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略论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
范文 | 刘倩 [摘要]近代的协商民主理论虽然发端于西方,但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由来已久。中国协商民主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国协商民主是在总结中国协商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关键词]中国协商民主;理论基础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普通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逐渐增强,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兴起,2000年以后来到中国,“中国协商民主”成为国内政治理论界的一个研究重点。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较之于西方水平太低,对于中国协商民主的存在和发展表示怀疑;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宝贵资源。 一、中国协商民主的涵义 中國协商民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协商民主可以体现在中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凡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重大事项,都可以通过协商来体现民主。狭义的协商民主特指的是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一种制度化的民主机制。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沟通、磨合、协调、整合,使各个协商主体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和利益诉求,在追求共同利益(或曰基本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达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做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和多方共赢。 协商的内容包括: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其部署与实施;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与审议;国家财政预算的制定与执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统筹;法律草案的起草与修正;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与任命;及其外交事务和一切关系国家、党和人民群众的重大问题。协商民主渗透到的领域包括: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和社会民主。 二、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民主思想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讲话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的概念。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窑洞对”中就如何跳出兴亡周期率时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又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中国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可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是“完全合乎正义”的民主。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人民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就是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的相互结合、辩证统一,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精神,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民主理论成为中国协商民主重要的理论基础,它规定了中国协商民主的根本方向。中国协商民主也是人民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形式。所以,要实现人民民主,最重要的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对国家各项事务的参与权。 (二)多党合作理论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共产党与党外人员关系》一文中指出,“必须将关心和倾听党外人员的意见和要求及向党外人员学习,作为每个共产党员的严重责任。”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就对各民主党派实行了正确的统战政策。建国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远见,保留了八个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政权建设,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活动。为加强各民主团结,巩固人民政权,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又指出,“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也曾指出:“我们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是长期的,这一个方针是早已确定了的。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我们党就实行了同党外民主人士合作的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同各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民主人士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十多年的经验证明,这种合作对于我们党的事业,是有益无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监督”。江泽民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委员时强调,“越是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方针;我们的事业越是向前发展,越要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03年1月,胡锦涛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这对于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民主党派做我们党的挚友、诤友,经常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可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正是中国协商民主丰富的理论资源。 (三)统一战线理论 统一战线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与其他阶级、政党、团体以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联盟,以反对共同的敌人,实现共同的目标。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句口号应该被视为统一战线思想最早的表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而且充分的实践了这一理论。 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成为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的典型。尽管在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共产党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改进。统一战线在每一个时期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國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时又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理论。毛泽东曾多次强调,统一战线不能取消。中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相处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协商民主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群众路线理论 群众路线既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又是党的组织路线。它的理论渊源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形成了群众路线理论。1928年11月,李立三首先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这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和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虑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一段文字是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最为经典的表述,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的深刻内涵。同时,这也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建国以后,共产党仍然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理论。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群众路线思想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也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是讲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共产党特别强调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而要想密切与联系的群众,最好的方式就是与群众采取面对面沟通、双向对话、协商和讨论。在1987年,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强调从群众中集中收集意见”。十三大最早提出了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设想,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落实群众路线的努力方向。以社会协商对话的模式来了解和联系群众,就要使协商和对话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为中国协商民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