开发、就地平衡路子。人口大范围、长距离出行,城市运行安全压力和运行维护成本持续上升。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放弃大体量规模开发,放弃就地生财,转向智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开发,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的配置效用,提高城市各类功能设施、空间的使用效率。
车载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大面积使用,率先给城市运行带来便利。随着定位精度和足迹点增加,移动智能终端和车联网普及,作为城市运行的主导,人口出行、货物运输及其流向流量,越来越精准和可控。就个人出行、货物运输,在规定的时点和目的地前提下,可选择便利的路线和方式。就整个城市的通勤,汇聚人口和货物的流向流量数据,能够即时优化各条线路、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流量,引导人口出行和货物运输。与交通出行关联的公共停车位,实行信息化联网后,有效利用得到大幅提升。由交通网络扩展到水电气等互联互通设施,再到餐饮购物、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信息网络对人的高强度粘连,不断聚合提升功能设施和空间的使用效率。一旦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成熟、商业化可行,信息网络对城市功能设施和空间的效率使用配置将更精准合理、安全有效。
基于大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城市运行安全、经济、有序将促使规划建设的理念思路调整。全局看,大数据有助于协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功能组团之间联通,指引核心区功能有序疏解,调整缓和职住不平衡,健全城市治理机制。局部看,根据人口、货物流向流量,有预见地实施城市功能设施和空间开发项目,解决好城市运行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对城市开发运行特别是投融资体制调整,在深度挖掘整理分析的大数据帮助下,尽可能做到有序开发和适度负债相统一,减轻预期收益的偿债压力。三、网络信息推动我国城市转型发展重点
与工业城市完全颠覆农耕时代的传统城市构架不同,信息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推倒重来,改造和构建交替并行。这个过程中,既不要过分夸大网络信息技术变革的影响,走工业城市铺摊子的老路,过急地上项目搞建设,又要把住机遇,善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运筹方式,科学配置各类资源,放大资源聚合效应,推动我国城市向互联互通、智能生态、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坚持走信息化主导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城市来自乡村,乡村是城市的根基和底子。紧跟工业化的城市化生硬地把城乡割裂,城乡边界清楚,加上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城是城、乡是乡,二元隔离突出。这是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又滞后于土地空间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年自上而下重视“三农”发展,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效率,但在工业化框架下调整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效果不甚明显,需要发挥信息化的牵引主导作用。
去中心的互联网深度发展能够打破集聚主导的城市化路子,在城乡之间重构极化与扩散的张力平衡,即逐步削减城市的集聚效应,增强城市的扩散能力和乡村的吸纳能力,推动工业时代的城市化向信息时代的城乡一体化转变。发展理念上,以人为中心,突出城乡一体,突出信息化主导,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城乡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引导入口、货物、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降低流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减轻城市空间载荷。发展规划上,正视逆城市化的提前到来,打破城乡空间和管理阻隔,打破产业、用地、环境承载力等各自为战的界限,综合考虑生态红线、产业融合和用地平衡,城乡一体地谋划发展前景。认真梳理生态空间,做到与生产、生活空间耦合,既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又为城市发展预留出能够腾挪的空间。发展重点上,不再简单考量大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城区拓展的规模等级,不过分注重各类功能设施的土地使用占比,而是完善城乡一体的互联互通和公共设施,关注就业岗位提供和衣食住行便捷安全等。作为信息时代的空间产物,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边界逐步消失,带身份识别的要素资源在城乡充分流动,大中小城市的功能级差缩小走向扁平化,与广大乡村交融共生。
(二)加快构建互联互通走廊
互联互通是当今时代的元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和互联互通大势所趋。首先,强化了各类设施的保障功能。覆盖城乡、连通上下的基础设施网络的通达性大幅提高,要素资源流动更便捷高效且成本下降,有效保障城乡良性运转。其次,放大对城乡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功能。互联互通建设必然带来大量投入,各类设施运行维护和技术变革升级改造的投入也需要持续增加。无论电力油气等能源传输网,还是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网,等级提升和新技术、新材料广泛使用,都会对经济建设带来直接投入和综合运行成本降低的贡献。所以,基础设施仍是信息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板块。第三,激活设施网络对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网络与能源、交通网络深度融合,推动绿色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水务等新业态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同步,形成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互联互通走廊。
