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开发和实践
范文

    张攀峰 马令坤 李慧贞

    

    【摘 要】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的现状和问题,介绍了该课程的开发思路,并对课程内容开发、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以及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体系等方面情况做了详细说明。最后,通报了课程实施取得的效果: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人数稳步上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教师教学成果奖数量多;专业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开发;实践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1]大学生是实现全民创新创业活动的生力军,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等系列文件,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门集数学、物理、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理论以及智能科学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呈现出口径宽、复合型强、发展速度快、与现代技术融合趋势明显、企业对专业人才创新要求高等特点。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工程教育理念要求各专业由传统的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转变为专业工程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持续改进,不断满足工程实际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需要,创新创业能力是最重要的工程能力之一。

    综上国家发展战略、专业特点和工程教育的需求,电子信息专业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原有12版培养方案中《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及课外8学分(科技活动、各项竞赛等)的基础上,在16版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学时3天,0.5学分,由其专业实施。

    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训练》环节是通过专业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四创”(创意、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但因为要求高及开设时间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出问题:

    1、教学内容待开发

    目前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和课外8学分通识课,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分专业,任课教师只是讲述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未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不利于学生在专业技术上的创新,不利于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创业。如何通过《创新创业训练》环节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里创业及技术上的创新?课程内容有待开发。

    2、缺乏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2016年开设以来,缺乏专门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教材和实训指导书,限制了该环节的有效实施。

    3、承担《创新创业训练》的教师经验不足

    目前,《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由专任教师兼任,理论知识丰富,但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培训,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和技能。

    4、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亟待建设

    原有实验室设备、测试仪器主要针对专业课程实验进行建设,只能满足课程理论验证性、综合性及简单的设计性实验,难以满足学生好的创意和创新性实验搭建、验证和测试需求。

    三、课程开发和建设

    1、课程开发思路

    为了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四创”(创意、创造、创新和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创造“三新”(新想法、新产品、新企业);引导学生积极“三动”(动脑思考、动手参与、动脚走向社会和市场)。专业对该课程的开发的思路为:基于工程教育 “OBE”理念来对课程进行开发,采用“能力导向”原則,[2]课程培养目标、内容安排、教师、实训资源、评价方式、持续改进等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培养来设计。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广泛调研,确定课程目标。专业通过外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及内部(学校、学生)调研,确定课程目标和对应的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及指标点,进一步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

    (2)以目标为导向开发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四创”、“三新”和“三动”能力,组织教师根据内容编写课程讲义和实践环节的指导书。

    (3)基于“OBE”理念,建设《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该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具有培养学生“四创”、“三新”和“三动”的能力,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互联网+”和相关学科竞赛、撰写科技论文及专利申报书。

    (4)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实训平台建设。专业采取购置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进行实验设备的更新和补充;加强产学合作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使得学生可以根据其创意和创新方案快速开发和验证其方案和方案的实现。

    (5)基于“OBE”理念进行教学实施、考核和持续改进。在教学方法上,为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中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技术示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动手实践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四创”意识和能力;在课程考核上,主要包括考勤、多样化课程学习成果考核和答辩3个环节;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分析结果持续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等环节,以便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开发及教学方法

    根据《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开发出的内容包括课堂专题讲座和课外实践训练二个环节。课堂专题讲座包括创新方法专题讲座、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专利技术与专利撰写技巧讲座、学科竞赛讲座。课外训练通过课外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创新创业方法专题讲座。在创新方法专题讲座环节,结合案列介绍试错法、测绘与仿制、经验设计、测绘与仿制、头脑风暴和折中设计等传统的创新方法和特点;重点介绍TRIZ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和TRIZ理论体系、创新思维方法、创新问题标准解法等 。[3]

    (2)专利技术与专利撰写技巧讲座。专利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人的、保护发明人创新成果的主要方式,本环节由已有2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老师讲授,内容包括:专利的定义、申请专利的目的作用及写作思路、专利的独占性和公开性、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要求、专利撰写文档的结构以及申请程序。

    (3)科技论文写作讲座。科技论文是个人、学校、单位乃至国家创新成果的标志,是科技工作者对创造性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并得以公开发表的科技写作文体。本环节由新引进博士承担,内容主要包括:科技论文的特点及意义、科技论文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科技论文写作语言总体要求、科技论文基本结构及总体要求,以实例说明论文主题各部分的写法。

    (4)学科竞赛讲座。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和独立探索的动力。本环节由常年指导大学生电子竞赛、“互联网+”等竞赛的老师讲解,内容包括:“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大学生赛事情况及对学生知识点和创新点的要求。

