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和评价研究
范文

    钟荣丙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已成为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抓手。目前,我国城市群建设稳步推进,长三角、京津冀步伐坚实,粤港澳大湾区扬帆起航,建设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为构建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心,就要从相关文献、系统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阐明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统结构,并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统构成;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11-0025-09

    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此,理论界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探索,努力实现从理论自觉走向行动自觉。但不管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实践探索者着眼于国家层面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几乎没有学者从“城市群”的角度,研究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在大力建设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内的19个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区域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以区域经济学和系统学理论为基础,从城市群层面,探索“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统构成和评价指标模型,既能拓展应用研究边界,又能丰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述评

    党的十九大后,理论界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点、要素、系统结构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目标要求、取向、动力、路径、着力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取得了许多真知灼见的成果。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和系统结构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2]。

    韩保江(2017)认为要多维度地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虚实共生、以实为主”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协调平衡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的、“开放共赢发展”的、“共享共富发展”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多元包容”的、“两手互济发展”的经济体系[3]。

    胡鞍钢、张新(2017)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效益的经济水平、中高速的经济增速、高水平的农村发展、更平衡的地区发展格局、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全面的对外开放等的特征[4]。

    王辉耀(2017)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的特征是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更全面的对外开放和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

    石建勋、张凯文、李兆玉(2017)从三个层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微观层面上,要素现代化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中观层面上,产业体系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宏观层面上,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6]。

    张占斌(2017)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先进协同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体现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效率的发展水平、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平衡发展的地区格局、高水平的農村发展、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七个新特征[7]。

    张俊山(2018)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质量第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标准,必须有社会主义消费方式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8]。

    刘志成(2018)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方针、一条主线、三大变革、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和“三个有”的经济体制[9]。

    刘志彪(2017)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包含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结构、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10]。

    郑自立(2019)认为,现代化文化经济体系的显著特征体现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质量型的发展方式、更加平衡协调的区域和城乡发展状态、更加公正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更加健全合理的文化经济结构形式[11]。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伟大意义

    姜长云(2018)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富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存在强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尊重了历史转变、发展阶段转变,科学认识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了未来走势[12]。康达华(2018)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13]。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难点和障碍

    刘兴远(2017)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制约和硬瓶颈;二是产业整体层次还不够高,制造业总体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三是传统增长动能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14]。徐剑锋(2018)研究发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困难有:产业结构水平偏低、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平衡发展的调节功效欠佳、经济出现脱实就虚趋势、改革开放对经济体系的支撑不足、开放的单向性仍然明显等[15]。杨莲秀(2019)认为,构建更高层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差距在于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层次偏中低端、新旧动能尚未完全实现转换、区域分工协同能力不强、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体制生态仍须与时俱进。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取向和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2]。

    蒋永穆(2017)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取向在于:坚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坚持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16]。

    贾晋京(2017)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握三对辩证关系:在存量与增量关系上,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的协同性;在点与面关系,把握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整体性;在国内与国际关系上,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全面开放新格局之间的系统性[17]。

    许光建、孙伟(2017)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路径包括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创新地位、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开放六个方面[18]。

    石建勋、张凯文、李兆玉(2017)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6]。

    盛毅、王玉林(2018)探索了中国特色经济体系现代化之路:加快构建技术和知识创新体系、选择优势产业突破带动整体升级、分类指导各区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人力资源与经济体系升级相适应、通过扩大开放引进先进产业和人才、制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规划和举措[1]。

    余贤群(2018)从战略导向、实践导向、理念导向三个维度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生产力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紧密相连[19]。张俊山(2018)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走自己的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此外,迟福林(2018)[20]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开放格局三个维度,张辉(2018)[21]则从全要素生产率及产业结构的量化演变论证现代科技、市场、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及绿色发展来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学者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已形成了几个共识:一是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二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三是创新驱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四是市场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活力保障。但许多成果还停留在认识层面上:一是对现代化经济體系的特征与要素构成描述性诠释较多,对其特定含义的界定和多层次系统结构分析的还不够准确,对“现代化”特性分析不透彻;二是在国家层面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内容和手段较多,对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索还不够深入,针对通过何种媒介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有文献均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三是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经济学定性分析较多,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量化标准、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动态评估等关键性问题的系统学探索几近空白;四是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取向和路径上,现阶段静态分析较多,既没有对我国经济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演进进行纵向脉络梳理,也没有同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验做法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二、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一)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统结构

