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创新途径 |
范文 | 肖军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党建专项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以塔里木大学為例》(编号:TDSKDJYB07)研究成果 【摘 要】 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背景紧密契合,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挑战性。本文在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全面推进的时候,以塔里木大学为例,研究地处新疆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塔里木大学民族团结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创新途径:扩充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对于各高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创新途径 为了增强中华民族内聚力,加强各民族互助团结,构筑社会主义新型社会民族关系,党和国家必须加大对全体国民的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教育。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重中之重,高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本文以塔里木大学为例,谈谈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创新做法。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校生30%多是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新疆兵团的高校,发挥着兵团作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作用,学校民族团结工作成绩突出、特色鲜明。 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与挑战 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与时代背景紧密契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微观层面来讲,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到校园和谐、师生团结。在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要进行政策宣传、思想教育,开展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忌讳习俗教育,达到相互了解,互相尊敬,和睦相处,加强团结,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目的。 新疆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开展民族团结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新疆稳定和祖国统一。塔里木大学所处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和客体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的错误思潮通过网络和人际传播而蔓延,导致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与巨大挑战。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工作往往又和当地多元文化、宗教氛围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错综交织,再加上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觊觎,更增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为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图谋,消除错误思想的影响,去除宗教极端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塔里木大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 塔里木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12000多人,其中新疆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省份生源学生各占三分之一。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于新疆,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13个民族。经过59年的发展,塔里木大学已经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万多人。其他省份生源毕业生经过4年本科学习和生活逐步适应南疆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有近70%留疆工作,其中近50%留在南疆地区工作。 1、学校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作用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央对新疆兵团提出新要求:“将兵团建设成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是中央对兵团的新定位、新要求,是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对兵团的现实需要,也是兵团体制具有的内在潜力和功能,更是兵团存在发展的战略价值所在。 塔里木大学作为兵团所属高校,地处新疆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承担着“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作用。学校立足边疆,培养人才,造福一方,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校内各民族师生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并与周边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交心,是为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大学精神、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学校培养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经济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校民汉教工嵌入式居住和民汉学生混宿就寝创造共同生活环境 学校汉族与少数民族教工嵌入式居住,民汉学生混宿就寝,创造共同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构建融情互信、成长互助、文化互补的民族团结实践模式,将大学生的融情教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有力推动各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促进各族师生交流、交往、交融。嵌入式居住是指民汉教师共住一栋楼,互为邻里。民汉学生混宿是指民汉学生同住一间宿舍,如6人间宿舍,其中4人为汉族,2人为少数民族。民汉师生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营造和谐氛围,弱化矛盾冲突,消除顾虑障碍,构建互知互信的交流平台。各族师生在注重共性、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五个认同”。 3、学校落实民族政策得到少数民族师生拥护 学校坚持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干部、群众、学生的一致拥护。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锻炼。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倡导各民族相亲相爱。学校以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族团结与综治维稳相结合,一手抓民族团结工作,一手抓校园综治维稳工作;既与少数民族师生结亲交友,交心交融,团结了广大少数民族师生;又落实严格的规定和纪律,抵御了宗教向校园渗透,铲除了分裂思想、极端主义的滋生土壤,打击了“三股势力”的不法企图和嚣张气焰。 4、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营造和谐友好校园氛围 根据新疆自治区、兵团和学校的部署,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三進两联一交友”主题活动,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做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通过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民汉师生相互交友认亲,加强联系,深入交流,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师生反映突出的各类问题。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活动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实践环节。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活动,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氛围,取得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效,增强了民汉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塔里木大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创新途径 1、扩充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丰富而系统。主要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二是“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是“四个意识”,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教育;四是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五是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的教育;六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反对暴力恐怖势力的教育。同时还配套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以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 民族团结教育不只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其对象不只是少数民族学生,还应包括汉族教师和学生,以及少数民族教师。汉族和少数民族教师都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体,必须通过学习掌握最新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掌握民族团结政策和精神,才能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不走样,落实有实效。汉族学生也应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学生时代与少数民族学生同住,在工作时与少数民族群众打交道,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知识、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发展史等知识和理论,因此必须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才能更好地处理民汉关系。 3、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 民族团结教育方式既有传统的课堂教育、主题活动,还有常态化的实践形式。民族理论与相关知识的习得主要依靠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传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法律法规、中国传统文化等知识;也依靠参加主题鲜明的、丰富的民族团结活动,比如各族师生同台演出的文艺晚会、共同参加的体育比赛等活动。民族团结也要理论联系实践,这主要依靠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常态,以结对认亲活动、民汉教师嵌入式居住、学生混合住宿等形式,使民族团结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民族团结如同空气弥漫在校园每个角落。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情民情的变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创新。“一带一路”战略以新疆为核心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活动必将日益频繁,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交融也会更加紧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消除障碍,促进团结,实现交融。 【参考文献】 [1] 土登,康晓卓玛,邓晓茂,李仲良.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创新[J].民族学刊,2011.8(6)67-72. [2] 奔夏.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3(8)231-237. [3] 余梓东.解析民族团结教育难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8. [4] 卢守亭.新世纪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87篇学术论文的文献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作者简介】 肖 军,硕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