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文化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范文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命题,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也是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通过以文化人,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提高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等途径,将文化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融入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命题,它与文化自卑、文化自大截然不同,是立足现实,民族自信,國家强大的表现。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自信。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筑牢青年学生思想防线,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延续。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独立和国家富强,都推动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都贯穿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说,文化自信既有历史的脉络,又有哲学的底蕴,更具备实践的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是在认知、比较及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它的内涵中包含着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是文化自觉的延伸和发展。它既是对蕴藏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近代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自信,更是对随着时代的发展,博采众长,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成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直接的引领作用。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这三门课程均属于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改革创新也从未间断,并且已卓有成效。

    1、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

    进入新时代,过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忽视的现象已经有所改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既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的机遇,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挑战。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进行的改革创新,使得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方面做出改变。教师一改过去枯燥的照本宣科式讲解,有意识地结合我国的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更多选用鲜活的、接地气的素材,充分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建立公众号、手机签到、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弹幕等形式,课上提高教学的活力,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真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始终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自觉性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和师资队伍上不断进行调整、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是在适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充实新内容、探索新教法。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形式化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当前的确有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着文化自信的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认识不到位,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持漠视态度、戏谑态度,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较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秉持改革创新的自觉,积极主动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情的发展机制,将改革创新的形式和内涵统一起来, 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模式和课程等方面加强研究,形成育人合力。

    三、文化自信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路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

    将文化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首先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坚定文化自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和成就中,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汲取自信,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

    1、注重以文化人,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文化和教化同等重要。将“以文化人”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强调的是在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实现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生。从育人的方式来看,“以文化人”突出了“文化”的过程,以“浸润、感染、熏陶”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理念、文艺作品、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成长方向,在个人品格和精神、知识广度和深度、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实现学生的转变。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堂的建设,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形成“以文化人”的合力,如传统文化进校园、书香校园活动以及“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不仅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课堂教学素材,还让学生参与其中,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汲取前行的力量。

    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教师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学生分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浓厚的文化氛围,牢固的文化自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更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2、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快从教材话语体系转换为教学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教材更注重理论话语和政治话语,所以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并未在教材话语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构和创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教学话语体系。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对于社会的关注度不够,自律能力较低等问题,教师在授课中首先要吃透教材,然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理论依据,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结合中国实际讲“中国话”、“时代话”,结合区域实际讲“本地话”,结合学生生活和就业实际讲“学生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教学话语体系中。如“基础”课中关于道德观的讲授,把传统美德中的“仁爱”、“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耻”、“慎独”及“躬行”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出发点,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简述,再引入道德模范及时代楷模的案例,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话语体系的形成。

    此外,教师在授课中还需格外重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教学话语务必保持科学性、严谨性,避免单纯因为“抬头率”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故事课”、“段子课”、”电影课”或“表演课”。

    3、提高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参与群体,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汲取知识、沟通交流、认识世界。與此同时,面对网络中巨大且繁杂的信息量和极具冲击力的网络游戏等,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认识和思维方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人格滑坡、迷失自我等现象。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变化和影响,在线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媒体教学模式涌现,数字化信息教育平台越来越多,有效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互联网,抢占网络文化平台主阵地,利用好各种数字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理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好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结合学情和授课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资源,如学习强国平台、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等,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网络教育服务,

    促进文化自信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增添了新的生机,既拓展了文化自信的相关研究,又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注 释】

    [1] 云杉.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 红旗文稿,2010(16).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3-19(01).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华网.2016-12-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8.

    [2] 沈壮海.论文化自信[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01.

    [3] 沈壮海,董祥宾.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

    【作者简介】

    胡原原(1988—)女,硕士研究生,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