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旅游企业融资难困境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
范文 | 何新跃 徐元华 张鹏辉 摘要:近年来,国内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旅游企业普遍遭受融资难的困境,成为阻碍旅游企业健康发展和扩张的“牛鼻子”,由此,如何破解旅游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非常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对旅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就如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提出了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企业? 融资困境? 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旅游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困境,融资能力欠缺,融资渠道短少,已经成为阻碍旅游企业健康发展和扩张的“牛鼻子”。 一、简析旅游企业融资难困境 2018年,国内旅游55.3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8%和10.5%,全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快速的发展,旅游业对发展所需的资金也是相当渴求,但是在实际融资过程中,旅游业往往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景区类:自然景区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回收期慢、投资效益变现不明显等诸多特点;旅游景区地处偏远,景区内资产散布景区各角落,可抵押的资产偏少;景区开发普遍带地产,地产开发较难融资。 酒店类:自身规模较小,连锁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若物业为租赁性物业,较难提供抵押物; 行业白热化竞争,盈利能力弱。 旅行社类:轻资产的发展模式,资产规模不大,较难提供足值的抵押物,信用度低;行业白热化竞争,盈利能力弱。 二、剖析旅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从金融体制的视角来看 1.改革开放形成双轨制国家治理结构。双轨制国家治理结构逐步形成。1949到1956年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多种公有制并存,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6到1978年:“单轨制”的国家治理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体制);1978年-现在:改革开放双轨制的国家治理结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国家治理结构)。 国家治理结构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逐步放开;双轨制意味着形成两个市场,市场分割是主要特征;市场分割表明市场间存在价差,即套利机会存在。 依托于中国的改革,金融(包括资金)要素也存在有序放开的过程,旅游企业如果没有认清金融体制,融资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2.国家金融体系的构成。中国金融体系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政府、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六大主体,简单说,资金在这6大主体之间及金融市场中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银行信贷我国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方式,长期占比超过60%,2018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余额为136.90万亿元,同比增长12.67%,占当年社融余额的68.19%。 当前银行业对于贷款主体存在一定的要求标准,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有可能从银行获得融资。 3.资管新规对信贷政策的影响。资管新规出台之前,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美化部分监管指标,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了非标债权的投资业务,特别是通过理财计划、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方式,形成了大量的表外信贷资产。银行通过信贷资产假出表操作,使全行业资本耗用、不良总额下降,从而实现监管套利。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资金穿透到自然人,禁止多层嵌套,产业基金募资来源进一步压缩权益类私募基金优先劣后配比不得高于1:1,从而资金池错配被禁止,基金配资难度增加,融资杠杆大幅压缩,对银行表外资产进行规范。 (二)从资源管理的主体来看 目前我国的不同旅游风景区都不是统一管理的,他们分属于各自的行政管理部门,从而也导致了管理体制不统一管理体制混乱的问题。而银行信贷需要一个清楚且有保障的信贷主体,但在混乱的旅游业管理体制中很难对管理的主体进行一个清楚的界定,从而使银行信贷对于旅游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也使得旅游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的資金支持。 1.景区的多头管理。在我国,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景区,根据其资源的不同性质,重点品牌旅游景区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自然保护区”由环保部门管,“文物保护区(单位)”由文化部门管,“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寺庙”由宗教部门管,“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由交通、水利部门管等。这种管理,难以形成符合银行信贷要求的主体。 2.“一山多治”和“一水多管”。一些品牌性的核心旅游资源不仅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且分属于不同的地域管辖,出现了“一山多治”“一水多管”的现象,进一步造成了资源难以资产化、资产难以资本化和证券化。 3.部分国有旅游资源转让经营权。因为历史原因,部分国有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而形成的资源型民营旅游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属两种不同的体制,又有不少国有民营旅游景区出现了层层转包,更加繁杂。 金融介入旅游的先决条件是三权分离,理顺体制,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使以旅游公共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金融发展成为可能。 (三)从企业运营的能力来看 1.规模较小,经营分散。虽然随着旅游业的普及出现了许多旅行社和旅游公司,但大多数的旅游企业规模比较小,还不够成熟,多数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由此带来的长期成本过高,经营不经济和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或者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使得银行信贷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银行信贷往往更加青睐于运营稳定的大公司。 2.产品单一,品牌力弱。我国旅游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批知名的品牌,但总体来说这些旅游企业的品牌开发力度仍然不够。且许多品牌内容单一、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难以和国际知名企业品牌相比,还无法与国际企业展开竞争。 3.资产较重,运营偏弱。我国旅游企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人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运营能力还相对滞后,旅游业项目前景的不稳定。一般的银行对旅游业了解不够,无法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期和结果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对旅游业的收益和风险无法进行合理的预期,再加上旅游业的行业标准较低,就业人员素质有高有低,这些不稳定性导致了银行信贷的不愿向旅游业投资。 三、探析旅游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增强自我主动性,练好内功 1.根据银行业对旅游行业信贷准入标准及策略选择,搭建符合银行要求的治理体系。银行针对旅游业不同业态的贷款主体审查有其特定的维度,景区类审查景区级别、经营期限、年客流量、资产负债率和信用评级等,酒店类审查区域位置、酒店星级、经营期限、平均入住率、资产负债率和信用评级等,旅行社类审查业内排名、经营期限、资产负债率和信用评级等。 旅游项目根据银行贷款主体审查维度,搭建符合相关要求的治理体系,提高银行信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度。 2.改革资源管理体制。资源归国有。景区所有权归国家所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景区资源良性发展。管理归地方。景区管理由地方政府派出风景名胜管委会负责,承担发展规划、日常管理、资源保护、市场执法等方面的责任。经营归企业。民营企业通过从政府有偿取得景区特许经营权,实现景区市场化高效运作,同时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实现景区价值。 3.做大做强企业。增加股本。通过增加资本或者资产注入等方式实现股本的扩大。资本运作。将企业的各类资本,不断地与其它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机构的动态重组。协同融合。聚焦产业链,和链条上的企业相互协作、融合发展。生态链建设。深化合作链条,通过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和延伸产业链,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 (二)用好政府与市场的两只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以建设市场经济为目标进行全面改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项目,企业融资需要充分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 资源类项目:在项目前端阶段,由于更多是“三通一平”投资,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在项目中端阶段,市场和开发并用;在项目后端阶段,由市场主导。 渠道类项目:在项目前端、中端和后端阶段,都由市场主导。 消费类项目:在项目前端、中端和后端阶段,都由市场主导。 (三)搭建平台,形成聚力 为实现旅游业不同主体之間信息对称、支持政策与产品需求高效对接、资金与项目高效对接,通过搭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景区自身和上市公司平台,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形成聚力,为旅游产业发展赋能。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旅游业依然持续稳步发展,旅游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全国各地都组建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带动了当地的消费,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于旅游业而言,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如何破解融资难的困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了支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也制定出台了许多行业发展政策,旅游企业应当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阶段,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助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勉.试论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J].旅游学刊,2002(4). [2]胡抚生.我国旅游集团的融资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1(01)?. 作者单位:江西省旅游产业资本管理集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