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杜聿明:从陕北走出的抗日将军 |
范文 | 秦沣 作为第一期黄埔生,他的“国际抗日名将”之誉来自昆仑关大捷。 作为国军将领,第一次赴缅远征作战,他的部队伤亡惨重,自己也身染重病,几乎殒命。1944年,滇西反攻的胜利,一雪前耻。 他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十年后获特赦,便将余生投入到战争史的研究中。他的一系列军事著作,是研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珍贵史料。 陕北米脂县的杜家石沟镇,有一座背依小山颇为气派的仿古建筑,便是京兆杜氏纪念馆。占地1600平方米的纪念馆,分设三个展厅、九个展区,其中有一个展区是杜聿明展区。 纪念馆是米脂杜氏家族举全族之力,从2009年始,耗资700余万元,于2013年5月23日建成,如今已成为米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榆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身为抗日名将,杜聿明不仅是米脂县和榆林市的荣耀,他的抗战功绩为他所赢得的声誉,早已超越了国界。 八年完成将军之路 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农历11月28日出生于米脂县桥河岔乡吕家硷村杜家湾。杜聿明家是地主,有土地一百余垧(一垧为四亩)。三分之二出租,其余雇长工耕种。 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但他没应命履新清政府给他的即补县知事一职,而是到西安长安大学堂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1916年前,杜聿明随其表兄李鼎铭先生,在陈岔觉民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920年夏,随父进入榆林中学,成为首批丁班学生,与谢子长、闫揆要等人同班。在校期间,他学会了步枪射击,并拥有“枪响鹰落”的好枪法,而且对军事知识、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4年,杜聿明与关麟征等一批陕籍青年投考黄埔军校。在于右任的推荐下,这批青年获得考试资格,经考试全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六个月的受训结束时,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捍卫革命政权的武装,以黄埔师生为基干,成立了两个教导团。杜聿明在教导团第一团一营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不久升任副排长。 1925年,在讨伐叛军陈炯明攻打淡水县城一役中,杜聿明与陈赓最先登上城头,打开城门,迎来大部队歼灭残敌。战后,他受到蒋介石的夸奖。 但此后有一个时期,杜聿明的职业生涯颇为不顺。他帮助国民军第二军胡景翼部在河南开办开封军校时,因胡景翼病逝,受到岳维峻的排斥,返回米脂。回到陕北后,杜聿明出任国民军二军高桂滋团补充营副营长兼一连连长,后任特务营副营长兼一连连长,奉命率部在北京碧云寺守护孙总理灵榇。 不久,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分三路分别向湖南、江西、福建进军。杜聿明归队心切,只身离开北京,南下至浦口,被反动军阀孙传芳部队逮捕入狱。后带领众难友越狱,来到南京近郊,乘船抵武汉。 1926年初,杜聿明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张治中学兵团一营三连中校连长。同年11月初,因表明自己忠于蒋介石的政治态度,杜聿明被学兵团倒蒋派军人禁闭。他随后想办法脱逃,乘船至南京。在南京,张治中带他见了蒋介石,并被任命为中央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1929年,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兼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掀起中原军阀大战时,他已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教导第二师由徐庭瑶任师长,作为第六团团长认真治军的杜聿明,颇为徐庭瑶的赏识与器重。 1932年初,杜聿明奉命率部“围剿”皖北红军邝继勋部,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此役之后,他晋升为少将团长。同年冬升任陆军十七军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二十五师副师长。 八年间,杜聿明完成从一个军校毕业生到将军的身份变迁。 激战古北口 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2月,又分兵三路进攻热河。受舆论压力,蒋介石调派一部嫡系部队北上抗日。 