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
范文

    【摘 要】 本文从传统孝道概念入手,论述了中国古代孝道教育经验与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层面分析了孝道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其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具体对策:强化学校教育,注重家庭协同,优化社会环境,促进自我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对策

    一、孝道教育的内涵及其背景

    孝道教育在我国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也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中国人看来,“孝”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长辈和他人的关切与爱戴,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则主要由孝道教育来培养,不教孝道,其他的道德品质便无从谈起。

    党和国家历来提倡以德治国,而德治之中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道。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才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显得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激励人们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孝”体现为大孝、大爱,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这一问题能够成为大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足以说明当前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经济高速全球化、科技快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时代发展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发出了新的呼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有比全社会更高更严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没有达到这个所谓的更高要求,反而是离社会的这一要求越来越远。那么,当前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原因又有哪些?

    1、缺乏孝道教育的正确观念

    “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千百年来备受重视与推崇,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孝道教育观。直到十九世纪末,传统孝文化开始受到质疑,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传统儒家教育的批判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以孝道为根基的传统道德被当做封建主义的荼毒被全盘否定,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儒家孝道教育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否定,在中华大地上被彻底瓦解,中国传统孝道教育体系彻底崩溃,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道德出现了真空状态,这让许多人陷入了道德的迷茫之中,人们在提及子女应对父母尽孝时,还要顾及怕被扣上封建余孽的高帽子,从而直接导致人们孝道意识观念的淡薄、甚至曲解。

    2、缺乏孝道教育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需要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现在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缺失,与当前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社会,外来思想与文化正在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也要比赞扬多,对父母长辈的恭敬与尊重似乎成为了没有个性的表现,很多大学生对传统孝道嗤之以鼻。与此同时,大家都明白,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大软肋。我们国家一直极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实际看来还是应试教育。在这样的社会和学校教育氛围影响下,家庭教育方面也开始变得重智育而轻德育,大多数家长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高、能考上好大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个人品德稍微差一些也无所谓的。在这种社会、学校、家庭氛围之下,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孝道观,不知体谅父母,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单纯为了个人的发展前途,出国深造之后便不再归来,对父母长辈更是极其冷淡,以自我为中心,这不仅造成代际关系不和谐,也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3、缺乏孝道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科学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然而,我国的孝道教育长期以来过度依靠传统教育载体,不能够有所创新,加之德育教育价值观念落后,孝道教育必然存在重大缺失。对于传统孝道教育而言,我们仍然处在探究摸索阶段,时至今日我们还未研究出太多科学有效的好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和家庭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和家庭依旧采取老师和家长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这种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带有抵触情绪,最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思考

    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在前文中我们重点说明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的表现和原因,那么这一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

    1、强化学校教育

    高等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在大学生孝道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孝道教育,积极组织编排相关的课程及教材,并且切实端正自身态度,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将“孝道”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采取德育考核不达标一票否决制,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把孝道教育重视起来。学校在进行专业课实习实践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开展关于孝道教育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到还要做到。《弟子規》中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这就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来进行孝道教育,形成良好的孝道教育氛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新方法,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孝道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注重家庭协同

    父母要想要求儿女孝顺,就必须做好榜样示范,毛主席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家庭就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亲情树,长辈亲戚是主干,父母是枝叶,孩子是果实。只有做好家庭协同,这棵亲情树才能长成常青树。《劝孝文》里这样写道:“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所以说,归根结底,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我们必须注重家庭协同在孝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优化社会环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既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努力去优化社会环境,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

    我们首先要完善孝道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部专门性的法律外,在《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均有关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当代大学生应当对此有所了解。

    其次大众传媒以及新媒体也应当加大引导力度,例如1999年春晚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2014年央视春晚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了》,这两首歌无不唤醒13亿中华儿女的孝心。再者就是如今影响力很大的公益广告了,时至今日我还清楚的记得央视公益广告:FAMILY,这个广告立意很鲜明,讲的是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从小时候起就把自己视为了家庭的保护对象,却没能体会到在若干年之后我们应该成为家庭的保护伞。多少人在广告播出时流下了自责或懊悔的眼泪,从此刻起,做一个有责任的孩子,为父母,为家,尽一份子女的责任。大学生群体是追赶潮流的奔跑着,他们最容易接受这些新鲜事物,因此新媒介对当今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传统孝道,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相结合,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归纳来说,就是既要孝敬又要平等,既要共享又要和谐。对于传统孝道教育中的糟粕如愚孝、愚忠等,应当坚决予以剔除,对于其中好的东西,要批判的予以继承,并在继承中予以发展。对传统孝道的扬弃,对于处在转型期和改革开放深水区的中国,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孝道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促进自我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二项就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只有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加正确而主动地理解和践行孝道,才能取得更具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首先,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标准,教育者在此过程中还是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其次,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只有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因此,要让大学生们自我懂得孝道,并且自觉践行孝道。最后,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孝道本来就不是狭隘的东西,孝敬老人也不只局限于孝敬自己家的长辈或老人,我们提倡的大学生孝道应该是博爱的孝道,仁者爱人,爱必施与众人矣!

    有句童谣这样讲:“中华孝道是美德,传给后来人”。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数千年,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传承孝道文化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新时代孝道的主体践行者,是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风向标。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这一问题由来已久,想要从根本上解決还是需要国家重视,学校配合,家庭参与以及大学生们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孝道教育缺失问题才能得到切实解决,社会的道德水平也才能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怀芳.高校应开展大学生孝道教育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5)106-108.

    [3] 张丽娟.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 蔡晶晶.新时期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5).

    [5] 王健崭.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23-124.

    [6] 潘剑锋.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J].中国高教研究,2005(9)64-65.

    【作者简介】

    孙晋超(1993.8—)男,汉族,山西孝义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