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婚嫁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范文

    孟楠?桑晓靖

    【摘 要】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商洛地区女性婚嫁距离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相关数据表明,婚嫁距离不仅反映婚姻存在的空间关系,其变化也是社会变迁、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50多年来龙驹寨镇婚嫁的物理距离、经济距离、心理距离整体有限,但呈现逐渐增大趋势;调查发现影响婚嫁距离变化的因素有: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媒妁之言。

    【关键词】 婚嫁距离;影响因素;商洛地区

    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石,是社会中人与人形成亲属关系的重要纽带,本质是一种社会契约,受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都越发重要,而研究女性婚嫁圈则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现实意义。[1]女性婚嫁圈是婚姻产生后女性婚嫁时择偶的空间范围。从社会关系角度出发,可形成婚嫁的交际圈;从宗族认同角度出发,可形成婚嫁的宗族圈;[2]而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女性婚嫁圈,本质是在研究婚嫁距离的变化。

    婚嫁距离即丈夫和妻子婚前居住地之间能够测量的空间距离,既体现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观念风俗,也反映了某一时段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社会网络散布。[3]关于婚嫁距离变化研究学者大多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婚嫁距离在逐渐缩小,另一种则认为婚嫁距离在不断扩大。尹坦萍研究土家族女性婚嫁距离时得出,[4]受观念习俗和社会安排的影响,大多女性只在本村或邻村婚嫁,婚嫁距离较为狭窄。邱泽奇、丁浩通过对湖北省农村婚嫁距离的研究[5],新山对康村婚嫁圈的研究,也得出农村的婚嫁距离有缩小的趋势。[6]史清华对浙江省三村的调查发现,[7]平均婚嫁距离呈“U”型分布,婚嫁距离逐步扩大。周旗、潘乐乐都对关中地区做以调查,[8-9]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婚嫁圈总体狭小,但婚嫁距离在逐步扩大。

    婚姻关系的一般性规律: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使婚嫁距离提高。[10]探讨商洛丹凤县龙驹寨镇婚嫁距离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能够为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建议。

    一、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概况

    龙驹寨镇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中心、秦岭东南麓,形成大小不一的若干山间盆地和崎岖山谷,构成众多相对独立的村落和风俗小单元。[11]312国道和西南铁路、沪陕高速公路穿过该鎮,交通便捷。全镇共23个村,总面积为17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69亩,总人口约6万人,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适中。

    2、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龙驹寨镇古城村、麓池村、刘家沟村、冠山村四村,问卷涉及不同结婚年龄段的妇女。调查过程主要采用访谈、填写问卷的方式完成,问卷中的题目比较简单、中立,可信度较高。共随机发放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28份,问卷有效率85%。问卷中按10年为一段分为五大样本,其中1970-1979年13份,1980-1989年28份,1990-1999年44份,2000-2009年28份,2010年以上15份。

    研究理论假设:(1)婚嫁距离(物理距离、经济距离、心理距离)总体上十分狭小;(2)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化,婚嫁距离应呈现扩大趋势;(3)婚嫁距离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妇女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回娘家交通的方式、回家的频率以及父母意愿和本身期望值等。

    二、结果分析

    1、距离变化现象分析

    由图1可知,龙驹寨镇从1970-2016 年之间已婚妇女婚嫁距离在不断增长,从1970-2016最低平均值6.4 km变化到2010-2016年的16.1km,相差9.8km。由表1可知,1970-1999年婚嫁距离在4-11km占比较多,2000-2009年婚嫁距离在8km及其以上占比较多,2010以后婚嫁距离在12km及其以上占比较多。分析表明,按照当地的地理特征及人口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得出:1970-1979年时间段结婚的婚嫁距离基本在村以内;1980-1989年时间段的婚嫁距离以村和附近村庄为主,1990年以后的妇女婚嫁距离扩大到乡镇之间或者县际之间,而2010年以后的婚嫁距离则较远一些。

    2、距离变化结果分析

    (1)物理距离。物理距离指从娘家到婆家之间的可以测量的空间距离。由图2可知,1972-2016年物理距离总体升高,从1979年最低的0.5km增加到2012年最高的40km。婚嫁的物理距离集中在10km的范围内,且随年份随机分布。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女性的婚嫁物理距离明显不同。1979年以前,婚嫁的物理距离在10km以内,且变化不大。改革开放后,女性的婚嫁距离超过10km,且越来越多的女性嫁到更远的地方。