    从系统学角度看,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分为内部结构体系和外部环境体系,都由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子体系构成,每个子体系又由若干分体系组成[22]。内部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产业体系、制度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动力体系和目标体系,其中,产业体系、动力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地位尤为突出;外部环境体系主要包括要素供给体系、城镇承载体系、创新生态体系、市场调节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其中,要素供给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的功能极其重要。(如图1)

    (二)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表象

    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虚实共生、以实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及开放共享、协同有序的经济体系。

    1.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 “发展是第一要务”应有新内涵、新要求和新任务,既要发展速度,更要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痛并快乐着”,量的快速增长难掩质的偏差。因此,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

    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将“发展质量更高和发展效益更好”作为首要任务,促使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2.虚实共生、以实为主的经济结构。一方面,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生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建设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重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又要重视“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共享经济[3]。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建设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避免“脱实向虚”,实现虚实共生、以实为主的稳健发展。

    3.开放共享、协同有序的经济体系。目前,城市群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在产业发展、公共交通、通信、环境防治、居民社保医保等织密了城市群互联互通的一张网。进入迈向基本现代化新时代后,共建开放共享、协同有序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结构优越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统筹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体系、开放畅通的要素供给体系和多维分级的风险防范体系,把城市群打造成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重要增长极。

    三、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方法

    (一)总体评价思路

    评价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从系统学和区域经济学两种角度来考量:一方面,依据全面性、科学性和精确性原则,相对静态地定量评价“现代化程度”(M);另一方面,依据系统性、总体性和粗判性原则,相对动态地定性评价“发展认可度”(R)。然后,根据“现代化程度”(M)和“发展认可度”(R)数值综合评价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整度。

    (二)“现代化程度”的定量评价

    1.基于系统学的评价(M1)。重点评价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优越”、创新生态体系的“高效协同”、新型城镇体系的“统筹发展”、市场体系的“灵活有序”、要素供给体系的“开放畅通”和风险防范体系的“多维分级”(见表1)。

    第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根据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界定和特征,决定主要评价因子,建立评价参数层次结构模型,用阀值法、标准化方法等直线型方法分别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子目标指标无量纲化,建立主要评价因子的表征参数值E=(E1,E2,E3……En)。

    第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要考虑以下3个因素:一是指标的重要性;二是指标的实用性;三是指标的独立性。

    其确定方法:子目标指标权重集K0=(w1,w2,…w6),满足Wi=1;一级指标权重集Ka=(x1,x2,…x10),满足Xi=1;二级指标权重集Kb=(y1,y2,y3…yn),满yi=1。

    第三,测算方法。可选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信息萃取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将各二级目标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H2=E2×Kb),然后相加,得出一级目标指标的综合值;将各一级指标综合值再与其权数相乘(H1=E1×Ka),然后相加,得出子目标指标的综合值;将各子目标指标综合值再与其权数相乘(H0=E0×K0),然后相加,得出总目标指标的综合值(M1)。

    2.基于特征表象的评价(M2)。从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重点评价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见表2)。

    第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根据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界定和特征,决定主要评价因子,建立评价参数层次结构模型,并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和咨询调查报告,用指数法、比重法等直线型方法将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无量纲化,建立主要评价因子的表征参数值F=(F1,F2,F3……Fn)。

    第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集L1=(u1,u2,u3),满足Ui=1;二级指标权重集L2=(z1,z2,z3…z8),滿足Zi=1;三级指标权重集L3=(r1,r2,r3…rn),满足Vi=1。

    第三,测算方法

    将各三级目标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I3=F3×L3),然后相加,得出二级目标指标的综合值;将各二级目标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I2=F2×L2),然后相加,得出一级目标指标的综合值;将各一级指标综合值再与其权数相乘(I3=F3×L3),然后相加,得出总目标指标的综合值(M2)。

    3.综合评价。采用求和均值法来综合测算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整度(M),即M=(M1+M2)/2。

    (三)“发展认可度”的定性评价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五个等级,分别计5分、4分、3分、2分和1分,对区域经济体系及其产业体系、制度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动力体系、目标体系、要素供给体系、城镇承载体系、创新生态体系、市场调节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11个子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进行定性地粗判。

