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儿童“小大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范文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造成儿童“小大人”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儿童“小大人”现象的危害,提出应对儿童“小大人”现象的教育策略: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教师树立正确教育理念;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确保网络信息的纯净性,塑造良好儿童形象。

    【关键词】 “小大人”;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策略

    近年来,儿童心理早熟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应简单快乐成长的孩子,却早早的褪去了孩童的天真与单纯。在思想和言行中过早地形成了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人化的观念,成为我们口中的“小大人”,所谓“小大人”现象,即是指儿童过早的获取成人化的人生经验,其行为超越了儿童自身的实际年龄及生理上的特质,表现出近似成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逆反自然现象的产生?

    一、造成儿童“小大人”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校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者素质的影响

    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越来越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上面,部分学校甚至在教育理念上仍存在与素质教育脱轨的现象。学校惯于用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常常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加以重点关注,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予理睬。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在教育者水平方面小学儿童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以教师为榜样模仿其一举一动。但随着近年来教师队伍中“红黄蓝幼儿园虐童”、“宁夏教师黄振兴性侵12名女童”等丑陋事件的频频曝光,我们不难看出,本应品行高洁的教师队伍中不乏鱼目混珠之人,在造成孩童身心的双重伤害的同时,还给孩子们树立了极其恶劣的榜样形象。孩子们不知其中的危害,假若一味的模仿,后果则不堪设想。

    2、父母对儿童的关爱及相处模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如今,大部分父母常年忙碌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发展,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再过问,对孩子的陪伴少之又少,部分儿童缺乏家庭的关怀。更有父母将负面情绪在孩子面前展露出来,不和睦的家庭关系致使孩子的童年褪去了欢乐单纯的色彩,承受着本不该有的成人化的消极情绪,极易使孩子出现孤立、冷漠等不良心理状态。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受教育的起点。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习惯于用成人化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孩子,过度地将生存的压力传导给孩子,孩子被迫过早地接受成人的价值观,早早的变成心事重重的“小大人”。

    3、大众媒体及信息资源对儿童的影响

    在互联网普及的现代生活中,网络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儿童通过网络媒体频繁的接触成人化的言语行为并进行模仿。家喻户晓的“小山竹”就是借助现代网络媒体打造出来的一颗童星,她在网络视频中的乖巧可爱的形象以及超乎年龄的话语讨得人们喜爱,这也助长了媒体成人化儿童形象的势头。随着社会的猛速发展,大众传媒在日益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府对娱乐八卦新闻,新闻娱乐化,以及“港台娱乐倾向”节目,甚至包含一定色情和暴力的节目都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只要这些庸俗的节目不涉及公共领域以及意识形态,纯粹的娱乐在中国获得了空前自由的土壤。[2]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世俗化的信息资源进入儿童眼球,会侵蚀儿童内心,极易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形成无法弥补的恶劣影响。

    二、兒童“小大人”现象的危害

    1、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危害

    儿童时期是儿童独立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物质世界的海量信息加速了由儿童走向成人的进程,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跳跃了孩童时期的成长与经历,在情感经历上越来越早熟,而儿童此时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判断与控制。儿童的行为能力与情感控制的发展不平衡,大大提高了成年后产生人格障碍的可能。

    2、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

    儿童时期是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技能,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起点,是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重要起始阶段。倘若儿童的成长环境充斥着大量成人化信息,追求名利、爱慕虚荣等世俗化的错误价值观念弥漫在儿童周围,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塑造造成极大的阻碍,对儿童的价值取向造成错误的导向。

    3、对儿童言语以及思维发展的危害

    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主要集中在语法句法等起步阶段,学习正确的书面语言是儿童的学习重点如果儿童接触过多成人化的口语,那就可能打破儿童书面语言语法句法的学习习惯。[1]“小大人”们一味的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却不知其含义, 这过早地成化人化言语行为,致使其自身的脑力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原有的语言学习习惯被打破,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其语言产生障碍,影响智力的发育。

    除此之外,儿童过早的接受成人化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动也有一定影响,会抑制儿童自身本应有的真实表达,阻碍了儿童发现世界、改造世界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发展。极大的摧残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三、应对儿童“小大人”现象的教育策略

    基于对儿童“小大人”现象的现状、危害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教育策略。

    1、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教师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学校要在注重智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的建设,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要适当的减轻孩子身上的学业压力,贯彻“减负”政策,给孩子纯真自由的天性留出更多的空间。教师的心理发展趋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趋势。学校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爱心小屋”、“心灵之屋”等心理咨询室。

    教师的日常行为、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会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构建。这就要求学校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整顿教师队伍,组织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测验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确保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健康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严谨自身的一言一行,陶冶高尚情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课余时间除学习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外,还应强化对心理学、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异常心理,则要科学的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及时与问题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沟通疏导,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对孩子心灵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2、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消极情绪在孩子面前出现,尽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观察”到父母处理婚姻关系的行为模式,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影响他们未来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等的发展,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3]因此在忙碌工作的同时,要抽一部分时间留给孩子,可以通过参加亲子活动等方式,强化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儿童与成人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家长在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的交流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跳出成人的思考模式,多以孩童的视角看待事物,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3、确保网络信息的纯净性,塑造良好儿童形象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身体和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却时刻面临着外部社会对他们的冲击。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力度,可单独为儿童开设一条纯净的网络通道,过滤世俗化的信息资源,让儿童在网络中学会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抵制不良信息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要充分利用起自身的宣传影响力,大力宣扬正能量,塑造良好的人物形象,积极传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文化方向的正确性,帮助和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曹雁.论儿童电视广告语言“成人化”的表现及危害[J].新闻世界,2010,No.231,101-102.

    [2] 刘晓.“成人化儿童”的出现与后果——论媒体的异化和对社会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6.105.

    【作者简介】

    王晓慧 (1998—)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