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践行中国梦、提高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
范文 | 焦宏涛 【摘 要】 本研究针对224名在校大学生(实验组)设计并实施了“践行中国梦”的活动方案,同年级同专业的455名在校大学生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实验前后,对所有被试者进行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的重复测评。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无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幸福感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以“践行中国梦”为出发点、以“提高幸福感”为落脚点的活动方案效果显著,生动地阐释了中国梦和个人梦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 中国梦;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实验对照;效果 一、前言 心理学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幸福感的概念及其渊源;二是幸福感的内涵及其解构;三是幸福感的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公认,幸福感是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现状和境遇的一种满足状态;它包括生活满意度、人生价值的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度等多个方面。个体的经济状况、职业、教养方式、自尊、人格、应对方式以及社会的支持及文化等因素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幸福感。[1]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释“中国梦”。五年来,中国梦的相关理论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国梦是引领我国高速和平发展的思想和精神旗帜,必将对世界產生划时代的影响。另外,学者们也就中国梦与民族梦和个人梦的辩证同一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同时批判了对中国梦的曲解和误解。[2] 笔者认为,目前关于中国梦的研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在理论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前提下,下一步应该重视“践行中国梦的方法研究”,包括针对不同人群,如何践行中国梦,其成效如何。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国梦”使得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的历史时机更为成熟,给大学生理想信仰带来正向影响。[3]本研究以“践行中国梦”为出发点,以“提高幸福感”为落脚点,提出了系统构建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体系的具体方案,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方法 1、大学生“践行中国梦”活动方案设计 该活动包括三部分。一是“寻梦”阶段——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宣传、解读,了解中国梦的由来;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寻找自己童年的梦想。二是“追梦”阶段——系统学习“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应用科学的方法,选定职业目标并做大学生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三是“筑梦”阶段——通过“把个人梦汇集成中国梦、在中国梦里描绘个人梦”的方法,搭建个人梦想和民族发展之间桥梁,完成大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整个活动以思想政治课和职业规划教育课为主阵地,以丰富的校园学生活动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平台逐步完成) 2、测评工具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杨治良主编),该问卷由共61个项目组成;采用在李式5点量表计分。问卷的克伦巴赫a系数为.0959,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是.0835,问卷同时具有较好的效度。该问卷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构成因子分为八个: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学习生活评价、择业就业感、恋情情感、自我评价、人际交往感、学业感。这八个因子较为客观全面的涵盖了大学生幸福感的各个因素。[4] 3、“践行中国梦”与“提高幸福感”关系的实验研究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224名大学生为实验组(包括工科类、教育类、艺术类、医护类专业),实施“践行中国梦”的活动。同级同专业其他455名大学生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测评量表》的重复测评。经过横向对比和纵向追踪的准实验设计,验证“践行中国梦”活动的效果。 三、结果 1、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测评,结果如下 在“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学习生活评价”“择业就业感”“恋情情感”“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感”“学业感”等维度和“量表总均分”上,实验组得分(X±S)分别为(3.77±0.92)、(4.45±0.82)、(4.79±0.98)、(4.87±1.12)、(4.26±1.16)、(4.52±1.04)、(4.64±1.05)、(4.87±1.08)、(4.67±1.02);对照组得分(X±S)分别为(3.79±0.93)、(4.50±0.89)、(4.76±0.98)、(4.81±1.10)、(4.16±1.11)、(4.49±1.00)、(4.59±1.03)、(4.90±1.09)、(4.68±1.01),两者比较(T检验)显示,各维度和量表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所以,实验开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幸福感方面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 2、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测评,结果如下 在“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学习生活评价”“择业就业感”“恋情情感”“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感”“学业感”等维度和“量表总均分”上,实验组得分(X±S)分别为(6.39±1.27)、(5.02±0.90)、(6.80±1.08)、(6.79±1.09)、(4.45±1.09)、(5.52±1.08)、(6.49±1.11)、(7.00±1.49)、(6.74±1.53);对照组得分(X±S)分别为(5.36±1.03)、(4.82±0.90)、(5.66±1.00)、(5.65±1.31)、(4.35±1.13)、(5.67±1.05)、(5.78±1.11)、(5.99±1.21)、(5.51±1.08)。两者比较(T检验)显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消极情绪(p<.05)、学习生活评价(p<.01)、择业就业感(p<.01)、人际关系感(p<.05)、学业感(p<.05)等维度和量表总均分(p<.05)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结束后,实验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 四、结论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辨证统一体,国家与民族的集体梦与人民的个人梦更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从实践层面,关于人民幸福与中国梦、个人梦与集体梦的实证研究还未见到。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践行中国梦是提高个体幸福感的可行途径”的重要结论,验证了“个人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 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践行中国梦”活动在提升大学生主管幸福感方面效果显著。该活动通过“寻梦”、“筑梦”、“追梦”等三个阶段,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追寻自己的童年梦想;系统学习“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搭建个人梦想和民族发展之间桥梁,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说,该活动可以减少在校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提高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评价;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学习动力更加强劲。 最后,从应用层面上讲,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严重,本研究从应用层面提出了一套构建大学生理想信仰的培育体系和方案。这将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参考,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德配罗孔塞桑.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3(07)18-19. [2] 万力.“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30-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