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志愿服务学习: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化的路径探索
范文

    [摘要]志愿服务学习是具有服务学习内涵的志愿服务,其不是纯粹的志愿服务,讲究无私奉献,也不是纯粹的服务学习,以学习为最终目标。其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体,是服务与学习并重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高校志愿服务中单纯的志愿服务行动将逐步向服务—学习并重的具有服务学习内涵的志愿服务学习发展,这是未来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探索、开设具有服务学习内涵的志愿服务课程将是未来高校志愿者组织值得探索的实务,也是提升自身内涵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志愿服务;服务学习;课程化

    志愿组织的专业方法较为缺乏、培训不系统是志愿服务实务中逐渐被讨论的议题,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内学者对志愿服务课程化的研究更多是集中于如何把志愿服务纳入必选课或是选修课,而对于志愿服务课程化理念的反思几乎没有,国外则一般从“服务学习”理念来实现志愿服务课程化,并且对志愿服务进行学习反思,以志愿服务培养公民意识与成为健全公民为目标,融入学校正规课程与制度化,同时具有正式学分或必修学分,已有多年历史。[1]

    一、志愿服务VS服务学习: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两种模式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其中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将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的模式。它虽然是大学的课程,但加入了志愿服务,形成了与传统的大学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主张课堂学习而且主张在服务中学习。[2]

    服务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之处在于两者均强调参与社会的服务,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志愿服务并不要求特别计划和具体目标,不要求服务前的技能训练。而服务学习则是透过有系统的设计、规划、督导、反思及评估来达成设定的服务目标。[3]

    表1 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异同

    

    假如我们根据服务——学习在高校志愿行动中的偏重进行划分,可以得到四个维度(见表2),“service learning”低服务低学习维度,这是常见雷锋月“老太太脱销”、“老爷爷虚脱”等现象;“service Learning”低服务高学习维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服务学习,以学习为最终目的,忽视服务对象;“Service learning”高服务低学习,传统志愿服务模式,讲求无私奉献,忽略如何使志愿者更好的成长;“Service Learning”高服务高学习,服务——学习并重的模式,服务者、服务对象双赢的模式,这是未来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

    

    二、服务学习理念的澄清

    (一)服务学习是从经验中学习。服务学习是经验性学习,是“做中学”,连接服务活动与课程内容,同时满足小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学校与社会维续合作且互惠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学术知能、职业发展与社会能力的发展(Eyler & Giles, 1999)。服务学习不是劳动服务,不以志愿服务时数衡量成效。

    (二)服务与学习孰重孰轻?大学生是志愿者吗?大学生是志愿者,但是大学生活的主要职责不是志愿服务。服务与学习孰重孰轻?大学生是“学生”,学生以“学习”为本分,学校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职责,以学习为首要,以服务为次要,服务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环境中,是服务学习的首要选择。

    (三)服务一定成为学习?服务不一定成为学习,除非有目标、有计划、有引导,合理的推动。服务不一定就是学习,除非以教育目标为基础,学生愿意投入、能反思。服务要成为社会正义的实践,并非来自于同情和暂时的协助,要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Kolb认为经验性学习是透过经验的转化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来自于经验获取和转化的结合(Kolb,1984)。经验并不一定带来学习与领悟,必须透过反思才能产生学习,故反思(Reflection)是经验学习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服务学习中带来学习最重要的一项因素,也是与志愿服务重要的区别。

    (四)服务污染。服务不一定带来正能量,也可能污染志愿服务本身的声誉、成效。服务是否满足长效性,“雷锋三月来,四月走”亦是不争的事实;满足服务需要还是被服务需要,看似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是时常的现象。有时现实是服务方常常忽视了被服务方的体验,对服务对象不够了解,对服务内容没有具体规划而失去效率,难以利用经验达成机会性的反思,不易从中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思考的能力。如到偏远小学服务的大学社团营队,没有事先研究小学的需求与特色(缺乏协同合作、互惠精神);大学社团计划书文字多所呈现施予者的意识形态(缺乏社会正义精神)。

    (五)优质服务学习的标准。学者讨论了优质服务学习的标准有,年轻人的参与和声音、有意义的服务、与课程连结、反思、多元化、伙伴关系、进程管控、坚持贯彻。优质服务学习应该是,关心社会从而发现问题,找出根源从而了解成因,创意思考从而研究策略,完善方案从而评估主次,盘点资源从而选择策略,自我实现从而贯彻执行,检查成长从而评估效益,反思分享从而建议修正。

    三、志愿服务学习:两种模式的融合

    (一)东亚地区的经验

    东亚地区普遍在大学中开设服务学习相关课程,日本的“志工教育”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比“服务学习”更为发达,“志工教育学会”的多项研究主题中“服务学习”仅是其中不占重要位置的个别项目,“服务学习”表现为“志工教育”下的从属主题。韩国的“社会服务教育”与“服务学习”区分不明显,绝大多数冠以“服务学习”的学校专责机构实际开展的是“社会服务教育”,主要业务落实在审核各个学生社会服务劳作的时限。在台湾地区,服务学习引入最常见的表像为劳作、社区服务公民教育、志工训练(志愿者培训课程)课程改名为“服务学习”,增加“服务学习”理论环节的授课;深层的变化则是反思日志、讨论分享在评价与课时上的比重大小。以实践为重点的社工训练课程作为全校通选课或学系专业课程,也归入此类型。

    (二)志愿服务学习的特征

    志愿服务学习是具有服务学习内涵的志愿服务,其不是纯粹的志愿服务,讲究无私奉献,也是不是纯粹的服务学习,以学习为最终目标。其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体,是服务与学习并重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其应该有以下的特征:

    1、协同合作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双方是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一起分享责任和权力,双方共同设定服务目标、决定服务方式,一起执行和共享成果双方信息充分交换,资源共享,彼此增能及成长。

    2、多元差异与互惠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双方均有机会接触与自己背景、经验不同的人学习、了解、尊重别人的不同,以带来观念转化与自我成长。提供学生多元选择,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需求。双方彼此既是教导者也是学习者,满足双方共同兴趣、需求与期待,相互学习,是志愿服务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成效。

    3、学习为基,学习是传统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学习最重要的区分。设定具体学习目标,让服务者透过服务的具体经验,来达到学习目标,提供全程反思的机会,鼓励面对来自冲击的情绪进而统整深化人性尊严、社会公平、人权、性平等的反思。让被服务者看到自己的能力与资产,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一起站起来改造社会体制,创造更公平的社会氛围,思考、分析、理解社会问题的成因,进而思考改变社会的策略。

    四、小结

    高校志愿服务中单纯的志愿服务行动将逐步向服务——学习并重的具有服务学习内涵的志愿服务学习发展,这是未来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互惠双赢的选择,也是有利于志愿服务课程化、科学化、学科化的选择,更是保持志愿服务长效性的选择。探索、开设具有服务学习内涵的志愿服务课程将是未来高校志愿者组织值得探索的实务,也是提升自身内涵的重要手段。

    [注释]

    [1]陈健,罗梦妮.志愿服务教育课程范式问题探析-以台湾静宜大学的服务学习教育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2015(12):71-73.

    [2]Waterman, A.S. Service Learning: Applications from Research[M].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

    [3]彭华民,陈学锋,高云霞.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