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特定贫困人群扶贫策略与财政兜底研究 |
范文 | 黄瑞雪 摘 要:特定人群的贫困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的考量,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为核心的扶贫开发方略,并取得了瞩目的成效。然而现行项目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贫困人口的主要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现行扶贫开发项目与其存在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因病致贫;因老致贫;易地扶贫搬迁;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3-000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贫困是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而由于其致贫原因复杂及个体差异性大等现状的客观存在,扶贫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而要维持我国社会稳定,保证经济良性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特定人群的贫困问题必须解决。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引领下,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的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政府对贫困问题的重视,于2020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许多扶贫新路径被开发出来,不再是单一的财政拨款给予贫困户资金这样的不可持续的扶贫方式,而是在“因地、因人制宜,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落实项目安排”的思路下,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基础,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着眼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后续教育,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能动性,由社会保障兜底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的系统而全面的扶贫模式。虽然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政策效果的边际效用递减,我国现阶段的扶贫方式中的主要矛盾逐渐显露。 1 贫困的内涵分析 1.1 我国贫困人群的界定 贫困的定义可以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来概述,体现为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两种形式,在我国又被以城镇贫困人口与农村贫困人口加以区分。从宏观层面来说,是以国际贫困标准来划定的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基于人均收入水平来测定,据此可以大致划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富裕与贫困程度,在国际上被称为最不发达国家,在我国被称为贫困县;从从微观来看,贫困则要着眼于一个人的贫困与否,根据基本物质生活的保障程度、可享有的教育水平、醫疗卫生资源占有程度、抗风险能力来划定一个国家的贫困标准,同样基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测度来衡量。 1.2 农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 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可被归为如下几个原因:因病、因残、因学、因地、因老以及知识、技术等自身发展能力的欠缺。在此,我将主要因病致贫、因老致贫、因学致贫进行详细说明。 1.2.1 因地致贫 地域性的特殊生态环境所导致的贫困。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2/3,其地形复杂导致交通网难以建立,从而物流网络无路所依,而物流行业又是现今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根基所系,从而制约了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代商业无法发展,而农业产业又受制于高成本的物流费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大批涌入城市,城市资源有限,分配给外来务工人员的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进城的农民工成为新的贫困人口,留在农村的人口也同样贫穷。农民工虽然挣工资,但医疗、教育、住房仍得不到保障。 1.2.2 因病致贫 生理性的不可抗因素所导致的劳动能力的丧失。因病致贫主要指,因患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从而无法创造收入且需要大额医疗费用与专人陪护,致使家庭贫困的情况。目前贫困人口因病致贫主要包括慢性疾病的长期耗费大导致难以脱贫极易返贫与恶性疾病导致的突然致贫。目前针对因病治病的问题,政府逐渐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提高医疗保险的保额,然而由于大病的医疗花费基数大,即使国家报销一大部分,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剩余的费用依旧是天文数字,无法解决看病问题,也就无法根治由此而来的贫困。由于我国医药定价制度,所导致的“药价虚高”,也是制约着农村人口“看好病”的一大问题。因病致贫的解决需要依赖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1.2.3 因老致贫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贫困人口比重日益增加。从2011年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态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在2015—2035间的20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增加一倍,占全国总人口的20%,也就意味着老年贫困人口的数量也会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增长,尤其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老人的贫困问题的解决、养老保障如何落实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且会逐年日益显露。农村老年人口无劳动能力,且需要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而且通常贫困农村老人的子女也是贫困人口,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赡养,所能保证的只是“有饭吃”,而“有病”往往没有医治的能力,这也是为何近年来“患病的农村老人于家中自杀”这样的人间惨剧时有发生的原因。然而,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农村老人如何老有所依、如何享有基本生活的权利则需要政府良性引领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2 “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2.1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 分析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开展情况,笔者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新建居住地的选址困难、搬迁后贫困人口的后续发展就业难以保障以及说服贫困户同意搬迁困难、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巨大等问题。在我国人情社会的背景下,如何使贫困户融入新住地,帮助其建立新的社交网络也是现实难题。在某些地区的原住民宁愿守着“危房”也不愿搬入“新房”,原因在于其对后续就业问题的考量,认为在家还“有田可依”,但搬迁出去得到的却只是不能吃不能穿的“新房”,上述问题也极大的增加了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量。因此该项工程的推进决不能忽略贫困户后续生计问题的解决。 2.2 产业扶贫助力实现脱贫目标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了市场在扶贫工作中的重用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经济效益与脱贫目标并重,通过发展“一县一品”结合电子商务进而实现脱贫目标的新方式。例如,黑龙江省龙江县开展的“龙江大米·流光大稻”项目,充分利用的黑土地的优势生产当地特色作物,并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达成合作,创建线上销路,实现了“脱贫”到“致富”的跃进。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使政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共同助力脱贫攻坚战。尤其应充分发挥几大电商平台的积极作用,由政府出资帮助产业的前期建设,使逐利的商业团体愿意参与脱贫工作,保障项目的后期能够实现规模经济。 2.3 社會保障兜底扶贫的战略思考 社会保障是精准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地基,是维持国家稳定,保证国民享有社会福利的一道基准线。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体系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其中社会救济是基础,社会保险是核心。与扶贫、脱贫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两项,即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2.3.1 医疗保险 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该项政策以大病统筹为主、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居民自愿参与。农村贫困人口受制于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有一部分人会选择不参保,进而不能享有相应的保障。而现行政策的报销水平主要是住院费用的75%,对于因大病致贫的贫困人口来说,自行负担的25%费用仍太过高额,且一些恶性疾病所需的药物并不在参保范围之内。对于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仅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远远得不到解决的,因此近年来商业保险进入医疗保障范围,但往往贫困群体无法负担高额的保费,该项措施也无法切实保障贫困人群的医疗问题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对于贫困人群来说,医疗服务还是应有政府供给,扩大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群的报销范围同时加大报销力度。 2.3.2 养老保险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形成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缴费标准每年从100~2 000元分12个档次,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缴费年限满15年达到法定年龄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该项政策保证了每个人的参保权利,但在执行过程中,大部分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对政策宣传理解不够,直接影响了该项制度的参保率。而未参保的人中绝大多数属于农村贫困人口。即使参与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据调查显示,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老人仅为4.6%,而这一比例在城乡老人间均值达24%,这就说明了即使参保对于贫困老人来说仍未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与养老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开辟新的帮扶路径。 3 结束语 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中,对于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主要是维持前期的项目可以后续发力,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不能一味靠财政支持给予补贴;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地方政府应把搬迁贫困户的后续生计问题作为考量的关键因素,切忌因“形式主义”追求政绩,而把贫困户的后续生活保障弃之不顾;而对于医疗与养老保障,则更应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大财政投入,开辟养老与医疗的新路径。此外,基层扶贫开发人员的福利待遇应以提升,其工作压力大、任务量繁重,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于推进都需要靠其努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