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代行政区域划界遵从原则初探 |
范文 | 【摘 要】 文章阐释了中国历朝对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即边界划定从氏族部落开始就奉行的“体国经野”原则,并在不断实践中发展出“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边界原则。三种行政区域划界遵循原则,各有優劣,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原则有不同程度的运用。 【关键词】 行政区域;边界;体国经野;原则;地理要素 行政区划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区域组织系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运转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管理中,所辖的领土被分成若干区域,由任职官员进行管理。对区域如何进行划分,古代行政区划边界应遵循哪些原则,正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 一、边界的概念 “边界”概念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而出现。边界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本国边地与他国相接领土的边界,另一种是同一统治集团下属各行政区域间的边界。“边界”概念在政治制度中的形成,得益于郡县制的萌芽,在郡县制逐渐发展并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边界”概念日渐清晰明了。在战国时期,“边界”概念在政治体制中表现已经十分明确。对边界概念的重视使各国各自扩张,甚至为扩充边界而相互征伐,促成了战国历史的出现。各国边界在战国时期因为战争使国界经常反复变动,疆域伸缩现象频繁,通常国与国间,以山川河流为界各自据险而守,便既定俗成以“山川形便”为各自区域的划分原则。 二、“体国经野”原则 据《周礼天官序官》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是“体国经野”一词首次出现在文献记录中。周天子统治时期把所辖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其余地点均让奴隶平民进行耕作,这种区域治理原则就是“体国经野”。《汉书地理志》记:“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岛,列五服,任土作贡”。[1]这是“体国经野”原则在行政区划中最早期的实践。在原始部落时期,居住地点人口较稠密,居住地周围是广大的狩猎区,最外围是与其他部落进行分隔的防护林带。这种原始社会时期的区域雏形一直流传了下来,商代都邑以外的“郊”、“牧”、“野”就是各种分带后期演化而来的名称。周代列国内部也有此类的情形,“国”外是“郊”,“牧”外是“野”。“郊”就是“国”与“野”的接壤地带,根据居住地点的不同,分为“国人”和“野人”,地缘关系由此确立了起来。 三、“山川形便”原则 以天然山川为行政区域边界,使行政区划与地形地势一致。“山川形便”是最直观简捷的政治生态原则,山川两侧区域通常因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土壤,形成不同的类型的农业区及相应的风俗习惯。运用“山川形便”原则意味着政区的划分由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共同决定。“山川形便”这种划分规则与界概念的提出时间大体吻合。换句话说正是以山川为边界的划分方式是与边界概念相衍而生的。 1、汉朝之前对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间就已惯以临近山川为边界标志。例如,齐、赵两国相继扩张本国领土,收取国与国间的空地部分,最后停止扩张于两国交界的河川。据《史记河渠书》记载两国间“以大河为境”。[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置九州岛,多以高山大川为标志界分领地。以今山西省为例,边界在秦朝时已基本形成,除北面外,三面均以太行山及黄河为界,和秦朝时太原河东上党郡的边界一致。现今江西省与汉代的豫章郡几近完全一致,除北面以长江为界,其他三面均以山为界。 2、山川形便原则在汉朝至唐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山川形便”作为实际构成行政区划、地理区划的基本原则,在两汉时期及唐朝时期有明显的体现。两汉时期这种划定大体有三次。据《汉书武帝纪》载,在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初置刺史部十三州”,[3]其命名的依据有二,一是秦朝以来区域划分的历史的经验,二是现实中稳定天下初定局面尽量减少不必要变动的需要。汉武帝时的地方行政体系,在秦朝郡县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一级监察区,职官由临时之设到常置,地位由低渐高,最终成为一级行政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仿照秦朝郡县边界划分的基础上推崇“山川形便”原则来确定边界。第二次明显体现“山川形便”划分原则在西汉末期。王莽时期“托古改制”中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探索,使得“山川形便”原则至此稳定了下来。《汉书王莽传》载:“臣又闻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4]由此可见,在王莽托古改制后行政区划的边界划定,是以山川地形为区分标准与要求。以托古为手段,以改制为目的,表明“山川形便”原则实构于行政区划之中,在边界划定中也体现了“山川形便”的划分特点与准则。第三次明显体现“山川形便”划分原则在唐朝时期。唐朝时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边界原则。《新唐书地理志》载:“太宗元年,始命倂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5]由此可见,这次明确性的勘界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奠定了其地位。 四、“犬牙交错”原则 对于需要稳定集权的中央体制而言,行政区划边界应遵循原则,在考虑地形地势因素的基础上更倾向于稳定集权体制的需要。凭借自然地形对行政区域进行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严重威胁到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与国家的统一。设想与统治中心相隔千里的行政区域,与中央沟通需跋山涉水,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与外界沟通性差,纵然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无计可施。于是为了克服“山川形便”带来的弊端,统治者在统治区域内,特别是地形地势较为闭塞的地区,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犬牙交错”行政区域划界原则是打破自然地理边界,通过跨越自然地形来设置行政区域,使各个区域能伸入对方内部。减少产生地方割据势力的可能性,从而对地方行政起到制约作用,进而维护中央集权体制。 “犬牙交错”原则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一定体现,当时的“犬牙交错”原则指划定的边界和山川走势不完全吻合,不代表边界与山川走势完全背离,“犬牙交错”只是“山川形便”的补充性原则。秦始皇南平百越后,为维护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已经采取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来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岭南地区远离政治统治中心,且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极易使地方统治势力据险而居,从而演变成割据势力。秦朝对岭南地区的行政区域划分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使得原本归入长沙郡的桂阳县划入岭南,使象郡的镡城县斜跨岭南岭北。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地方割据在秦朝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汉武帝征岭南在很短时间击败南越国,也从侧面证明秦朝时期对岭南地区制定“犬牙交错”划分原则,使地方割据势力形成条件的减少,进而维护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统治。 五、总结 政区的设置是为应对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需要。划界原则的使用是以有利中央集权统治为首要纲领,但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集权政治得以维持发展的基础。因此行政区域边界遵从原则,要在结合各地生产生活实践下进行界定与划分,在行政区域划分和管理中应更加重视环境、经济和人文等因素。“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在历史上统治时期多为同时并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犬牙交错”的原则更趋优势,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的加强,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的事实。“体国经野”、“山川形便”以及“犬牙交错”的原则,都是凭借政治目的、政治需要与特定环境下的生态环境因素融为一体的。为了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创设政治统治的方式提供了决定意义上的指导,增强了环境因素的政治统治功能,对防止出现生态系统支离破碎的情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当今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定多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而如今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就需要现今改革不合理之处。我们应该在充分地考虑自然条件下,保持自然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将自然地形的不同作为两个不同行政区域的边界划定标准,更加有利于现今政治体制下行政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今我们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安定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出现类似古代的割据政权现象,所以不宜滥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应适时因地制宜,在认真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的使用“山川形便”行政区域划分原则,促进各行政区的互相联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公旦.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王世舜.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 [5] 应劭.风俗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王宝华,黑龙江双鸭山人,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及中国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