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延安民众剧团建房项目“变脸”背后的 |
范文 | 宋海龙 蒙志飞 审批的是文化大楼,建成的却是住宅大楼,延安民众剧团有关领导为何能有这样通天的本领?而延安宝塔区区委、区政府的10多位官员为何能够住进大楼之中?面对剧团职工的上访,当地政府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自己的错误自己监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有个民众剧团,创作过不少优秀的作品。经过7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民众剧团已经是拥有注册资金344.9万元的专业文艺团体。 日前,本刊接到投诉,称这样一个在延安人民心中拥有崇高地位的剧团,近年来却被剧团负责人弄得乌烟瘴气,剧团职工怨声载道。 文化楼修成住宅楼 去年12月,本刊记者来到延安市,看到了剧团职工整理出的厚厚一沓举报信,有职工认为,剧团负责人张翰生在担任民众剧团团长期间,以修建剧团文化综合大楼为幌子,侵害了不少国家和职工的利益。 早在2002年,张翰生就向土地、规划、城建等部门申请了修建文化大楼的手续。一职工告诉记者,修建文化综合楼的本意是好的。由于剧团原有房屋都是上世纪50年代所建,年久失修,已属危房。为了彻底改变剧团的落后面貌,为剧团职工和全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市区相关部门同意剧团修建新的文化综合大楼。 2002年4月,延安市宝塔区计划委员会下发了一份文件,明确指出了文化综合楼的建设规模以及建设用途——计划新建的文化综合大楼为五层,其中一层为商网,排练和社区文化用房;二层以上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供20到30万人次的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同时还可以培训文艺人才两万人次。 然而,让所有剧团职工意想不到的是,文化大楼在修建过程中却“变脸”成了89套住宅楼。 眼皮子底下搞违建 在剧团职工的期待中,文化大楼于2004年4月破土动工了。眼看着大楼拔地而起,并于2005年11月竣工,职工的心中却陡生疑惑政府审批的5层建筑变成了7层,原先计划修建的种种文化辅助场所不见了踪影…… 然而,这只是职工疑惑的开始。大楼竣工后,张翰生团长在没有召开党组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情况下,竟将10多套住宅卖给了宝塔区多位领导干部。有职工告诉记者,“文化大楼违法修建的事情是明摆着的,长达一年半的修建期内,张翰生违法乱纪的事件屡有发生,但区上的领导根本就没人来管。眼皮子底下如此猖狂是有原因的,这10多套住宅楼的出售说明区委区政府的部分领导根本就不想叫停这个违法建筑。” 民众剧团职工给记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购买楼房名单。在这份名单里,延安市宝塔区相关领导的名字赫然在列。职工们忿忿不平;剧团多位职工都没有购买到住宅,这些领导怎么能够如此轻易地得到这些并没有销售许可证件的住宅?职工们说,自从大楼竣工后,他们就多次上访到区相关部门,希望上级能给剧团职工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截至目前,区上的解释却无法让他们接受。 追讨说法无人理睬 有职工认为,张翰生把10多套住宅卖给了区上的领导,区上自然不会把老百姓的呼声放在心上。职工在给记者出示的一份延安市宝塔区委的处理意见中,宝塔区认为张翰生对外出售的30多套住宅没有在房产,物价,评估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责令民众剧团尽快履行国家政策,解决外卖楼盘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处理意见,职工们显然不愿意接受:“没有手续就敢卖楼,显然是目无法纪。买楼的领导既然知道没有手续,为什么就敢公开购买?剧团的职工没有权利购买住宅,区上为什么就不过问?区上的处理意见让剧团完善相关手续,早干什么去了?当初怎么就没人监管呢?亡羊补牢的处理意见,凭什么让人信服?”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剧团职工没少向上级反映,但他们越来越感觉没有人愿意替他们做主。“两年多了,我们多次到上级部门反映问题,然而,上访材料每次都石沉大海。区上的领导已经购买了文化大楼的住宅,再由他们来解决我们的投诉,自然不会有结果。—面对剧团职工的上访,当地政府甚至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自己的错误自己监管”。 剧团不少职工认为,既然区上不能解决群众的问题,就应该由更高一级的行政部门来给剧团职工一个合理的说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