关麟征率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奉命从驻扎的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时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的杜聿明,先行赴北平向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以下简称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请示机宜,并了解日军进犯情况。 拜会期间,张学良对第二十五师的装备、编制、训练及生活事务问得很详细,但对杜聿明急切想了解的热河方面的敌情,以及对该师的使用方案则说得极含糊。 3月5日,第二十五师按时到达通县,6日奉命进驻密云,两天后又奉张学良电令,向古北口前进。 古北口是由承德到北平(北京)最近的关口古道,为北平、天津的门户。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令第二十五师接替原东北军第一一二师位于古北口长城一线防守阵地,关麟征坚持占领古北口南城的第二线阵地。 杜聿明见对方急于交防撤退,曾向关麟征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关麟征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第二十五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第一一二师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将主力撤守在古北口以西高地。 从3月10日晨起,日机每小时一批轮换着在我军阵地上空轰炸,持续一日。尚未开战,我军已有相当伤亡。 11日,敌人发起总攻。左翼第一一二师阵地被突破,敌进占古北口关口,乘胜向第二十五师阵地攻击,右侧阵地一个团联络被截断。 关麟征亲率师特务连赴右翼前线,指挥第七十五旅反攻,在争夺一高地时负伤,但仍继续指挥战斗,终于将敌击退。 关麟征负伤后,副师长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 11日晚,杜聿明与第七十五旅旅长张耀明决定,为迟滞敌人前进,以待后续部队增援,将仅有的两连预备队和师部特务连,立即在古北口以南高地及南天门一带占领预备阵地,掩护主力逐次转移阵地,节节抵抗,与敌作持久战。 12日拂晓,敌增加重炮和飞机全面攻击,同时以有力一部向我右翼迂回包围。我军死伤虽重,团长王润波阵亡,仍然顽强抵抗,连续击退敌三次冲锋。但第二十五师的电话总机、无线电报机均被敌机炸毁,前后方失去联系,形成各自为战局面。下午,敌迂回至关帝庙师部附近,杜聿明和张耀明便转移到古北口南的预备阵地指挥,第一线部队也撤至预备阵地线,继续战斗。第七十三旅旅长梁恺在战斗中负伤,部队伤亡惨重。 当天晚上,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到达密云,决定令第二师接替第二十五师阵地。杜聿明将阵地交与第二师后,率部撤至密云整补。 参加古北口一役的第二十五师,原由第四师独三旅扩编而成,装备尚未全部完成,尽管有抗日爱国热忱,但缺少对日作战的经验与技术,激战三昼夜,伤亡近四千人。此役被称之为“激战中之激战”,取得的战果是,敌人伤亡人数不下两千人,近四十天内未敢轻易冒进。 第十七军在古北口抗日战役中,激战达两个月,伤亡近万人。但长城抗战却以国民党代表熊斌与日军代表冈村宁次签署丧权辱国的《塘沽停战协定》而告终。 昆仑关大捷 从1939年夏始,日军在我南海地区调动频繁,集结兵力,准备开辟华南战场,企图截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11月15日,日军第五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在海军部队的配合下于钦州湾登陆。 蒋介石忙电令杜聿明率第五军由湖南衡山增援桂南。 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坂垣第五师团之中村正雄第十二旅团进占南宁。其时,杜聿明正率第五军赶赴南宁途中。他命令部队向南宁北侧昆仑关一带前进,以阻止日军进一步北犯。 昆仑关位于南宁东北约50公里处,这里地势险要,为南宁之天然屏障,乃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占领南宁后,即以中村旅团及骑兵联队向昆仑关进击。11月25日,第五军先头部队第二〇〇师在南宁北侧二塘与北进的敌人发生遭遇战。第二〇〇师第六〇〇团奋勇阻击,全团将士浴血奋战,团长邵一之阵亡,官兵伤亡几近半数,但仍顽强地挡住了日军的进攻。 日军强攻不成,采取迂回战术,分兵一支占领第六〇〇团后方的回塘。第六〇〇团因腹背受敌,利用夜幕掩护撤出战斗。 杜聿明据形势判断,可趁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集优势兵力,进行反攻。当时,南宁兵力尚不及两师。 但是,日军的进攻打乱了杜聿明的作战意图。12月4日,日军猛攻昆仑关,中国军队因弱不敌强,被迫后撤,昆仑关遂告失陷。 12月16日,第五军对昆仑关发起反攻。 