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创建研究 |
范文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创建生态文化必要性,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内涵,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创建路径:发展繁荣构建生态文化的新兴经济;强化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养。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化;创建;必要性;内容;构建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明确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明“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其中,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域占了绝大部分,要实现十九大强调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山清水秀而贫穷落后的乡村不是美丽乡村,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的乡村也不是美丽乡村,因此,有了良好的繁荣的生态文化,有了高水平的生态文明,才能够真正建成美丽乡村,才能为实现美丽中国打牢农村地域的坚实基础,才能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创建生态文化的必要性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文化基础就是生态文化。美丽乡村必定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创建生态文化。如果无视大自然的规律,过度开发、胡乱规划,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己。十九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农村经济再发展的必需 从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要全面统筹城乡发展以来,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特色确立、乡村旅游品牌推广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当下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和成果上再让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领域、有新的增长点,这就要依据农村现有的特色,实现生态化农业生产;要依靠得天独厚的农村山水特色、人文特色,打造休闲体验娱乐多层面一体融合的精品产业。这些实践都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创建和挖掘,良好、丰富的生态文化就是农村经济再发展的必需。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必需 中国的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在促进农业增效、保障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今后的一系列的举措中,只有更加注重生态文化的创建,让生态文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厚植生态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和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更高更新的期待。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具体内涵 1、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内容的构成要素 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一种全人类性的或者世界性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类在重视自身的生态环境并意识到要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观念意识和以此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化成果。狭义的生态文化就是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生态文艺、生态传媒、生态美学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化同样包含生态文化的各种要素。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内容的构成要素具体内涵就是将这些要素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文化存在。 2、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基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互惠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张在实现人类的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并在这两者互惠互利的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态伦理文化的价值观基础。近几年,政府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落地、在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生根。设立农家书屋、修建文化广场、创建广播室、开办远程网络教育,评选好人、推广乡贤文化、设立乡规民约,评选“好公婆”“好儿媳”“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这些丰富多样、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切实好用管用的措施作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培育和践行。有了良好的生态伦理文化基础,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作为主体人的基本价值观问题,才有可能建成美丽乡村。 3、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不同的文明时代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形成生态文化,具体讲,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生存发展方式就是现代生态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当前农民群众对于所处生态环境的一种社会适应,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即农民群众在用文化的方式适应生态环境中建立起的人的世界。生态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必然对所有人都起着同样的作用;乡村群众也包括城市居民的生存发展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这种状态的产物就是生态文化,这种文化对维护和发展这种状态又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向生态文明过度的文化铺垫就是生态文化。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创建路径 1、发展繁荣构建生态文化的新兴经济 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特定的形态,生态文化形态的变化也是建立在转型变化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美丽乡村生态文化的构建不能脱离当前农村的新兴经济基础。从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低碳、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才能转变农民群众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使环境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才能真正构建起相应的美丽乡村生态文化。当前,依托不同地域村庄特色而发展起来了一些新兴工业产业、新兴生态化农产品产业、新兴乡村旅游产业,在这些新兴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有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文化。但是,从总体的质和量上来看,新兴经济还有待继续发展繁荣。 2、强化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创建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在政策和机制上的种种作为和变革都会直接影响和决定生态文化的发展。加快水、大气污染防治,修复和管控土壤污染,加强垃圾等废弃物处置,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等,都突显出政府在环境治理体系中占据的主导地位,相对应,美丽乡村生态文化的创建,也必须强化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3、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养 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创建主体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因此,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养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创建的必須。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动,生态方式的培养依赖于生态意识,即生态文化教养的培育和形成,这就要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以生态知识、生态协调、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教育。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养,彻底改变过度消耗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彻底改变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生态危机的发生。 四、结语 美丽中国一定是有着生态文明的中国,美丽乡村也一定是有着生态文明的乡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的文化理念是实践行动的旗帜,要建设美丽乡村,要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培育和构建就十分必要和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27. 【作者简介】 杨冬丽,中共安康市委党校哲学文史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文化建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