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创”背景下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途径探析 |
范文 | 敬晶 肖小琼 【摘 要】 当前的教育培养机制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较差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途径:通过第一课堂,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制度,养成学生日常人文知识学习的习惯;开展特色第二课堂专题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能力培育;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执行能力和领导力。 【关键词】 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人文素养;培育途径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1]理工科学生作为共享经济、“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和改革先锋,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由于教育機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原因,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能力较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了理工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重要阻碍。 一、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现状成因 1、教育培养机制层面 (1)高中教育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人文素养基础薄弱。由于我国目前高中教育机制仍然采取文理分科的模式,选择了理科的学生主要的学习精力都用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对语文、政治、历史等文史科目的学习往往比较缺乏,部分高中为了保证升学率,甚至直接取消理科生的文科课程,或改为自学,造成理工科学生普遍人文素养基础不牢,部分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识。 (2)大学缺乏培育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渠道。目前高校多采取分专业的“选修加必修”的教学模式,理工科专业一般较少设置人文必修课程,学生只能通过选修课程对人文学科进行学习。但选修课程的设置普遍局限于通识教育层面,系统性和深度不足,加之选修课老师的缺乏和流动性较大,课程延续性不强。同时,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大多局限于获取学分的层面,对选修课的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社会环境引导层面 (1)社会大众对理工科学生的固化认识。在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社会普遍对理工科学习及从业人员有一个“沉迷于技术、不擅长社交、情商不高,不好沟通,不易接触,不修边幅”的固化印象。同时,这种来自社会对理工科人的印象,反过来对还未走出学校的理工科学生也产生了一种“自我催眠”的作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成为“别人”眼中的理工人,使得“理工男”“程序猿”的标签化更强。 (2)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化培训不够。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类校外社会培训方兴未艾,但针对高校学生的校外培训还主要集中在外语、职业技能、考研等方面,针对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还比较少,理工科学生即使有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需求,也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同时,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为提升个人人文素养,花钱去参加校外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参与的愿望和积极性不强。 二、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途径 1、通过第一课堂,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修订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培养方案,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明确开课目标,完善课程类型的基础上,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类课程,健全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包括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还要包括对创业者人格、道德、人文、理性、心理素质的培养。”[2]一方面,针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现状,开设政治、历史、文化等人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开设人际交往、艺术鉴赏、文字写作、职场礼仪等选修课,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修养,积极渗透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2、建立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制度,养成学生日常人文知识学习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在每学期制定读书计划,列出人文素养教育必读书目,学院定期考核。同时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学科思维,可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人文类专题讲座。一方面理工科学院可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动协作,整合学校各类讲座、专题课堂等资源;另一方面,可引进其他学校、学院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营造人文素养教育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在阅读、讲座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人文知识的习惯,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开展特色第二课堂专题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能力培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理工科学院应充分发挥学生会、艺术团体的作用,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活动载体,提升理工科学生参与人文活动的热情。例如,在理工科学生中开展演讲、演说,鼓励学生登上讲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活动,培养思辨能力;结合理工专业特点,开展“青创实验”“金点子大赛”等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和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生共同围绕一个主题或项目进行发散性思维、头脑风暴,结合各自的专业,对生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等,从“互联网+”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在碰撞中启发灵感,锻炼自己的跨专业、跨学科思维和团结协作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即注重以健康文明并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为主导的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建设。[3]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寝室文化建设,举办党团建设进宿舍等活动,创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理工科学院还可以学院为单位,创建富有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并开展人文类的课外活动,比如图书漂流会、诗词朗诵、征文比赛等,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交往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 5、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执行能力和领导力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必须坚持知行合一,需要广泛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为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认知、夯实人文素养搭建平台。一是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利用课外,特别是寒暑假,走进农村、社区、企业,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服务、“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人文最真实的温度,强化理论学习成果;二是强化与相关企业、政府等的对接,建立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实践基地,采取“专业老师+企业高管”“专业老师+政府官员”的教学模式,常态化地开展文化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志愿服务、社会综合治理等实践教学,扩展学生人文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人生阅历,提高心理承受力,锻炼实践执行力;三是充分发挥大学校园“创业学院”“創业协会”等平台,结合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出理工科生背景的创业比赛、项目路演等活动,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检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成效。同时还可通过搭建校园“创客咖啡厅”“创客议事厅”等形式,为理工科学生搭建线下思维碰撞、沟通交流的渠道。 三、结语 在创新、创业的社会大潮中,高校需要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继续抓好理工科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从单一性、知识性、技能型人才模式向综合性、实战性、复合性模式的创新创业人才模式转变,使理工科学生抓住“互联网+”“共享经济”的专业机遇,主动融入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成长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2] 陈航.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15(09)74. [3] 周凌风.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定位及策略[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0(12)51. 【作者简介】 敬 晶(1988.11—)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肖小琼(1975.6—)女,汉族,四川德阳人,硕士,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