第五军是蒋介石惟一的一支机械化王牌军,该军下辖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及军补充第一、第二团。该军拥有装甲兵团、炮兵队、骑兵团、工兵队、高射炮队等现代化兵种,这在当时中国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 第五军的作战计划是,以新编第二十二师为右翼,袭击五塘、六塘,以截断敌军退路;以荣誉第一师为左翼,协同由第二〇〇师之一部和军补充第一、第二团组成的左翼支队,包围攻击昆仑关及八塘正面之敌;第二〇〇师和骑兵团充任预备队,随时增援。 12月18日拂晓时分,以第二〇〇师为主的主攻部队在战车和炮火的支持下,对昆仑关正面发动猛烈进攻。据守昆仑关的日军松本大队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纷纷向核心阵地退却,并不时地呼叫南宁日军增援。中午时分,第五军攻克罗塘、同兴西北高地,接着又攻占了石寨隘、同平、枯桃岭,并有一部进至九塘附近。 傍晚,南宁日军急调步兵第21联队增援。该联队分乘31辆汽车沿邕宾公路急进。沿途虽遭到中国军队的袭扰,仍于当晚抵达九塘,并立即发动夜袭。在被第五军占领的阵地前,双方展开白刃战。至19日凌晨,罗塘及同兴北方高地复而又失,被日军攻占。 19日上午,荣誉第一师左翼部队在炮火和战车的掩护下,向653高地发起猛攻。据守在高地的日军用机枪向冲锋的中国士兵猛烈扫射,日军战机也前来助阵,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关键时刻,连长安朝宣和排长杨讣明率领众勇士携带成捆手榴弹突然跃起冲入敌阵,敌阵地上响起一片爆炸声。经过短兵相接,荣誉第一师终于控制了高地。 20日,由于荣誉第一师两日来伤亡较大,杜聿明令第二〇〇师担任主攻任务。该师在戴安澜师长指挥下,强攻昆仑关。日军以密集火力封锁第二〇〇师的进攻路线,阵地上一片火海,第二〇〇师攻势受挫。 鉴于连日来攻击未果,杜聿明改变了战术,决定从外围起,一口一口吃掉敌人。 罗塘为昆仑关西侧高地,是日军的一个主要支撑点。杜聿明命令,“以重点指向罗塘高地附近,继续对当面之敌攻击。荣一师准备对罗塘之攻击,同时第二〇〇师由正面佯攻,以牵制敌人。” 24日,荣誉第一师以第二团和迫击炮营担任主攻,以排为单位,前仆后继,用大刀等简陋器械连破日军两道铁丝网,冲入敌阵。身陷绝境的日军在中国勇土的冲杀下,渐渐不支。守备该高地的日军第五中队被全歼。 当罗塘战斗激烈进行时,日军第21旅团前往驰援,被荣誉第一师阻击在九塘东北地区。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到九塘督战,被荣一师第三团当场击毙。 中村正雄生前在日记中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军更顽强的军队…… 25日下午,中国的三架轰炸机和一架驱逐机飞抵昆仑关。日军误以为是己方飞机,忙铺置信号板示意。中国战机乘机俯冲轰炸扫射,日军损失惨重。第二〇〇师见状迅速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拉锯战。 29日,第二〇〇师攻占了界首附近敌人的外围阵地。随后,新编第二十二师先后攻占了南北同兴、界首村落及东南各高地等昆仑关外围阵地。桂军韦德团亦攻克六五三高地。至此,四面都能瞰制昆仑关敌阵,敌之右翼高地完全丧失,只负隅公路东侧几个要点。 31日拂晓五时,杜聿明命令新编第二十二师和来支援的友军四七七团等部队向昆仑关发动总攻。炮弹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射向昆仑关,昆仑关顿时一片火海。同时,攻击部队的重机枪也喷射出猛烈的火舌,以压制敌人火力。突击队员们在战车掩护下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肉搏。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搏斗,日军渐感不支,纷纷后撤,中国军队乘胜冲入昆仑关。昆仑关日军见中国军队攻势凶猛,慌忙中向九塘溃退。 攻击部队立即向天空发射三枚绿色信号弹,以示昆仑关攻占成功。 1940年1月1日,日军增援昆仑关的部队到达九塘,与昆仑关溃败之兵会合,就地构筑工事,企图顽抗。2日,杜聿明下令乘胜出击,向九塘之敌进攻。3日夜,日军在第五军的猛攻下渐形不支,便施放毒气助战。中国军队不顾生死,仍发起一波波的进攻,终于将九塘之敌击溃。 至此,昆仑关一役全胜。 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昆仑关一战,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第四十二联队和二十一联队的联队长、第一、第二、第三大队的长官均被我击毙,该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官死亡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士兵死亡四千余人,被我俘虏一百余人。 这一战,我军俘获战利品有:战马七十九匹,山炮十门;野炮十二门,战防炮十门,轻机枪一百零二挺;重机枪八十挺;步枪二千余支。还有子弹,手榴弹和各种炮弹等其他装备物资。 