与单一运输功能的综合交通通道不同,互联互通走廊具有清洁用能、便捷流通、自然生态等特点,既连通城乡,又发展为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第三空间形态。这是信息城市的空间发展新特点,也拓宽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沿着互联互通走廊,首先满足生产要素的流动功能,产生人口资源流量,匹配节点枢纽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形成串珠式的、信息网络链接支撑的聚集空间。这些网络互联互通的空间,既有智能化低碳化制造基地、物流仓储基地,还有特色个性生态的居住点,以及低碳出行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可以说,互联互通促使城乡二元空间演进为城市、乡村和走廊三分格局,点网面替代点线面成为新的空间要素。
(三)基于大数据开发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生产轻型化、生活个性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决定了信息城市、智慧城市的功能特性,重塑了信息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毫无疑问,大数据是可配置的资源,还是城市的基础功能设施。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推动下,海量即时的大数据不断产生、持续更新,影响和引导市政设施运行、经济社会活动、人的活动空间位移,进而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和综合效用。
作为城市的功能设施,大数据开发全面兴起。为避免一窝蜂开发、铺天盖地发布、一般性浅层数据收集等通病,应建立政府负责基础数据的收集脱敏和放开市场商用相结合的大数据开发运行框架,分层开发、统一管理。这既可放大大数据使用价值,又可把住数据的安全风险。具体而言,大数据主要是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应由政府主导的专门机构和团队来承担。基于海量数据的动态监测、深度挖掘和分析研判,属于公用公益的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来完成,属于市场化的由第三方来决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分析开发相结合,推动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演进发展愈加清晰明了,各功能设施的更替升级得以有序推进。其中,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并有机衔接互联互通走廊。规模化集中式的生产销售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被压减,取而代之的是由信息网络黏结的家庭式、社区化作坊加工、创意设计,以及在线学习、就诊、治疗康复等,亲近自然、传承文化的公共空间相应地增加。网络基础设施、综合社区和公共空间构成了信息城市的功能格局。
当务之急,是各类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应系统评估自身功能设施和空间的效用。这既包括功能设施和空间的实际运营维护、投入产出状况,以及设施配套的综合效用,更有城市土地空间开发强度、功能设施布局合理程度、建设时序进度和开发建设资金的合理匹配。随着信息网络的深度渗透和融合,有的基础功能设施被淘汰,有的生产生活场地被压减,要求从规划源头进行动态调整,最大化使用有限的城市空间。针对平台经济和物联网发展,有必要着手调减工商业特别是大型商场和酒店用地占比,集约工业厂房,降低居住密度,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布点,增大社区公共空间和城市预留空间。
(四)大力发展共享经济
共享經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城市的重要经济活动。发挥移动互联的强大黏结和互联网+的整合配置功能,聚合海量的分散的供给资源、消费需求、实物流量,充分释放和发展城市的生产能力和社会活力。一方面,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海量定位数据,克服了信息不对称这块短板,整合盘活了大量的闲置资源、碎片资源,拉长细分了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价值链;另一方面,创新系列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使消费市场、服务市场分层细化甚至裂变,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和行业空间渗透发展,特别是步入物联网和区块链,网络传递的不只是信息还有价值、信用,共享经济将从现有平台整合使用要素资源转向链条挖掘利益要素资源,从不动产、设备设施租赁和知识技能创意销售向更宽的服务领域黏结、实体经济拓展,从要素资源实物交互共享向价值再创造延伸。共享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
共享经济本质是实体经济。推动共享经济良性发展,必须面向市场、依靠实体,围绕闲置资源链接起供需双方,发挥互联网+的资源整合配置效用,创造更大空间让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但风险防控不能大意。首先防范脱实就虚。虚拟的网络空间天然地亲近虚拟经济,放大效应和杠杆效应十分突出。网约车、共享单车、短租房等能赢得市场,向各大中小城市和社区铺开,背后都活跃着资本的力量。保持实体运行收益与投融资预期收益的合理比值至关重要,否则泡沫产生甚至玩概念、搞炒作,必将打击甚至摧毁淘汰一个行业,造成资源浪费,严重背离了共享经济发展的实质和初衷。其次要防范平台垄断。共享经济的整合盘活过程,集聚粘黏了诸多有形无形资源资产,其效用开发随经济活跃而加深,极易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挤压其他业态生存空间,损害自身实体的可持续发展。
(五)着力提升城市运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日益突破的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正渗透改善着城市运行,互联网+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带来的效用提升明显,网格化管理、网络治理的效果突出。在此基础上,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必然更加注重功能设施的有效运行,提高社区综合治理的网格化、智能化水平。