    (5)文献检索讲座。文献资料是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在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必须熟悉与课题相关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资料,才能拓展思路,启发灵感,此讲座由新引进博士承担,内容包括:文献资料的作用、文献资料的分类、文献资料的检索、筛选与利用、中文网络数据库及其检索、Internet信息资源检索。

    (6)课外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在课堂专题讲座之外,学生通过问题探索、创意设计、产品迭代、创新实验等实践环节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以撰写的科技论文,或参加学科竞赛,或技术专利申请报告,或设计创新实验报告等方式把自己的创新点表达出来,作为课程考核主要依据。

    (7)课程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内容分别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技术示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动手实践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①课堂讲授法:任课教师简明扼要讲解创新创业基本原理、创新常用方法、快速创意开发、主要成果形成技巧。

    ②案例分析与技术示范方法:典型技术创新案例剖析,熟悉创新的实现路径,临摹教师技术创意的快速实现,掌握基本工具。

    ③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组织开展分组专题研讨、答疑,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拓学生思维。

    ④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寻找技术创意,借助有关工具和平台,完成初步想法到技术原型的转变,将创意转换为创新设计的初步成果。

    3、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专业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有5名老师在985或211大学在职攻读相近专业博士学位,通过学校引进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生6人,专业教师先后有18人次参与进修、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参与企业培训、工程实践等。

    4、平台建设

    近年来,学校、学院和专业一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实践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1)实验平台建设。近三年来,专业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口袋实验系统-单片机开发系统”,自制嵌入式实验板64套和频率合成器模块12套,购置仪器设备170台套,与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新建立了“陕西科技大学-美国国家仪器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

    (2)产学合作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近三年,专业和广东粤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清远见教育集团建立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协议,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3)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专业与陕西广播电视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捷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长虹集团等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企业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通过参观、听报告、生产体验等方式,了解企业文化、产品相关技术、企业管理体系,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

    (4)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专业鼓励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脑鼠走迷宫、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科技竞赛和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类学科竞赛。

    5、課程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

    (1)课程考核体系。课程建立起了针对平时表现、学习成果和答辩过程的综合考核体系,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认真程度;多样化课程学习成果考核主要依据学生撰写的科技论文、创新性实验报告、专利申请书、科技论文、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申请书或策划书等情况来考查;答辩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思路和创新点。按照平时成绩10%、学生成果70%、答辩20%给出课程最终总评成绩。

    (2)课程评价。课程质量评价是质量监控的核心,也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和持续改进的依据。按照“OBE”理念,课程完成后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分析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优缺点,以便于持续改进。评价主要采取直接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间接评价。

    ①直接评价。直接评价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成果(各类报告)和答辩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各类课程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填写课程学习效果的合理性确认表,并将各类课程学习成果按照课程目标划分到不同的课程目标上,根据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学生课程质量达成情况。

    ②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评方式对课程的质量进行评价,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大纲,设计与课程目标相关的课程问卷,由专业负责人对课程问卷的合理性审核后,由任课教师发放问卷。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填写课程问卷。任课教师将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③课程质量间接评价。课程质量间接评价通过督导、学生、专业负责人等不同评价主体对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内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间接评价。

    (3)课程持续改进。课程质量经过直接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综合评价后,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小组将三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任课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课程质量。

    四、课程实施及效果

    对《创新创业训练》实训的定位、教学目标、实施内容、过程、考核、评价和持续改进进行了开发和建设,成果丰硕。成果在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5级、16级学生中进行了实施,效果良好。

    1、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人数稳步上升

    经过《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学习指导,本专业学生学习、创新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本专业15级、16级学生先后有17人次在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中获奖。

    2、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专业按照“OBE”理念,以“四创”目标为导向,着重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質量显著提高。近三年,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平均为100%,学位授予率平均为99.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5.4%。经向企业调查,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3、教师教学成果奖数量多

    近年来,本专业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完成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1 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6 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6 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1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 项。

    4、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本专业经过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自评和2018年12月4日专家进校考察,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符合工程认证体系的要求,并于2019年6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通过认证。

    五、结语

    创新创业能力涉及个人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和培养体系等多方面,《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按照“OBE”理念进行了开发,进行了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建立起了课程实施、考核、评价和持续改进的体系,实施后为学生奠定了创新创业的基础,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宝强. 高校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6(08)12-14.

    [2] 王丰晓. 基于OBE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8)147-148.

    [3] 于大雪. 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10)50-52.

    【作者简介】

    张攀峰(1975.12—),陕西武功人,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