昆仑关大捷,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共有五千五百余人为国捐躯,一万一千余人流血负伤。战后,昆仑关竖起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杜聿明亲笔书写了400字的悼念碑文。 昆仑关大捷使国人振奋,中外报刊纷纷报道。杜聿明接受了记者的访问,他在其中强调说:“有一点是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要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是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也就是民众的胜利。” 同古保卫战 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截断了中越通道,进而威胁到滇缅路这条国际交通要道。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向缅甸进攻。中英双方几经磋商,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国军队并肩作战。 1942年2月16日,蒋介石决定:以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杜聿明分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正、副司令长官,率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统归史迪威指挥,迅速入缅作战。 3月3日,蒋介石在缅北的腊戍三次召见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命令他火速率师抵达同古,接防英军阵地,阻止日军北犯。8日,第二〇〇师抵达同古,同日,仰光失陷。 据局势变化,杜聿明决定,由第二〇〇师在同古及以南地区阻止日军北犯,掩护远征军主力于平满纳附近集结,实施会战,破敌以收复南缅甸。第二〇〇师受命派出一支部队,在同古以南30公里处的皮尤河大桥附近埋伏,并在桥上安放了炸药。 3月19日,日军第55师团五百多人的搜索部队行至桥北端时,突然一声巨响,皮尤河大桥轰然塌毁。埋伏在大桥两侧的中国机枪手一阵猛扫,日军开始向森林中逃跑。此战,日军官兵伤亡二百余人。 完成皮尤河阻击后,第二〇〇师伏击部队改撤至同古以南前沿阵地鄂克温。20日和21日,日军以一个联队附炮六门猛攻鄂克温,日机也轮番轰炸同古。但是,第二〇〇师英勇抗击,日军始终未能得逞。24日,日军在猛攻鄂克温的同时,又以一部向同古以北八公里的克永冈机场迂回。当晚,机场失守。 杜聿明调第二〇〇师向同古集结,全力保卫同古。在连夜召开的营以上军官会议上,他将第五军“攻必克,守必固”的口号阐发为:“攻必克”,我们已把这三个大字刻在了昆仑关!“守必固”,我们也必将把这三个大字埋在同古城下! 3月25日,同古三面被围,只有城东通往瓢背中国第五军指挥部的道路尚控制在中方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下令火烧同古四周森林,以阻止敌军进攻。同时,命令紧缩正面战线,加强工事,严阵以待。 傍晚,日军从城南开始渡河向同古攻击,敌机30余架在同古上空轮番轰炸。同古局势十分严峻。26日,日军在空、炮、战军配合下,以三个联队猛攻同古。第六〇〇团阵地被突破,部分敌军冲入市区,双方发生激烈巷战。第二〇〇师伤亡惨重。 同日,日军飞机90余架,飞越同古上空,轰炸同古北侧的平满纳。致使中国大量援军无法继续前进。7日,日军主力再次猛攻同古不下,开始向同古施放数百发糜烂性毒气弹。第二〇〇师许多官兵中毒,形势颇为严峻。 史迪威一直要求第五军发起反击,杜聿明只好向蒋介石发出“十万火急电”,报告第二〇〇师由于得不到援军配合,不能如期开始攻击,并要求准予“继续在同古附近攻击敌人”。 同时,杜聿明一方面打电话给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命令他继续死守,等待援军;另一方面电令新编第二十二师立即展开攻击,以解第二〇〇师之困。 27日下午两点多钟,新编第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在克永冈附近的一个村庄与日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黄昏时分,日军在第六十五团的攻击下后撤了几里路,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28日,同古守军继续与敌苦战,双方伤亡均很惨重。敌人曾化装成英缅军及土人,赶着牛车,暗藏武器,企图蒙混进城,幸而被第二〇〇师事先发觉,设法将其消灭,缴获步枪百余支,机枪六挺,迫击炮七门等。 第二〇〇师设在河东的指挥所,被迂回之敌越河袭击,一度与城内部队中断通讯。城内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听到桥东战斗激烈,立即派队夹击,将敌压迫于大桥东南对峙,才恢复了联系。 同一天上午八时半,新编第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向位于同古北侧的南阳火车站发起攻击。