    四、建设城市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心

    (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1.更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大力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吸引和集中各类资源,提升智能制造的空间和潜力,优先支持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代表发展方向和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更广范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改造的等七大领域的“小巨人”;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业基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绩效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双创”示范基地。

    3.更大幅度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其一,减少实体经济发展的税费负担。重点降低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创建企业纳税便利条件,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彻底清理和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减免和合理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二,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切实降低用地成本、用电成本、运输成本、融资成本,优先保障工业用地;扩大售电、输配电价改革,下调工业用电、用气的最高限价。其三,降低制度成本。加强“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建设项目的办理手续,逐步减少行政审批时限和检查评比,清理并废止不合理收费性文件,减少行政性服务收费项目,降低行政性服务收费标准,加大扫黑除恶的力度,优化执法环境。

    (二)构建多层次开放发展格局

    1.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一方面,尽快拓展开放广度,推动开放范围由经济发展领域向社会发展领域、文化发展领域延伸,开展教育、科技、金融、医疗、环保、物流、会展等方面对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尽快拓展开放深度,推动开放结构由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重的平衡贸易发展拓展、一般的货物贸易为主向一般的货物贸易、加工贸易及服务贸易等多元化方式并举。

    2.大力培育新型开放主体。一是培育一大批经济实力强大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尖端的、商贸经验丰富的、能高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二是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树立开放观念和全球化发展理念,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决心和信心,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成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3.全方位搭建开放平台。一是打造大型外贸出口基地,培育重点出口基地。二是加快展会服务平台建设,做优做实各种宣传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做大做强境外的自主贸易展会和商务周等。

    (三)着力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完善产学研技术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推进先进制造产业、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的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基金,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校地合作,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团队。

    完善“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我国比较成熟的城市群都有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渐健全互通互融、互享互用的资源整合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策咨询、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信息、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方面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四)着力完善新型城镇体系

    1.城镇规划高端化。进一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细化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卫星城市、连绵区小城镇的空间设计、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成果。

    2.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完善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全面激活要素市场和要素主体,实现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快速流动和高效利用,化解城乡融合发展的要素瓶颈;二是完善城乡互助平等治理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居民收入同频和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同步。

    (五)着力优化市场体系

    1.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一要深化市场监管体系改革,明晰监管主体职责,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优化监管程序,提升监管能力,实现统一高效的市场监管。二要严格行政执法,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行为,尽快完善形成反商业欺诈长效机制,营造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2.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体系。一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守信程度、履约状况、经济承担能力及偿债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奖励信用好和行为规范的,惩处信用差和行为不规范的。二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公示公开体系,建设信息化市场主体信用公示公开系统或公众服务平台,并做好及时和准确地更新信用信息和处理公告,方便公众和合作伙伴随时查询市场主体信用状况。

    参考文献:

    [1]盛毅,王玉林.第二次现代化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18,(1):12-18.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2-01(1).

    [3]韩保江.多维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和现实路径[N].经济日报,2017-11-04(4).

    [4]胡鞍钢,张新.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N].经济日报,2017-10-27(7).

    [5]陈希琳,许亚岚,于佳乐.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难点、五条路径[J].经济,2017,(23):21-26.

    [6]石建勋,张凯文,李兆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建设着力点[J].财经问题研究,2018,(2):22-31.

    [7]周子勋.现代化经济体系体现出七个新特征——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N].中国经济时报,2017-11-13(1).

    [8]张俊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J].经济纵横,2018,(2):1-9.

    [9]刘志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8,(1):6-7.

    [10]刘志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素是什么[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7-11-06.

    [11]郑自立.现代化文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难点和推进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19,(1):101-106.

    [12]姜长云.要科学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财经智库,2018,(1):21-24.

    [13]康达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全新布局与广州路径[J].经济师,2018,(6):157-160.

    [14]刘兴远.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与路径[J].唯实,2017,(12):36-39.

    [15]徐剑锋.浙江应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J].浙江經济,2018,(2):6-7.

    [16]蒋永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29-33.

    [17]贾晋京.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12(1).

    [18]许光建,孙伟.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若干主要关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1):7-10.

    [19]余贤群.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N].学习时报,2018-05-19(4).

    [20]迟福林.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动力变革[N].经济日报,2018-03-01.

    [21]张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与路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1):105-116.

    [22]季晓南.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26-30.

    责任编辑:王玉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