    (2)经济距离。经济距离指以运费、时间、舒适度来表示两地间的距离。选取不同交通方式的使用时间来表示两地的经济距离。从图4可以看出,五个婚嫁时段的步行使用时间大多数人集中在2-3小时段上,这是因为婆家大多在山区村,其他交通方式大多不便。但对于自行车和机动车的使用时间,大多数公众用时在0-2h时段最为集中,人数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龙驹寨镇婚嫁的经济距离随着结婚年段的变化波动不大,且女性更倾向于2h以内的经济距离。

    (3)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父母和本人对于婚嫁的期望距离。如表2所示,婚嫁心理距离都是随年份的增加而上升,其中1970-1979年变化最大,各时间段本人期望婚嫁距离平均距离均大于父母期望婚嫁平均距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开放,对于距离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三、婚嫁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1、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婚嫁距离的远近与人际交往范围有密切的联系,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人际交往范围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其交往范围大多集中在乡镇;文化程度在高中,会扩大到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交往范围会扩大到省市级。因此,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交往范围会逐渐扩大,守旧思想会逐渐消失,从而使婚嫁距离逐渐提高。在收集的128份样本中,中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的有9人,平均婚嫁距离为7.8km ;初中教育程度的有49人,平均回家距离16.5km;高中教育程度的有49人,平均婚嫁距离21.12km。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有21人,平均婚嫁距离28.45km。

    2、职业类型的影响

    建国初期的农村,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使农民的交际圈非常狭小。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时婚嫁的平均距离在7km以内。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化农村社会的均质状态被打破,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职业转换成为了可能,因此,更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在20 世纪末,更多的年轻女性外出打工突破了农村范围的打工交流圈,但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差异、自己对于故乡的眷恋等因素影响,外出务工的女子心里更倾向于同自己故乡的人交往,这就会形成一种人在外务工,而与自己故乡的人结婚的现象,但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婚嫁距离明显变大。本次调查问卷128份样本中从事农业及其相关70份,平均婚嫁距离16.13km;非农行业30份,平均婚嫁距离26.96km,由此说明职业对婚嫁距离也有影响。

    3、媒妁之言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一直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而到了现代虽然父母之命很少存在,但是媒妁之言一直经久不衰,农村社会中的媒人往往都与父母操办子女的婚姻大事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媒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其工作性质是非正式业余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外出务工兴起之后又出现了专业媒人和婚约公证。[12]统计数据显示,1970-1979年男女双方的认识方式中媒人介绍者占96%,平均婚嫁距离6.39km。在1980-2014年自由恋爱占67%,平均婚嫁距离16.1 km。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自由恋爱,农村农民的择偶观念和婚恋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媒妁之言对婚嫁距离影响也不再那么重要,婚嫁距离也在慢慢扩大。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对龙驹寨镇128份问卷样本以及做出的分析可知1970-2016年间已婚妇女的婚嫁距离呈增加趋势,但婚嫁距离仍很狭小。

    (2)婚嫁物理距离、经济距离、心理距离呈增加趋势。

    (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平均婚嫁距离越远,非农及其相关的职业平均婚嫁距离大于从事农业的居民的婚嫁距离;大多父母虽不愿意将女儿嫁到远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期望距离也在慢慢提高;自由恋爱与社会思想的开放进步,也使婚嫁距离提高。

    2、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交通网,拓宽对外界的沟通渠道,从而为婚嫁自由选择提供物质保障。

    (2)加强对婚姻自由观念宣传和教育,提倡婚姻自由,鼓励女性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参考文献】

    [1] 柯力.近代中国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4)126-130.

    [2] 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J].开放时代,2005(2)153-158.

    [3] 马超峰,薛美琴.婚嫁格局.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1)127-129.

    [4] 尹旦萍.有女不远嫁: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嫁圈研究——以埃山村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2)62-66.

    [5] 邱泽奇,丁浩.农村婚嫁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1(3)62-66.

    [6] 新山.婚嫁格局變动与乡村发展——以康村通婚圈为例[J].人口学刊,2000(1)32-36.

    [7] 史清华.浙江省农户家庭婚姻、生育及期望研究——来自浙江省三村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1(4)44-54.

    [8] 周旗,杨媛.关中地区乡村通婚圈60年演变研究——以咸阳正阳镇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93-98.

    [9] 潘乐乐.关中地区婚姻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咸阳市张洪镇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5.32(8)9-14.

    [10] 谭仁杰.论建立婚姻经济学[J].武汉大学学报,1990(3)53-59.

    [11] 刘清河.陕南民俗风情概观[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2.

    [12] 宋丽娜.媒妁之言六十年:村庄传统与婚姻变革[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8-43.

    【作者简介】

    孟 楠(1993—)男,陕西西安人,研究生,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桑晓靖(1968—)女,陕西陇县人,教授,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