在战车的掩护下,步兵突破了南阳车站至公路间的敌军第一线阵地。这时,该团第二营罗营长发现敌人后方炮兵阵地动摇,敌人拖着大炮向后撤退,他及时指挥战车和步兵第四连冲到敌后,摧毁了敌人炮兵阵地,缴获山炮一门,炮弹二十余发,轻重机枪四挺,冲锋枪和步枪二十多支。 29日,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战车掩护下,再次向南阳车站进攻。由于车站建筑物坚固,地形复杂,战车行动受阻。上午,该师只攻占了车站外围据点。下午, 第十九军补充第二团一部在车站西南面与敌人展开战斗,一时间枪声大作。新编第二十二师乘势猛攻车站,但仍未奏效。 第二〇〇师几近弹尽粮绝,援军又被日军阻击在南阳车站。而日军已开始向同古后方包抄,企图围歼第二〇〇师。 史迪威依然命令第五军迅速反击。面对日军三个师团的力量,进攻不仅会徒劳无功,且会损兵折将,杜聿明不忍心看到第二〇〇师被敌围歼而全军覆没。 第五军最早的前身是1937年组建的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为首任军长。1938年,该团扩编为第二〇〇师,杜聿明为师长。同年12月,第二〇〇师扩编为新编第十一军,杜聿明任副军长。不久,该军又改番号为第五军,杜聿明升任军长。从装甲兵团成立的第一天起,杜聿明就没有离开过这支部队,将士们的每一张面孔,杜聿明都是那样的熟悉。他不能眼看着第二〇〇师被围歼。 29日夜,杜聿明不顾史迪威的强烈反对,下令第二〇〇师放弃同古,迅速突围。拂晓,第二〇〇师在戴安澜师长的指挥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安全渡过西当河,撤至叶法西。当日军又出动飞机、战车发动猛烈进攻,进城后才发现同古已是一座空城。 日军横田大佐在日记中对此役的记载是:“南进以来,未遭受如是之劲敌。” 败退与反攻 曼德勒会战失败后,杜聿明第五军由于后退回国的路被堵死,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 史迪威和罗卓英却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电令部队全部向温藻撤退。蒋介石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杜聿明召集各部首长及参谋长商讨后,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 但此时,畹町、八莫、芒市、惠通桥及密支那已陷入敌手,撤回国境,只有更向密支那西北。一路所经之处,均为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养供不上,环境异常艰苦,官兵尸骨暴野,惨绝人寰。 杜聿明本人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团长柳树人等,在与敌激战中身负重伤,不治亡故。第九十六师副师长刘义宾、团长凌则民,也为掩护主力部队而献出了生命。第五军出征时四万二千人,战斗死伤人数七千三百人,撤退死伤人数为一万四千七百人,是前者的一倍多。 回国后,陆军第五军扩编为陆军第五集团军(后又扩编为第二兵团),杜聿明擢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反攻日军,杜聿明所率的第五集团军所向披靡,先后攻占了龙陵、双披、于隆、邦打、拱撒、河边寨等日军据点,全歼了日军第56师团主力,打开了通往畹町的大门。配合盟军攻克畹町,打通了西南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为缅北失败雪耻,报了一箭之仇。 抗战胜利后,杜聿明奉命接收东北。 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派杜聿明回徐州,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1949年1月10日凌晨,杜聿明被解放军所俘,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战俘生活。 1959年9月30日,杜聿明被特赦。1961年3月,出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63年6月,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在台湾、美国生活多时)在女儿和女婿以及人民政府的帮助下辗转回国,与丈夫在北京团圆。 1964年10月,杜聿明任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他先后撰写了《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辽沈战役概述》《淮海战役始末》等军事著作,为研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将军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77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