对处在城市扩张阶段的我国大中小城市,亟须关注和下决心治理的是更加严重的城市病,以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最为突出。近些年之所以交通堵塞加劇、雾霾天气频发,有人口集聚、车辆增加过快的推动,有城市管理缺位、整治力度不大、调控不得力等主动作为不够,主要还在人口和构筑物密度过大,地上地下空间开发过度,超过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运转负荷。虽然交通出行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城市道路、运输设备使用效率和停车位周转大幅提高,却难以消化出行数量和频次的大幅增加。节能降耗减排行动持续开展,单位产出能耗连年下降,二氧化硫、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排放量连年削减,但企业清洁生产、居民低碳生活尚未有实质性行动。特别是商业、市政和文化娱乐等公用设施能耗持续增加,家庭电耗、水耗、油耗等有增无减,阶梯价格管控效果不很明显。工业垃圾体量越来越大且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分类没有开展,雨污分流在有的中小城市没有实行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城市运行安全和人居环境质量。
防范和治理城市病,不能简单地就堵治堵、就污染治污染,需要系统诊断、综合施策,聚焦节能降耗减排这个关键,从源头上改善各类设施设备和耗材质量,从空间上疏解部分功能、卸载部分设施和构筑物,恢复城市系统自我调节平衡能力。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效用,搭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车联网平台,加强交通流量和能耗物耗排放的数据监测、挖掘和分析等,分组团、分片区、分线路、分单元,明确指向能耗物耗排放企业或个人,精准提出调控调节措施。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对城市功能和空间改造已经开始,总体处在量的叠加累积阶段。随着信息化融合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步子加快,我国城市化路子究竟怎么走,城市究竟怎么持续发展,特别是未来的城市形态、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如何适应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更替升级的需要,满足网民们的个性、智能、生态追求,或者说未来城市的景象是什么样,当前的确难以勾绘。况且,技术爆炸性、颠覆性远胜于移动互联的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一旦成熟推广,对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冲击范围更宽、程度更深、改变更大。
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突破的同时,信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系列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和深入探索。首先是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无论信息网络渗透程度多强,人工智能发展多成熟,城市始终是人的城市,不能被技术化、被物役。相应地,人的主体地位认识需要深化,人与城市、网络、人工智能等的关系需要丰富拓展。其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以及融合工业化、城市化的连接点需要深入挖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程度需多加关注。特别是正在兴起的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认识有待深化,发展理应规范。再就是要从规划源头,构造信息城市的要件,布局优化智慧城市的功能设施,打造智能建筑。要以网络治理为牵引,整合城市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升城市运行治理安全和效率,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对城市发展的特征深化,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质量提升,必将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大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陈伟,常黎丽,彭翀.基于网络化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格局及优化策略[J].经济地理,2016,(02):74-79
[5]陆铭,向宽虎.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J].经济学(季刊),2012,(03)
[6]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经济研究,2017,(3):1079-1096
[7]Pan,Y.,Tian,T.,Liu,x.,Gu,D.,Hua,G.Urban BigDat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ntelligence [J].Engi-neering,2016,(02)
[8]曹宗平.内在动因、外在条件与“逆城市化”潜流[J].改革,2016,(01):88-94
[9]Wu,Y.,Zhang,w.,Shen,J.,Mo z.,Peng,Y.Smart city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bigdata:Idea,action and risk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In Press,Corrected Proof-Note to users
[10]曹阳,甄峰.基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模型总体架构[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430-437
[11][美]帕拉格.康纳.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2]郭泽德.共享经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