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
范文 | 万鑫 【摘 要】 文章在描述中职学生存在的个人自控能力弱、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安全感、早恋人数较多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家庭、和个体原因,进而提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学校以多元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家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修养。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相应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承担部分学生升学的重担,同时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部分学生都是基础知识差、成绩差、素质差的三差学生。这些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后,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差”的世界里,不学习,麻痹自己;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放松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家长强制送到学校,让学校来看管孩子,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幼儿园”。因此,想要让中职学生学以致用,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本文是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成长。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学校生源绝大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年龄在15岁至18岁,这一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但这些学生呈现出的问题却大同小异: 1、个人自控能力弱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在学习生活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有些学生模仿其他习惯较差的孩子,模仿不良的行为,并以模仿为荣;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躁动不安,静不下心来学习,也不想学习,没有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他们时而冲动地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而发生口舌之争。 2、学习能力较差 来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学阶段成绩差,偏科的问题才放弃升学的。比如说英语老师在讲授音标时,没有几个学生能够顺利的默写下音标,甚至是基础单词也不会写;语文基础的古诗词朗读苦难;数学更是看着公式就头疼……还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时,消极对待,不听,不看,不思考。 3、缺少安全感 有不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做论坛和交流时,经常会提到这样的现象:现在的中职学生更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愿意走出去,也不愿意走进来。不能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也不愿意面对现实和未来。自我防护意识极强,这说明中职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缺少安全感。 4、早恋人数较多 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极少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家里对学生的期盼值更多的是成绩。在长期压抑的情况下,学生需要找到倾诉对象,异性朋友带给彼此更多的心理安慰。这时候的学生分不清友情和爱情,他们甚至不理智的处理了自己感情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和纪律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二、中职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普及,社会上无论是正能量的还是负能量的信息全部都涌进了手机当中,甚至一些粗俗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了正值青春期并且有些叛逆的少年,更有甚者为了追逐“光鲜”的生活,草草的了解自己的学业。这些孩子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诱惑时,表现更多的是迷茫和彷徨,他们的心理很难去适应正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 2、家庭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或者是身处在离异家庭的环境中。在家时,父母过度关心,严重溺爱。很多父母想通过溺爱来弥补对孩子的伤害,因此在这群孩子身上展现出更多的特点:懦弱、没有责任感、知难而退、没有责任感。 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和学校有关系,跟家长没有关系,面对孩子的心理状况不加关心。家长不重视教育,不去了解孩子的状况,学校很难培养出各方面优秀的学生。 3、个人原因 中职学生的年龄约为15岁至2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不仅身高体重发生变化,心理也处于剧变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从一个年少年转变为青年的过渡时期。有些学生感到适应困难,力不从心。 还有部分学生自身学习态度恶劣,成绩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固执的认为成绩是自己价值的评判标准,缺少积极的自我评价的心理暗示。 三、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1、学校以多元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聘请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进行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心理辅导,给学生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演讲主题可围绕中职生经常遇到的法律、理想、礼仪、恋爱等问题展开。 开展“国学课”讲堂,讲述中国千百年的礼仪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解读千百年来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食粮,让学生从本质上懂得“礼义廉耻”,懂得“做人”的道理。 加强网络建设,杜绝一切不良网站的入侵。学校可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网络建设,制作或引入积极正面的网络信息,摒弃不良信息的入侵,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浏览网站,关心国家时事,关心世界格局,关心区域建设;引导学生每天定时上网,确定上网时间,不做“网瘾”少年;引导学生玩有意义的游戏,像成语接龙游戏,数独游戏、古诗词填写等,不仅能够开发学生大脑,还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望,可谓一举两得。学校也可以做知识小测验APP,举办一些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家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多的家庭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或是离异单亲家庭,或是有突然遭遇的家庭中的孩子问题居多。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面临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视。这就要求家长放下婚姻中的家庭问题,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在孩子放假在家中,能够多陪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家长可以在家里定期开展“茶话会”,针对家里的某一问题,让孩子发表感想,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学会放下“家长”的身份,学会倾听。这样让孩子感觉是家庭的一员,有独立的人格。 3、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修养 学生在中职学校就读期间,多数正處于青春期的爆发时期,叛逆的孩子数不胜数。针对这样的现状,学校老师进行管理,家庭的成员帮助,学生还应有自身修养的提高。 在课余闲暇时间,可以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来充实自己,不仅在书中领略作者的主要情感,更在书中品味语言的优美和写作风格;还可以大量阅读有关专业知识的书籍,来充实自己,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内容,学习最先进的技术。这样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学生充分阅读,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远离手游、网吧带来的诱惑。 在假期,学生要多参加公益活动,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学生可以在学校组织下开展收集旧书衣物等宣传活动,锻炼他们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不易;到敬老院为老人们举办一场歌舞晚会,让学生知道很多人盼望着他们的关心,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去孤儿院和特殊学校慰问,探望那些不“完整”的孩子,让学生学会珍惜,珍惜自己的“完整”。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有用武之处,有存在的价值。 综上所述,想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基础。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根本,而社会是形成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平台,三者不可或缺。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证,学生才能更茁壮的成长,才能为我们国家的大国工匠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子才.心理健康教育训练[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余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万 鑫(1985—)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学位,吉林财经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