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范文

    董晨飞 王蕊

    【摘 要】 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着手,深入挖掘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挑战,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措施。要合理运用“破窗效应”,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网络社交环境;辩证运用“示范效应”,树立典型,引导正确人际交往;正确运用“多米诺骨牌效应”,擦亮双眼,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网上网下相协同,增强现实交往能力。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人际关系;挑战;对策

    新媒体,亦称“第五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或者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包括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根据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10~39岁网民居多,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在学历结构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0.6%。[2]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新媒体也一改之前传统媒体单向式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容忽视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由此可见,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每个人都需要和他人打交道。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涌入大学生的视野,这些信息中不乏混杂着腐朽的思想,由于大学生抵抗能力、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必备的素质。

    1、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大学生长期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情绪又会作用于生理活动,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社交的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承认。由此可见,社交需要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首要前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可以缓解自己远离亲人而产生的孤独感,增强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周围老师、同学的关怀和鼓励,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满意,使自己的心理正常发展。

    2、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指人为了达到与所处生活环境的和谐状态,而进行的心理上、行为上等一系列改变,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挫折应对能力、竞争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社会适应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标志。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将面临形形色色的人、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激化,引发大学生对现实世界认识不清。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行为只由现在的场所决定,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因此,面对新媒体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学会辩证的对待挫折,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再加之毕业后就业的激烈竞争,新媒体环境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相关信息,使之很快的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3、保证大学生平等对话的现实需要

    平等对话是每个大学生内心所渴望的。据调查,我国高校大学生上网人数接近于100%。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创造了平等对话的机会,成为了其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徑。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更是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提出及其建议往往是出于真实情感的流露。在新媒体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平等的和老师进行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高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进而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采纳,让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满足自身平等对话的需要。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新挑战

    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弱化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引发大学生网络信任危机、致使大学生交往价值观扭曲等三个方面。

    1、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

    所谓交互性,指的是信息接收与传送双方可以及时对信息作出反馈,达到人际传播的目的;即时性,是指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缩短了传播的时间。不难发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即时性打破了旧媒体信息流动的单一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每个大学生步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便捷,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网络交往占用时间长,现实的人际交往时间得不到保证。网络交往的便捷性再加之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使其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置身于虚拟的网聊中,使大学生缺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流。据调查,大学生每天花费在新媒体上的时间大多是3~5个小时,并且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恰好是休息时间;第二,过度依赖网络沟通,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新媒体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致使大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者过度依赖网络交往,久而久之表现出逃避现实交往的心理现象,从而对现实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一旦他们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时,就会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会出现害羞、紧张的状态。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引发大学生网络信任危机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5]由此看来,网络诚信不单单是个人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虚拟性和使用者的匿名性,造成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两种不同的环境,前者就好像一个大染缸,汇聚了良莠不齐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心智发育未成熟的大学生,他们一旦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找到了所谓的“知己”,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各种信息告诉陌生人,这无疑是给自己的隐私泄露提供了温床;再者,新媒体的使用者一般不需要实名认证,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会放肆地在网络平台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宣泄自己的不满,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突破道德的底线,比如,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实施网络诈骗等等。

    3、新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致使大学生交往价值观扭曲

    新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反映的是在媒体产业化过程中忽视了商业道德和社会效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从而使内容过分娱乐化或者庸俗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世界里同样充满着浓浓的商业气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背离社会责任、牺牲用户的利益。新媒体的所作所为,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交往价值观,导致部分大学生交往价值观日趋功利化。在新媒体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不断地滋生蔓延,部分大学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功利关系,“微商”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些大学生为了挣钱,把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纳入一个“系统”,成为自己的潜在客户。[6]当大家刷朋友圈的时候,充斥眼球的是各种各样推销的商品,在群里面交流的内容也大多是和商品有关,这种为了金钱而进行互动的现象,助长了大学生交往价值观功利化的风气。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措施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是否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自身的发展。现阶段,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加强引导,帮助学生规避新媒体带来的弊端。

    1、合理运用“破窗效应”,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网络社交环境

    所谓“破窗效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由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林和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提出,此理论指出若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得不到遏制,就会诱使人们去模仿,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高校教师要警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破窗效应”,重视新媒体环境的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一方面,高校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聘请专业化的人员专门管理校园媒体,加大对校园舆论信息的监管力度,对一些错误腐朽思想、色情暴力内容的传播加以制止,防止不良信息的大范围传播,以防危害学生的心灵,对其人际交往带来困扰;另一方面,对于非学校的媒体平台,学校要积极培养所谓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人才,使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将舆论主导权以及话语权牢牢掌握,正确引导舆论的导向,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交往环境。

    2、辩证运用“示范效应”,树立典型,引导正确人际交往

    示范效应,亦称维特效应,指在群體中,人们会在行为上相互效仿,情绪上彼此感染。高校工作者在引导大学生正确人际交往时,要恰当运用“示范效应”。一方面,借助校园官方媒体宣传典型,使用新媒体技术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不定时的在学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一些名人交往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发动学生开展“寻找最美人际交往之星”投票活动,从身边寻找榜样,将选取的典型以及事例在学校的电子大屏幕上进行播放,这样会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与他人交往。

    3、正确运用“多米诺骨牌效应”,擦亮双眼,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多米诺骨牌效应”又称从众心理效应,是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首先提出的,“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也这么说”、“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群体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教育者要善于用正确的思想行为引导学生,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对信息正误、善恶的判断能力,引导大学生产生良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可以准确判别,而不是一味的随大流疯传并毫不犹豫的点赞、转发;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多媒体开展网络防骗教育讲座或者播放相关视频,通过真人真事,给予大学生警醒,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4、网上网下相协同,增强现实交往能力

    新媒体环境中,要提升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高校就要并行推进网上网下协同模式,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结合。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抢占网上先机,打造校园网站、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以富有趣味性、说服力的语言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同时,也能增长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借助网上交流平台,积极宣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创新创业讲座、三下乡等,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下活动中去,让其体会人际交往的魅力,增强大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7]

    【参考文献】

    [1] 刘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2017-05-2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5.

    [4] 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0/c1001-28291543.html,2017-05-25.

    [6] 樊红霞.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与引导[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6.

    [7] 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

    【作者简介】

    董晨飞(1993-)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 蕊(1980-)女,山西太谷人,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